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 进一步深化粤港澳紧密合作
■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鑫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标志着全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正式开始,它为粤港澳大湾区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目标,指明了发展方向并提供了实现路径”,对于《规划纲要》的出台,长期从事粤港澳相关问题研究的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纲要》意义深远,凝聚了粤港澳三地的共识和各界的期望,要进一步深化粤港澳之间的紧密合作,着力打造世界一流湾区。
高质量发展需要发挥粤港澳的综合优势
“《规划纲要》提出的第一个战略定位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一定位的关键在于实现高质量发展”,毛艳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平台,提高竞争力离不开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充分发挥粤港澳的综合优势。
“从经济学角度讲,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优化资源配置,让优势资源得到更有效率地组合。”他认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拥有一流的高等院校和优势学科,科研资源优势明显,科技力量较强。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制造业发达,市场潜力巨大,深化彼此合作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充分流动,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加速科学研发和成果转化,不断延伸产业价值链,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粤港澳三地共享发展新机遇。
创新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规划纲要》特别拿出一章来讲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说明了创新的重要程度。创新应该说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中之重。”他认为,《规划纲要》中的创新不止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合作机制创新和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提高原始创新水平;二是要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走廊,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是要加强合作机制创新,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比如,在教育领域,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在金融领域,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四是要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政策的协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尤其要加强粤港澳司法交流与协作,推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借鉴有益经验探索世界一流湾区发展之路
毛艳华在接受记者采访前刚刚结束了对纽约湾区的调研考察。纽约湾区与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并称为“世界三大湾区”,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具有重要影响力。当记者问及纽约湾区的发展建设经验时,毛艳华认为有四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其一是纽约湾区建设有便捷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这是纽约湾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为了更好地管理、运营这些跨州交通基础设施,纽约湾区创新基础设施管理机制,成立了纽约-新泽西港务局,管理和运营湾区内大量的跨州际交通设施。其二是鼓励人才流动,完善人才便捷流动的促进措施,如税收政策促进人员跨州流动,不同的产业吸引不同的人才,“人随产业走”。其三是发挥纽约的经济中心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业,创新金融管理体制,不断强化纽约的世界经济和金融中心地位,以及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其四是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体制的基础作用,崇尚市场契约精神,政府根据企业创新需要及时做出政策安排。
“纽约湾区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湾区,创新创业已经成为纽约湾区的普遍共识,并形成了一种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创新创业和发展传统制造业不同,还增加了"创意"的元素,纽约是创意之都,拥有大量的创造性人才。”纽约湾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一流湾区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国际一流湾区的核心优势归根到底是人文环境、科学素养和契约精神,有了这三方面的支持,才会让创新创业行稳致远,创意才会被充分激发,才能成为人才向往的地方。
毛艳华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条件和优势,《规划纲要》为粤港澳大湾区指明了发展方向并提供了实现路径。《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的战略定位,强调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世界一流湾区应该是一个“人文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也应该朝着人文湾区的方向发展,让湾区更具人文关怀,更加以人为本。
新闻推荐
进入3月以来,肇庆连日春雨绵绵,在七星岩出现了宛如人间仙境的“烟雨星湖”景观。“烟雨星湖”一直是肇庆星湖景区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