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创会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 大湾区应实现“软件”无缝对接
广东自贸区以制度创新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引擎。这是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街景(11月15日无人机航拍)。新华社发
扫码上南方+了解更多信息
编者按
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强调:“建设好大湾区,关键在创新。要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框架内,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
总书记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在粤港澳三地尤其是企业界引发了强烈反响。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粤港澳三地多名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学者及政府官员,今日起推出“粤港澳三地说”栏目,请他们畅谈对大湾区建设的感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期望与嘱托,让我们备受鼓舞!”记者采访全国政协常委、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创会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时,他刚从北京参加完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的活动归来。
采访中,他反复提到一个观点:“香港过去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以后还要发挥联系人、投资者、运营者作用。”
“"硬件"实力一流的前提下,如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软件"无缝对接,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重点考虑的。”蔡冠深表示,三地应当在“一国两制”前提下合力突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制约,实现多种要素自由流动和发展规划上的统筹合力。
针对深港创新合作,蔡冠深提出,深圳聚集了许多实力雄厚的科创企业,要加强深港合作,推进科研产业基地落地建设。香港要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有香港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
此外,随着港珠澳大桥开通,“粤港澳一小时生活经济圈”加速形成。蔡冠深建议,可发放“大湾区绿卡”,为高校学科带头人、高级科研及技术人员、企业高管等为大湾区长期跨境工作的海内外高端人群提供通关、居住、医疗、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的便利。
南方日报记者陈晓
实习生易静发自香港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和“一带一路”相联系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香港企业家,您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有何期待?如何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战略?
蔡冠深: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与嘱托,让我们非常感动,备受鼓舞。改革开放40年,国家取得的成就是非凡的,经济实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国家和香港的今天。可以说,香港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
当前,改革开放不停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大好前景就在脚下。我认为,在大湾区建设中,香港的定位不光是超级联系人,更是共同的投资者和运营者。目前香港依旧是我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地,大约占全国的50%;内地约有一半的资金,也是通过香港实现走出去。因此,香港扮演着共同投资人的角色。除此之外,香港还是共同的运营者,要与粤港澳大湾区连在一起,共同打造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消费基地、创新中心。
南方日报:您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势有哪些?
蔡冠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大的优点是“一国两制”。改革开放40年来,香港和广东已经强强联合,共同打造了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现在,我们又将香港澳门两区的特色与整个湾区中心城市的优点有计划地联合在一起,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我的看法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定要和“一带一路”相联系。作为“一带一路”重要的经济引擎,整个大湾区要团结成一个整体“引进来”“走出去”。
“硬件”实力一流前提下
需要“软件”全面无缝对接
南方日报: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在协同发展方面存在哪些短板?
蔡冠深: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建设是世界一流的,主要问题是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方面仍存在一些制约。首先,两岸人员往来便利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其次,许多港澳同胞在大陆还无法完全享受准入前国民待遇。此外,关税区的税收、检验检疫问题还待解决。我们现在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在“硬件”实力一流的前提下,做到“软件”全面无缝对接。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应如何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以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蔡冠深:我们应该借鉴欧盟消除各国进出口、出入境、货币、法律、通信差异的经验,在南沙、横琴、前海、河套等地推行自贸区群协同发展的先行先试机制,以最大限度便利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双向流动,力争达至自贸区群的无缝对接。
比如人流方面,争取实现一键电子化出入境;物流方面,减免贸易税收,简化检验检疫,实现贸易便利化;资金流方面,则是要做到电子支付的互联互通;最后,信息流方面,要打破内地电话卡和港澳电话卡的使用限制。
建议发放“大湾区绿卡”
给跨境创新人才
南方日报: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基础较为薄弱。如何利用三地优势,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
蔡冠深:我们要把整个大湾区看作一个整体,深度整合大湾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支持三地高校合作办学,鼓励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大力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目前,粤港澳高校本科合作项目已接近190项。
此外,要推动香港高校到广东进行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目前,已有一些香港高校的科研项目到深圳、东莞、佛山、肇庆等城市落地实现产业化,并且在取得成功后在香港上市。因此,要统筹、明确不同城市产业发展的分工定位,实现差异互补发展。
南方日报:过去是香港的大型厂商和企业家到广东来投资设厂,而现在的新趋势是,很多香港年轻人到广东创业,怎么看待?
蔡冠深:这是当前社会的一个大趋势,体现了国家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创新中,年轻人一定会发挥主要影响力。现在香港的年轻人喜欢到广东发展,是因为他们清晰认识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前景。我们应该寻找一批正能量的年轻人作为榜样,予以鼓励,推动大湾区内优质人才流动创业。
南方日报: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如何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大湾区内人才的流动?
蔡冠深:我们要为湾区内长期跨境工作的海内外高端人群,发放“大湾区绿卡”,如高校学科带头人、高级科研及技术人员、企业高管等,并为他们提供通关、居住、医疗、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的便利。
建议三地联手设立
大湾区发展银行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应如何加强跨境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蔡冠深:我的建议是设立大湾区金融协商委员会,以配合区内金融产品日益多元所衍生的引领及监管需求,可以引入香港模式,扩大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人民币双向流动机制,构建三地兼容的电子支付平台,提供跨境汽车保险、大湾区综合保险等服务,推动金融体系与国际接轨。
同时,可以容许三地有资质银行发行大湾区提款卡及信用卡,跨境支持储蓄、支票账户,支持澳门元、港元、人民币甚至多种外币的支付存取。三地应联手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金和大湾区发展银行,为区内基建、创新产业等提供强大的融资渠道。
除此之外,还应推动大湾区主要港口成立跨境联营公司,并以股份制确立利益共同体。在不影响独立关税前提下,试行大湾区货运一体化报关通关,加强香港的转运和进口中心作用。
策划统筹:谢思佳吴哲何勇荣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室出品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杨逸见习记者/黄堃媛)11月15日,由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猴首、牛首、猪首、虎首铜像在广州从化侨鑫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