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创新清淤妙招破解河渠“肠梗塞”难题一支清淤队 还一片水畅河清
四会下茆镇塘村赤坑排渠清淤前面貌。通讯员供图
四会下茆镇塘村赤坑排渠清淤后面貌。 通讯员供图
西江日报记者 谢江涛
随着岸边的钩机来回掘动,渠道里厚积的淤泥不断被挖起,堵塞多时的排渠重新畅通,迎来源源活水……10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四会市江谷镇清平村里的陈坑排渠清淤现场,看见四会水务清淤工作站的作业人员正在开动钩机,对排渠淤积进行清挖。
“清淤工作站接到我们村申请后,5天内就完成查核并进场施工,作业人员清理完渠道的杂树杂枝、生活垃圾后,现正着手清理淤积,效率非常高。”看见村里堵塞多时的排渠即将重拾洁净畅顺的水貌,清平村支书顾煜仔特别高兴,这几天一有时间,他都会来到陈坑排渠边上,密切留意清淤工作进度。
顾煜仔说,延绵3公里长陈坑排渠是清平村的主排渠,渠两旁居住着100多户村民,近几年来,由于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剩下的老幼群体难以组织起有力的清淤力量,加上没有机械设备辅助,排渠清淤工作很难开展。于是日复一日,陈坑排渠长满了杂树杂草,还积了不少生活垃圾,渠淤渠塞陷入了“没人管”状态,严重影响着排渠行洪功能。“每逢下大雨,渠洪都会漫上岸边田地,渗入村民家中,让村民苦不堪言。”顾煜仔说,随着清淤站派出人员器械着手陈坑排渠清淤工作,村民们都特别期待排渠焕发新姿,从此告别水漫田居的日子,迎来一片水畅渠清。
随着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四会农村青壮年选择“洗脚上田”,进城务工或经商,农村再难像过去那样可以大规模组织人力物力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少像陈坑排渠这样的农村水利设施陷入了“有人用、没人管”的困境。排灌渠淤积严重,“旱时水灌不进、涝时水排不出”成了四会许多农村排灌渠的现实写照。
为破解农村水利设施“没人管”的难题,近年四会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结合全面推行河长制的要求,在构建市、镇、村三级河长管理组织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管护新举措,成立起隶属四会市水务局的纯公益机构——水务清淤工作站,于2017年1月正式运作。该清淤工作站由四会市财政划拨专门经费保障投入,并从四会水务局抽调人员和向社会招聘人员充实管护力量,通过机械化、专业化手段对辖区内的淤塞河道以及农村排灌渠进行集中疏浚,实现淤塞河渠从过去“没人管”向“有人管”“有钱管”转变。
“成立清淤工作站对河渠开展集中疏浚,能大幅节省清淤工作费用,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清淤作业效率。”四会市水务局局长蒋志生举例说,过去对100万元以下工程建设程序实施清淤的话,需经过设计、立项、招投标等程序,所有程序走下来,至少得花上3个月的时间才能动工,而采取工作站清淤方式,能有效避开工程前期立项审批程序较多、施工周期较长、协调难度较大等问题,清淤工作从提出申请到进场施工只需几天的时间。
“有清淤需求的镇(街)、村委只需向工作站提交清淤申请,由工作站派员到现场进行核对,确认满足实施清淤施工条件后,在几天内就会派员派出器械进场施工,大大提高河渠疏浚效率。”四会市水务局总工程师乡水金介绍,清淤工作站成立以来,已为四会辖区内300多公里的河渠进行疏浚,清淤费用比采用传统工程招标方式节省了6000多万元。
除了在“省”“快”上见成效外,清淤工作站也积极做好“活”字文章。乡水金说,四会市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清淤工作站人员、机械设备和工作时间进行灵活安排,去年清淤工作站就派出清淤队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抗洪抢险工作中,全面发挥清违清淤、抢险加固的专业突击队作用。
“河畅水清的水生态环境是我们的不懈追求。”蒋志生说,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发挥清淤工作站“省、快、活”作用,持续改善四会河渠水生态环境,推动水利建设事业上新台阶,全力守护四会一片水畅江清。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讯(记者周永龙特约记者黎洪锋)近日,历时一个多月的四会市金融行业协会第一届“金协杯”运动会落幕。据悉,四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