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流”千里 感知乡愁延绵“军团”变小 折射时代变迁
核心提示
春节即将来临,2019年春运大剧正在上演 。
“春运”一词最早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30多年来,春运大军从1亿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近30亿人次。
毫无疑问,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在外的游子不远千里万里,只为能和家人吃上团圆饭,飞机、动车、高铁、火车、汽车,都是回家的交通工具。在珠三角,有这样一群广西人,他们回家乡的方式比较独特,骑摩托车捎带着行囊,风雨兼程,一路向西回家。铁流千里,艰难困苦风霜雨雪都难阻挡。
1月25日凌晨4时,本报连续第九年派出采访团队,再次加入到这支浩浩荡荡的返乡队伍,历经三天,往返行程1000多公里,亲身体验“摩托车大军”的返乡之路,感受途中的艰辛与温暖。
回访 时隔7年 当年的“小骑士”读二年级了
7年见证
两次亲情相遇
跟随摩托车大军来到广西平南县后,我们决定回访一下7年前曾经采访过的广西平南县大鹏镇花王村张期一家。时隔太久,没有留存张期的手机号码,第一次探访时又是夜里,这次费尽周折,最终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才找到了张期的家。巧合的是,我们到达时,张期和妻子陈扬丽也刚好到家。
车子还没停好,张期的两个儿子、老母亲以及堂兄堂弟、侄子侄女飞奔着出门迎接。
“妈,这是你的;阳仔,这是你的;桂仔,这是你的……”回到堂屋打开行李,张期夫妇一一给老母亲、两个儿子以及其他家人们派发糖果和礼物。实际上,几乎同样的场景发生在2012年1月17日寒风凛冽的夜晚,那时,本报记者第一次跟随张期夫妇以及当时还未满1岁的大儿子阳仔从中山小榄骑行回到老家。再次目睹,温情一幕带给记者的是满满的温暖。
时隔七年,这一家的变化很多,比如阳仔多了一个弟弟,已经6岁;在老屋里住了40多年,张期已经选好了新址,准备盖新房。
阳仔认不出
曾经的自己
花王村四面环山,道路蜿蜒崎岖,距离中山约500公里。
2012年1月17日当晚,凛冽的寒风中,张期载着妻子和还未满一岁的阳仔从小榄出发,骑行16小时后回到分别一年的老家。一路上,寒风吹打,交通堵塞,天气突变,幼小的阳仔却显得非常坚强,仅哭了一次。如今,记者眼前的阳仔,已经是一个超过1.2米的8岁大男孩了。
记者翻出7年前的照片,阳仔认不出自己,却一眼就认出了他的爸爸妈妈以及披在妈妈身上的红色外套,“我妈妈今天也是穿着那件衣服呢。”
实际上,阳仔从那时开始,曾连续6年跟随爸妈骑行回家过年,只是到了读小学的年纪,阳仔在小榄读完幼儿园后回到了老家读书。但阳仔说,他不怕冬天冷,但怕爸妈不在自己的身边,现在一年里见不到爸妈两三次,在家里非常想念爸爸妈妈。
赶路千里
只想为儿庆生
平日,能让阳仔淡化思念爸妈念头的,是他多了一个玩伴——弟弟桂仔。桂仔比阳仔小两岁,1月25日是桂仔的生日。
“明年桂仔就要上小学了,必须赶回去为孩子过一个难忘一点的生日!”1月24日一早,中山小榄镇出租房里,通过电话,陈扬丽给还在忙于工作的丈夫下了最后的通牒。上完夜班,没来得及喝口热水、洗把脸,陈扬丽接着就拿起手机,联系到了老家镇上的蛋糕店,为桂仔预订一个生日蛋糕。
为了能早点回到家为孩子庆生,陈杨丽特意请假和丈夫张期提前回家过年。当天凌晨4点出发,路上,除了在服务站上个厕所,喝一碗热腾腾的爱心粥外,没有耽误一分一秒的行程。
“过生日和过春节是孩子们最期盼的日子,不能让孩子们的身边少了我们。”大儿子阳仔的生日是正月初八,为了陪伴孩子过生日,张期和陈扬丽每年都会比其他老乡迟一天出发赶回中山开工。
现场 千里骑行 只为回家过年
“周末夫妻”装扮喜庆
骑行回家过年
1月25日凌晨4点30分,105国道东凤公安检查站路段。
往年同期,这一路段早已机声隆隆地热闹起来,中山市尤其是北部镇区的务工人群会按照前一天晚上的约定,在这里汇合,然后三五成群的摩托车,穿过细滘大桥,一直往西,开始他们的千里返乡路。
这次记者到达时,已经看不到这种景象,观察等待的半小时时间里,途经这里的返乡摩托车最多不超过10辆。驱车从这里出发, 上午8时30分,记者来到位于肇庆市高要区小湘镇蓝带啤酒厂门前的“春运爱心服务站”时,镇里的志愿者已经在省道旁边摆摊准备好了各种暖心服务,不过,驻足停留在此的“骑士”只有寥寥几人,其中有从中山大涌镇出发的王业泉夫妇和他的一位老乡。
王业泉和妻子都穿着大红色的羽绒服,戴着围巾和头盔,骑的摩托车是女装款的,货架上捎着一个粉红色的密码箱,看上去相当的喜庆。两人也是凌晨4点从大涌镇出发的,目的地是500公里以外的广西桂平老家。“骑了四个小时,有点累了,看到服务站有热粥喝,非常温暖,就停了下来,喝了一碗。”40岁的王业泉说,其实他的工作在佛山,但妻子在中山大涌镇,两人是周末夫妻,租住在大涌。
10年前开始,王业泉夫妇就每年靠骑摩托车赶回老家过春节,不过,即便是去年和前年,一起走的也有三五个老乡,但是今年就少了很多。“问了好几个,要不买了车开车回家,要不拼车提前回家了,也有的说订好了高铁票。”王业泉说他有些惭愧,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负担比较大,所以至今还没能力买车,骑摩托车回家也是能省一点算一点。
跋涉1000公里
最后一次长途骑行
靖西是广西百色市代管的县级市,距离中山接近1000公里,骑摩托车需要两天。在封开服务点采访时,记者恰好遇到在此泡方便面吃的张大康和妻子。他们骑行的距离是我们采访中遇到的最远的,老家在靖西市安德镇。两人是早晨6点从中山东凤出发的,骑了一辆赛车款摩托,已经骑了接近300公里,还只走了不到三分之一的路程。
捎带比人还高的一车行李,裹着厚厚的骑行装备,身体壮实的张大康说,虽然路途遥远,他们也想开车或坐高铁回家,但需要带回家的行李较多,最终他们还是选择最后一次远征。“想到要回家过年了,可以见到孩子和老人了,发动机启动的那一刻,我感觉似乎回味了这一年的百般滋味。”张大康觉得,沿途有很多的服务点,有些地方还可以免费加油、免费吃喝、免费拿到春联,感觉回家就像赶集市一样。
“在中山买房了吗?”记者问。张大康说:“去年刚买,而且还买了一辆车。在中山有车了,摩托车就没啥用了,打算这次把摩托车开回老家给弟弟用。”
骑行的人减少了
但服务点增多了
归途中,我们只见到两辆摩托车上载有孩子,其中一辆摩托车来自中山小榄,目的地也是广西桂平。途中,孩子一直哭闹,妈妈李女士不得不让丈夫在服务点停车,以便安抚孩子的情绪。“过几天,孩子就满一周岁了,要在老家桂平宴请亲戚朋友,所以我们就比往年早几天往家里赶了。”李女士说,担心孩子在路上的安全问题,一家人原本没打算骑摩托车回家的,1000多里路,太危险,也不方便,但是,工厂刚刚放假,买不到车票,另外家里走亲戚也要骑车,最后还是选择了骑车回家。
一路向西,摩托车汽车混流的国道上,记者没有看到类似前几年三五成群的车队,也没有看到等候红绿灯时一片红色尾灯的景象。
归乡的摩托车大军虽然看上去较往年减少,但政府和社会机构设在交通沿线的服务点却一直在增多。高要、德庆、封开、梧州等等这些城市所在的镇区,只要辖区靠摩托车大军必经之路,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都在路边设置了“暖流行动”服务点。提供热水、姜茶、米粥、医疗以及修车等服务,有些站点甚至还为回家的游子们免费提供春联和为摩托车提供免费加油服务。
小湘服务点,为摩托车大军提供修车服务的志愿者苏岳棚说,1月25日是广东和广西“暖流行动”服务点开放首日,一个上午,他们现场维修了20多台摩托车,这些需要修整的摩托车大多是螺丝松动或脱落导致摩托车出现故障,只要换上螺丝,就可以骑行了。
变迁
时代进步
“返乡摩托大军”锐减
梧州东出口春运服务站执勤的李警官说,开展春运服务10余年,他发现从广东到广西,沿途服务摩托大军的站点越来越密,提供给车手的服务越来越多,但过境梧州的摩托大军逐年减少,2013年高峰时,大约有25万辆,去年就锐减至5.5万辆,今年会进一步下降,全国范围的摩托返乡情况都会如此。
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结果呢?李警官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返乡的方式多了,部分打工者拥有了自己的汽车,相比摩托车更舒适安全。高铁线路完善了,较之前有更多的机会买到返乡车票;二是地区经济差异逐渐减小导致外出务工人员减少,很多打工者选择在自己家乡择业,同时,在打工城市安家的人越来越多,逆流回城过年的人数在增加,一些务工者、大学生,会让父母来城市团聚过年。
李警官的分析在平南县大鹏镇花王村也得到印证。
记者在平南县大鹏镇花王村采访时,至少见到10辆粤T牌照的小汽车停在这个村子。其中一辆小车的车主是90后广西青年李世周,在中山小榄镇从事五金行业。去年年底,李世周购买了一辆价值6万元的国产商务车,1月23日单位放假后,李世周约好两名同在一个城市打工的发小,一路上高速跑了5个多小时就到了家,往年骑摩托最快也得11个小时。他们各自的妻子则提前抢到高铁票回到了家。李世周说,18岁时他就到小榄打工,每年过年都是和老乡骑车回家,尤其寒冷天,骑行非常辛苦。近几年工资增长了,一个月能赚七八千元,这才下定决心,拿出部分积蓄购买了一辆车,缓解骑行的劳累。“其实,还有一些混得好的发小在中山买了房子,接父母到中山过年了。”说这话时,门口小板凳上的另一名发小满是羡慕。
1月26日,花王村的村委主任张尚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说整个花王村有500多户,2000多居民,大多数的青年包括壮年都在广东打工。每年摩托车大军返乡时,会从新闻上看到有交通事故,也有人死在返乡路上,所以,春运开始就非常担忧,一直要担忧到结束。春节前,村里都会召集村民小组开一次安全会,请大家想办法,加强对外出人员的交通安全教育,尽可能避免事故。“不过,现在时代进步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打工买了车,开车回家,也有不少村民直接坐高铁,然后再租车回家。因此,我们也就放心很多了,毕竟相比摩托车,小车要安全许多。”
张尚满说,他已经做了三届村主任,老了,一直都盼着年轻人回家接班,但是,村子处在山区,是个典型的贫困村,没有年轻人愿意留下来。其实,村里平时挺冷清的,村里的老人一年到头就一个想法,希望在外打工的孩子们能够平平安安归来,和家人团聚过个年。
花絮
“去广西 求带”
老外引人注目
肇庆高要爱心服务站,一名举着“去广西求带,好人一生平安”牌子、戴着头盔的外国小伙,特别引人注目。这名外国小伙讲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停和返乡人员交谈着。这一幕,也吸引了媒体和摄影爱好者们的关注。
这名外国小伙中文名字叫高佑思,来自以色列。2014年9月,高佑思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为了北大第一位来自以色列的本科留学生,凭借着自己流利的中文和帅气的外貌受到中国社交媒体的关注。高佑思告诉记者,在他们的国家没有这样浩浩荡荡的“摩托车大军”,他从媒体报道上看到后非常感兴趣,就特意从北京来到了广东,他打出这样的广告,是希望能有广西老乡载他体验这种生活,但因为摩托车上不是载了人,就是绑了行李,问了很多人,都不方便载他体验。
记者手记
希望“摩托车大军”
渐行渐远
从2011年开始,我们连续9年跟随摩托大军回家,沿途我们多次邀请摩托车大军中的一家,包括被采访对象的妻子和孩子乘坐我们的小车,我们和骑行的男主人轮换骑摩托和坐小车,切身感受他们的千里艰辛以及旅途感受。我们多次随骑车人回家,目击他们见到亲人时的喜悦和幸福,与他们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欢声笑语,感受他们在经过一年的辛苦与心酸后,在与亲人相见拥抱中将这一切化为乌有。那一刻,我们的心既悸动又温暖。
今年,本报记者感受到了更浓的暖意。除了千里路途中沿路越来越多的暖心服务站,还因为“摩托车大军”规模的越来越小。早些年的这个时候,他们因为买不到车票或是其他原因而不得不骑摩托车回家,近则几百里,远则几千里,寒流中长途奔波,究竟有多难熬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好在时代在变化,如今他们中有人开车回家了,有人乘坐高铁回家了,“摩托车大军”数量从高峰时的超过25万辆到去年的5.5万辆再到今年的进一步减少。来年,我们希望这支“摩托车大军”人员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寒冷的省道上再见不到他们的身影,所有人都乘坐能挡风遮雨抵严寒的舒适交通工具或坐高铁或坐在温暖空调的小车中回家。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讯(记者甘婉怡)10月31日,封开县委副书记、县长梁健梅作客《网上访谈》节目,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封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