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故里 猛塘村□ 董国常 文/图

西江日报 2018-10-16 07:00

猛塘村门楼

猛塘村,一个山旮旯的小村庄,仅仅40多户人家,300多人竟然有24位教师,被授予广东省卫生村。中秋时节,怀揣一种好奇,笔者前往猛塘村一探究竟。

秋风送爽,走过山道九曲十八弯,终于到了人文故里——猛塘村。村子依山而筑,一排排的住房井然有序,古香古色。山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猛塘自然村归属广宁县坑口镇上带村委会管辖。追溯远古,他们竟然是西汉开国皇帝汉高帝刘邦的后裔。

相传,刘氏入粤一世祖刘开七,生于南宋时期,原籍福建汀州,官授潮州都统制。开七公育有广信和广传二子。广传公,号清淑,娶马氏、杨氏。1208年登进士,官授江西瑞金知县,因筑城建学,平寇有功,升为京官。其生十四子,刘氏宗族人丁兴旺,到处开枝散叶。

时间如白驹过隙,到了刘连玉公这一代,因避战乱,刘氏族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自梅州迁居四会江谷十二带横溪。刘连玉公去世时,其妻赖氏已身怀六甲。赖氏独自生活,贫困潦倒,不得已改嫁。不料却在船上生下遗腹子,取名刘永宾。后来,刘永宾被族人刘伯公收养。

刘永宾命运多舛,12岁那年,养父辞世,他成了孤儿,跟着村里人到广宁县富溪村去做童工,因为年幼,只能在当地一个有钱人家当放牛娃。刘永宾不辞辛劳,他常常赶着牛群到较远的螺岗、高坪、隔岭一带吃草,将牛饲养得一头头膘肥体壮。聪明能干的刘永宾深得东家喜爱,几度想收他为养子,但都被刘永宾婉言谢绝。一天,他来到松塘放牧,看到这里奇特的山形就像三条生猛的巨龙守住一口大水塘,山间溪水清音悦耳;清泉洗心。不禁连声惊叹:“这地方好呀!如果能在这里安居乐业,那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分。”当晚,他向东家道出了自己的想法。东家听了,极为赞赏,还划出松塘山地归他管理。刘永宾谢过东家,只身来到松塘劈山建房,开荒造田,发展种植。他发现附近的染织坊颜料奇缺,立即回到四会故居带回一批蓝叶种苗在山上种植,种苗长大后,将这种能提炼染料的树木砍了卖给染织坊。刘永宾后来娶了邱姓女子,生产更加得心应手,还购买了很多山林和田地。他富有爱心,常常接济周边一些贫困人家,得到了当地人的称颂。后来,刘永宾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将背靠的大山改名官山,又把居住地松塘改为猛塘。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劳作,苦心经营,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

猛塘村以前建有两座炮楼,地势险要。站在炮楼上,居高临下,村外动静,村中美景尽收眼底。广宁是有名的武术之乡,民风强悍。猛塘村民崇尚习武,许多人练就了几套散手,农闲时就组织起来交流切磋,抗匪御敌。民国年间,广宁时局动乱,贼人众多。有一段时期,广宁贼王跛章到处打家劫舍,绑票勒索,残害百姓。他垂涎猛塘村的富裕,几次经过却不敢贸然进村。

猛塘村通往山外依靠一条蜿蜒小路,经岭坳圩,过先锋岭,出早洞,可到达南街县城。岭坳圩是广宁旧时闻名的山岭集市,主营茶青(刚摘下的茶蕊),各地茶商都来这里进行茶青交易。每逢圩日,附近的村民还拿出自家的花生、青菜、鸡鸭等前来摆卖;还有摆摊卖云吞的,卖豆腐花的,以各种各样的小食……从早到晚,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直到抗战爆发,山货销路受阻,集市方才消失。

解放战争年代,广宁螺岗镇石背顶大山驻扎着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上带村背靠石背顶大山,猛塘村是重要的游击区。有一天,游击队来到村子里,很快就被国民党反动武装派出的探子发现了。敌人集中兵力,妄想一举剿灭游击队。游击队将计就计,充分利用猛塘村的复杂地形设下埋伏,当敌人进入伏击圈,游击队四面冲杀,打得敌人溃不成军。旧时,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经常在猛塘村一带活动,为猛塘村留下了红色基因。

以前,为解决族中子弟的读书,村里还开办了私塾。先贤广传公为刘氏家族立下了家训:敦孝弟、睦宗族、和乡邻、明礼让、务本业、端士品、隆师道、戒争讼、戒赌博……族人铭记教诲,明确要求刘氏族人明礼仪、讲孝道,尊敬长辈、乡邻和睦蔚然成风。底蕴深厚的淳朴民风,造就了猛塘村读书传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新闻推荐

钻石线路一日穿越千年 一刀一舞一拳惊艳绽放

肇庆魅力再次闪耀央视《魅力中国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