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催成“挖笋谣”
我自小在广宁的山村长大,孩提时,光着脚丫,穿着裤衩,拍着牛屁股在大山里转悠了整个童年,山间田野,溪流竹林,回荡着那一声声童真的呼喊……
广宁是竹子之乡,以竹子总量大、品种多、生态奇而著称于世,每年的2至5月份是竹笋的盛产期,多种多样的竹笋让人眼花缭乱,来自五湖四海的食客都在这个时候前来广宁一尝味色各异的鲜笋,食饱之余,还购买一定数量的鲜笋带走,用于回去自己烹饪或者送礼。
童年时代,我在竹林间游玩,三五个伙伴结群而耍,每到竹笋季节,我们更是各背一小竹篓,嘻嘻哈哈,穿梭在竹林间挖竹笋,有时候各有自己的方向,有时候又是一同出没,经常三两个孩子同时看中一根竹笋而争抢,总有把持不住,连滚带爬的,最后衣服上全是泥巴。然后大家又继续挖笋……偶尔还剥一根,掰一段放在嘴巴里嚼着,带点苦涩而清凉的味道,一直留在心头,伴着我们成长。
笋季,也是雨季,下过雨的竹林有一种特别的泥土香,这是大自然赐予给大地最好的气味,很纯净,很幽深却又有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弥留与心间,在时间的酝酿下,慢慢变成了乡愁。
《挖笋谣》是在去年的笋季创作完成的,而她的成型,在我孩提时已经在慢慢构筑着,一直以来就像流淌在体内的热血,不断地翻腾着,渗进了我的每一个细胞。而广宁话则是我的母语,虽然她只是一个在庞大的方言体系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却是我一生的骄傲,因此,在创作《挖笋谣》的时候,我根本不需要去考究语种的问题,我成长的环境是广宁,一张口就是地道的广宁话,也只有用广宁话才能真正体现以及恰到好处地表现挖笋的乐趣。
《挖笋谣》也是我的第三首童谣合唱曲,其实,我只是把我童年时代的真实场景和经历,用音乐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而已,对我来说,这是我生活的沉淀,也是我生活的再现,至于是否属于艺术的范畴,我个人反而觉得不重要,因为在写这首曲子的时候,我是很开心的。
《挖笋谣》分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轻松愉快的节奏,两声部合唱,清晰而带有跳跃的旋律,正好体现了孩子们对挖笋的期待,也是对快乐的追寻的表现,第二部分是慢板,四声部,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对话,更是体现了孩子对成长乐园的一种眷恋和向往,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孩子们寻找的是快乐,在快乐过程中,与同伴分享着快乐,结束部分特写了几种笋的吃法和做法,生动、深层地表现了最后人性的回归——吃!也是挖笋的最终目的之一。
《挖笋谣》小样完成之后,自己陶醉在挖笋的情景当中,因为对我来说,这不是一首歌曲,而是我用三十年时间小火慢炖出来的一道菜,岁月的沉淀,就是这道菜的调料,因此不管在艺术家、专家、评论家的眼中《挖笋谣》是否有她的艺术价值、档次,在我心中,这道菜味道好极了!
陈英华(《挖笋谣》词曲作者,自由音乐人)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肇庆讯(全媒体记者于敢勇通讯员凌杰、冯铁成)昨日,华南地区首家以“钱学森”冠名的民营学校——广宁钱学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