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厨娘喝彩
在人们的印象中,厨师好像就是男士的专职。这也难怪,不少电视广告、海报或画报上,戴着白色高帽的厨师,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男子。而在古代的文献中,也极少有女厨子的记载。比方说,《周礼》第四卷中开列了膳夫、庖人、内饔、外饔、亨人、甸师、兽人等等分工十分明细的御厨班子约二千人,其中就没有女同胞的半个身影。
在漫长的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中,“主中馈”(即在家中主持供膳、供祭等事)是“妇人之道”,是她们的主要职责。而整天围着锅台转的结果,必然会使她们于烹饪之道颇有心得,从中涌现出众多的厨艺高手。至迟到了晋隋唐宋时代,随着以茶楼酒肆为重要标志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少女性便成为专职厨师,甚至成了御厨。有幸为圣上烹调的称为“尚食娘子”,为官吏当差的则称为“厨娘”,且形成一股社会时尚。据宋初陶谷的《清异录》所载,中晚唐的宰相段文昌,家厨由老婢“膳祖”掌管,她训练过上百名婢女,其中有九人学得最精,可独当一面。而《问奇类林》则说,宋代太师蔡京有“厨婢数百人,庖子十五人。”高层官僚的家厨有这么大的规模,令人咋舌,而厨艺之精,也可想象。值得注意的是,厨婢动辄上百、数百人,可见,其时之女厨,已颇受社会重视。至于一般中下层的官吏,使用厨娘的情状,也不可小觑。
宋·廖莹中《江行杂录》载,有一回乡的太守,因在京都某官处吃过其厨娘做出的晚膳,印象深刻,于是好不容易地托人物色到一个年可二十的厨娘。数日后厨娘启程前往太守府,先在五里以外的地方住下,遣一脚夫给太守送上一封信,要求太守派一顶四抬暖轿来接她进府,太守满口答应。到了府中,果然“红裙翠裳,举止文雅”。太守大喜过望,第二天便请厨娘露一手。届时,厨娘用随带的璀璨耀目的白金餐具及一应的刀砧杂品,运刀如风,惯熟条理,做出的菜式馨香脆美,清新细腻,食客筷勺举处,盘中一扫而空。听着来宾交口称赞,太守也觉脸上有光彩。宴会结束后,厨娘对太守说:“今日是试厨,你也很满意。照规矩得给我犒赏。”说着还拿出单子给太守看,意思是:每次办宴会,要付给她“绢帛或至百匹,钱或至三、二百千”。太守勉强答应,私下却不免嘀咕:“像我这样资力有限的人,咋能经常办这样的宴会?如此高价的厨娘也不宜经常聘用。”不到两月,太守便找个理由,将厨娘“善遣以还”。
《晋书·列女传》载:安东将军周浚一次打猎遇雨,到了李络秀家暂避。父兄不在家,络秀热情接待,又与一婢宰猪杀羊,不声不响地准备了数十人的饭菜,且做得非常精致。周浚见李络秀端庄贤惠,还是一位美女,便迎娶为妾,生了三个儿子,后来都做了大官,身居显位。作为名媛的李络秀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数十人的筵席,其时士大夫家女眷的厨艺水平,可见一斑。类似的记载还有《宋书·谢弘微列传》、《南齐书·何戢列传》等。据载,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常到中庶子谢弘微家“求食”;而南齐高帝萧道成则常到司徒左长史何戢家吃“水引饼”(特制的面条)。连皇帝都要到臣子家“蹭饭”,谢、何两家妻女的厨艺,更是了得。(参见王仁湘《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
一般说来,专业厨娘的社会地位虽然不高,但报酬丰厚,境遇远胜于其它行业的男子汉。因此,正如廖莹中《江行杂录》所言,京都中下之户,往往“不重生男重生女”,当女孩青少年时期,父母便会依据她们的资质教以不同的谋生本领,而培养成厨娘便是优先的选择,这种风气,甚至在边远的岭南地区也颇流行。据唐代太和年间进士,曾任端州别驾后迁高州刺史的房千里《投荒杂录》所载:岭南无论家境贫富,教女都不以女红为重,尽管不会“裁剪补缀”,但只要能做一手好菜,尤其是“修治水蛇、黄鳝一条胜过一条”,就是一位不愁嫁的“大好女子”。
房千里所说的“岭南”,其实只是粤西而已,地处粤东的潮州,对女孩的教育却一直遵循隋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所说的:“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的准则。历代相沿,蔚为风气,至清代乾隆年间,《潮州府志·风俗》篇乃有:“妇女多勤纺绩,凡女子十一、二龄,其母即为豫治嫁衣,故织维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的描述。诗人丘京《潮州竹枝词》则从另一角度加于刻划:
十八女儿唤妹娘,潮纱裁剪试轻裳。
侬心偏爱西施舌,洗手临厨自做汤。
诗中的这位“妹娘”,可谓心灵手巧,又能裁剪制衣,又能临厨做汤,正是潮人教女“惟事酒食衣服之礼”的生动写照。而且这位少女还是一个品位极高的“食货”:西施舌在顺治《潮州府志》中称为“月姑”,自宋代以来,被不少文人美食家誉为“人间至味”、“海错神品”,诗中的小姑娘却“侬心偏爱西施舌”,还能“洗手临厨自做汤”,其厨艺和品尝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现实社会中的潮人家庭主妇,几乎个个都是“主中馈”的行家里手。其风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打细算,务使物尽其用。主妇们早上上市,依不同季节、时令,该买什么菜,买多少,怎么做?早已成竹在胸。比如买一条鲜活的草鱼(青鱼),她会考虑按午饭、晚饭的需要,使一菜多味:鱼头做汤,鱼尾清蒸,中段斫圈干煎或切片爆炒,然后吩咐鱼贩按要求宰杀、处理活鱼,再配齐相应的青菜、配料;二是精心烹调,让菜式尽量爽口。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对某道菜的烹制,主妇们都有独到的心得和诀窍,例如:焗鸡要用瓦缽炭火,缽底先垫膘肉片,生的子鸡加酱料略腌后入锅,缽沿要用湿草纸条封粘,使香味少流失;锅烧白果要配适量玻璃肉丁(膘肉煮熟后糖腌过夜,加热后透明如玻璃),白糖要分多次加入,白果才能柔韧筋道有嚼头,出锅前再加入炸芋丁和柑皮粒,以增加香味与果味;煲柠檬鸭汤,先按常规清炖鸭汤,最后加入经腌制过的咸柠檬皮(肉带苦涩味,不用),略煮几分钟,便成风味别具的汤菜……总之,厨娘们烹制的虽然多属简便易行的家常菜,但由于她们辈辈手口相传,“遵古法制”,从而使从小便接受家庭餐饮熏陶的潮人认同了“舌尖上的潮州味”,而家常菜注重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和“清、鲜、合味”的烹饪原则,也成为潮州菜最主要的特色与基调。从这个角度讲,历代潮州厨娘在潮菜的形成、发展方面,贡献良多,居功至伟,值得世人为之喝彩、礼赞!
新闻推荐
专家团队下基层 促发展惠百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端州区人民医院开展特色帮扶工作出成效
中山一院专家对端州区人民医院外科团队围绕新术式进行讲解。端州区人民医院与中山一院举行联合义诊,多位专家到现场为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