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社村:大有乾坤的“和”文化
中国古代以“和”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孔门弟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的观念,对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孟子进一步提出“人和”,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在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文化的同化力的积极作用。所以自汉以后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对于个人来说,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前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周易》提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和兴家,家和则万事兴。一家和,黄土成金。人气就是财气,和气生财,会做人才能聚财。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区,一条乡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乃至互联网时代,和谐发展,合作共赢,更是大势所趋。
而白坭中社村简直将“和”文化发挥到极致。一、与知青的和谐相处,结下深情厚谊,知青在创意等方面帮助中社村更靓更美。良好的关系、深厚的情谊推动老知青成为新乡贤,为中社村的乡村发展提供新的助力。二、白坭中社村是我所见到的各个村庄里,为数极少的同村四大姓氏共用的祠堂——中社公祠。多数村庄都是一族一姓则建一祠。甚至,曾经参观过一个村庄,经济实力宏厚的兄弟两人,一人在村头起了间宗族祠堂,另一个在村尾又建一个祠堂,让人心生疑虑——倒不如两人合力,建一间规模更大、气势更恢宏的岂不是更好。总之,如此做法容易引起人崩分离析的错觉与误解。
正因为“和”为贵的大爱文化,三水白坭中社村治理经验被系列专题片《厉害了,我的乡村》相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其厉害之处是2017年,中社村以建设红色驿站为契机,以“党建引领、三治结合、四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家乡建设委员会、乡贤慈善会)联动”模式谱写乡村治理佳话,筹资近400万元进行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和完成中社公祠重修,后者还打破“一姓一祠”的宗族界限,成为白坭镇中社村祠堂内辟有党建宣传栏。并且,这段乡村治理佳话被中宣部理论局相中,中社村村民小组长何文胜受邀参加由中宣部理论局和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卫视联袂打造的系列专题片《厉害了,我的乡村》录制,分享中社村的乡村治理经验。该节目聚焦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在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浙江卫视等平台播出。当时情景——“我讲的是怎么通过党支部凝聚乡贤力量,以党建向心力激发基层治理最大合力。”何文胜说,以前很多人想支持家乡建设,但是没有平台也没有抓手。在“四会联动”模式下,四姓亲如一家,近20名乡贤被纳入家乡建设委员会和乡贤慈善会。“他们带头捐资,多的捐10来万元,少的也捐1万~2万元,并且负责现场督导施工。村民受到感召,也纷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的村民还主动让出柴屋、猪屋等支持村中建设。”
在白坭镇中社村祠堂内的党建宣传栏中,那些村民一起肩扛手抬,兴建祠堂,修建村路,美化村居环境的一幅幅珍贵的画面镜头,令人感叹:什么是真正的“凝心聚力”!在党建的引导扶持下,村民一条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了美好的生活,共建和谐美丽的家园。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村民、干部流着汗,但脸上绽放的是由衷的喜悦,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是对红火日子的希冀。现在,这些希望不是一步一步成为现实了吗?我们看到阳光灿烂的冬至里,小孩在荡秋千、老人坐花丛旁的石凳上,晒太阳,拉家常。人们闲适时在花园、公园一般的村庄里散散步,聊聊天,怡然自乐。靓丽的村颜,美丽村居,和谐融洽的村风,乡村让人越住越舒坦。
(梁伟贞,佛山市作协会员)
新闻推荐
沙湾镇龙岐村辖下的自然村渡头和岐山,曾出过两位名人:一位是爱国民主人士李民欣,一位是教育家张瑞权。两人于解放初期曾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