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笋谣》全新传唱广宁传统

西江日报 2019-03-04 01:17

舌尖最惦记的,是家乡的味道,耳朵最挂念的,是乡音的韵律,《挖笋谣》就是这样一首既有味道又有韵律的肇庆特色童谣,它以广宁的“笋”为主题,生动形象地勾画了一幅农村娃雨季在山间挖笋的童趣图景,贴近生活,充满童心和时代气息,唤起听众满满的童年回忆,更演绎出当地人们对竹的无尽喜爱,体现广宁深厚的竹文化底蕴。

对于其词曲作者陈英华来说,挖笋,挖的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童真。“天朦光鸡公叫,起身去挖笋,咩倒只刀楞着翻对水鞋,雨仔微微上山滑率率……”歌曲取材于作者儿时的经历,再加入现代音乐元素,曲调欢快、舒缓相结合,描写了广宁农村孩子清早起床冒雨去挖笋的过程,体现了山娃天真活泼的童真和勤劳坚强的劳动精神。作者给予广宁特色与社会正能量生动形象的描写,让肇庆本土特色通过一首童谣听得见、看得到、摸得着,增添亲切感,传递出对家乡家园的热爱。

《挖笋谣》是广宁本土音乐人陈英华继方言童谣合唱《点点脚乸泥》之后的一首纯广宁方言演唱的童声合唱曲,“我是地地道道的广宁人,土生土长,对广宁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怀,对广宁的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创作广宁话的歌曲,成了我首要的创作目标。”陈英华倾谈自己的创作过程,“孩提时,我经常跟同伴去爬山挖竹笋,那时候都在山村生活,平时没有什么项目玩耍,有山有水,玩山玩水,于是我便把当时的情景,用音乐的形式记录出来,让自己在音乐中重返童真。”

《挖笋谣》的第一段,用了一段舒缓的引子,4个乐句,描写天微亮清晨细雨润物的春天景象,农家的孩子总是起得早,而且要想挖好笋,必须早起,因此在一段舒缓的引子后,跟着是一段轻快的主题音乐,伴着歌词:“天蒙光鸡公叫,起身去挖笋……”共五个乐句,唱出了一群孩子背着箩筐,穿着水鞋去挖笋的兴奋心情,虽然是下着细雨,时有摔倒,但是挖笋乐趣的吸引力大大胜过了一切。

第一部分最后一句的“仲有条扭纹笋”,并不是一种笋,而是互相指笑同伴,说大家都是扭纹笋,表现出同伴之间亲密无间,不分你我的友好精神。第一部分小快板后,紧接着是一段舒缓慢板,四部轮唱,旋律是采用了第一段主题音乐的素材加以节奏变化和扩张,两个声部交替出现,描写一种悠然自得,就地休息的场景,同时也描写了众孩子面对着家乡美景一种感叹和欣喜。

这段慢板有两个部分,第二部分是衬词,同时也是完全的轮唱,彼此起伏的线条,同时深刻的反射了风景如画的场面,不难想象一群孩子在山林中陶醉的景象。慢板整段的和声多数用了4度和5度,形成一种空旷的感觉,这也是极具有本土特色的和声手法。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速度加快,并在第二乐段加上一个高声领唱,再次表现了孩子在挖笋中的乐趣,运用了戏剧中模仿紧打慢唱的手法,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最后一段用了四声部交替对应的手法,描写一种游戏对话、互动的场面,歌词是各种笋的大杂烩,各种烹饪的手法,也是与歌曲的手法一样,最后融汇到一体,在一个热闹的场面中结束,特别在最后一个字“爽”,直截了当的总结了挖笋整个过程,也是最终目的,不管是玩还是挖笋还是最后能吃笋,一个“爽”字,是最好的收获。这段结束,用了“6236”四个音作为和声,而且结束句每个和声中都有一个大二度,在这并不代表不和谐,而是想让听众有一个意犹未尽的感觉,最后结束落在独白的“爽”上,正好解决了不稳定不和谐而最终回归和谐、稳定的问题,让听者心情一下子真的“爽了”。

《挖笋谣》运用了当地很多的民间音乐素材,有客家山歌,有民间哭嫁歌的影子,更有广宁话本身韵律的旋律在其中,贴切而真实。这首具有浓郁本地特色的曲目让人有亲切感,同时融入大量的对肇庆美景的描写,孩子们用稚气的歌声,唱响了对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同时也能让大家对肇庆有更深的了解。

西江日报记者 胡美娟

新闻推荐

广宁钱学森学校9月迎新

广州日报肇庆讯(全媒体记者于敢勇通讯员凌杰、冯铁成)昨日,华南地区首家以“钱学森”冠名的民营学校——广宁钱学森学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