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村里觅梅花: 旧时香堆雪 遍寻不知处

今日三水 2018-10-12 06:11

梅花村的古屋夹道。村里的镬耳屋依旧岿然自立,青砖巷陌依旧有序交错,只是再也寻不着一棵梅花树。/佛山日报记者杨立韵摄梅花村鸟瞰。相传村后缓坡上曾经遍种梅树。/大塘镇供图位于三水大塘五安围边上的梅村,又称梅花村,相传过去村后缓坡上遍种梅花树,因此乡民把村子叫做“梅花村”。也有村中耆老说,从前村里有五个池塘,它们呈梅花状分布,村子因此得名。古老相传的口述记忆像一层发黄的薄纸,很难再经由后人书写新的联想。如今,这座名为“梅花村”的古村,镬耳屋依旧岿然自立,青砖巷陌依旧有序交错,只是再也寻不着一棵梅花树。梅花村里已无梅花,绝迹的梅花树,应该是“酸梅树”,酸梅与岁寒四友中的腊梅既不同科也不同属。不过,它们都是冬春季开花且气味芬芳,思维上的惯性也让人从“梅”而联想到傲寒的品格。在过去,当酸梅树漫山遍野随风开放的时候,白灿灿的花儿皓如堆雪,想必是这偏远山村的一道盛景。树下老人岁月流金,回忆如流。前人留下的古树、古屋、古村,折叠成为后人的故事、故土、乡愁。梅花村就是这么一个地方。穿过村头牌坊,走进村里,数棵数人方能合抱的百年老树独木成林,不论是阴阳昏晓,还是春夏秋冬,它们始终撒下一片浓荫,浓荫下,也始终有聚在这里闲话家常的老人。这些老人是这座古村“故园将芜”的无奈,又是这座古村至今“饶有生机”的欣慰。透过他们的讲述,会发现每个人的回忆各有偏差,也融浸了各自生活的经验和对生活的况味。有人说,梅花村的得名就是取自漫山遍野的酸梅花。河对岸有一处地方叫梅花影,或是因为酸梅花盛开的时候,从对面遥看过来是满眼白光。有人说,后来气候渐渐变暖,酸梅树开始不开花不挂果,一次虫害之后,梅花自此匿迹。也有人说,单干以后,酸梅的收益太低,大家疏于管理,同一时期,周边地区有了灰窑和水泥厂,种养酸梅的手工艺活也就到了告别历史舞台的时候。古村的得名与故事一样扑朔迷离。梅花村只有一个单一的胡姓,但是胡氏族谱早已遗失多年。于是乎,一切讲述都失去了凭证,但这腾出的空白,又引人猜想,为每一个人的自圆其说打开了空间与想像。他们的讲述莫衷一是。古村的过去,古村的面目,宛如一堵叶影婆娑的老墙,日头晒着的时候,微风吹起的时候,远远看上去,的确很美。暮色古村我们在黄昏时候沿着五安围骑车进古村,单车的双轮滚过平整的路面,安谧的气息扑面而至。用山石砌起的房屋,用竹竿围起的菜园,没有球声回荡的篮球场,它们在如镜般光滑的晚空下分外恬静。其实在进入古村之前,大堤上的河岸风光已然让人陶醉。大堤外,北江里,多达十多个独立成岛屿的沙洲,增添了一份异国风光。大堤脚,滩涂地,一片片摇曳着白花的芦苇随风起伏,将瑟瑟秋风渲染成酣人的秋意。进入古村之后,古村的脉搏最好用古诗词来感触。一句“日之夕矣”最能道出古村的前世与今世,《诗经·国风》里边的“鸡栖于埘,牛羊下来”,那是亘古不变的美好,也是无可奈何的轮回。千百年过去,古人看过的、写过的景象眼前都还有。只是,从前古人所面对的是“君子于役”,而现在乡民所面对的,是年轻一代对农耕文明的割离。今人的割离其实跟古人的“不知其期”一样,是一种不可弥合的寥怅,而时代也赋予了梅花村如广袤农村一般,那田园将芜的乡愁。空碧已留晴,驱车更徐行。由于梅花村远居深山,这里只有一条长堤连通外界,村里的黄昏分外安谧。这种安谧是静水流深,更是薄暮时分从幽林处腾起的黑暗,吞噬天光,又送来落山风的清凉。但是萧索并不意味着萧条,萧索只是一种季节的馈赠。在这里,有依旧勃发着生机的田野,依旧扑哧着翅膀归巢的鸟儿,依旧无声融入暮色的缕缕炊烟,游人在外头看,似是一个年代久远的画面;乡民在里头,看似无寄盼的庸碌与无意识的重复,但从遥远的过去走来,生命与生机,从来就是在这里面衍息。百年老窗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梅花村一棵百年大树下,90多岁的胡汉杰向记者讲述村庄的故事。“我们19世先人是从乐塘迁来的,到我这代已经是30多世。”另一位79岁的胡乃松老人则向记者讲述了梅花村“一朝升九梁”与“九代不扶泥”的久远传说。本以为老人的说法无据可查,不过当听到“乐塘”两个字,心头不免一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忠烈曾经考证,三水建县之前,胥江一带分乐塘、清塘、土塘三堡,乐塘自成一堡,其辖境北接清远,西连四会,南至芦苞涌南岸同清塘堡接壤。彼时,乐塘土地分布很广,上至鸭埠水,下至南津口,西至六和,单是“永思堂”的祖尝就有一百多亩,山地五千多亩,可见乐塘开村之时,其周围广阔的土地还没有大村落或大宗族可与争锋。换而言之,从乐塘分支出来的梅花村,想必有着不简单的过去。古村的择址提供了一些线索。纵观三水,梅花村所在的位置可谓独特。一湾江水自村前约2公里的地方流过,绵绵丘陵与村后房子留下了约数百米的缓坡,村庄稍稍向东南方向的开阔地带敞开,这不单单是“山主人丁水主财”,更暗合古人所追求的“藏风聚气”。古村深处,数排镬耳屋亦是最好的明证。这些镬耳屋自成一体,相互独立且每一栋都自带天井;但是自东往西看,它们又连成长方形状的堡垒,每隔两栋就设有前后两个门楼,以用来防水和防盗。镬耳屋全部用青砖所砌,墙壁最厚处听说有“七八余砖”厚,住在里边冬暖夏凉。进一步推敲,梅花村4巷最西边,那栋镂刻有两扇“白玉兰”形状窗口的镬耳屋似乎又因此而披上一层神秘面纱。从地上仰看,窗子高也许有半米,最宽处应该不足0.3米。有人说,窗子的形状更像“木棉花”。按照旧时习俗,只有高中进士才能在村前村后各种一棵木棉,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胡氏先人的一种美好寄盼?窗子的寓意跟村子的得名一样扑朔迷离,但可以肯定的是,拥有这对窗子的镬耳屋,曾经是用于祭祀胡氏先人的公祠一类建筑。胡氏先民曾经拥有财力建造如此恢弘与考究的建筑,想必“一朝升九梁”与“九代不扶泥”所言不虚,只不过,他们的财富从哪里来,他们经历过什么故事,是否曾有人高中为官,又是否留下什么寄盼?都像那些曾经开满后山缓坡的酸梅花,忽然间就再也没有留下痕迹。文/图佛山日报记者杨立韵

新闻推荐

四会籍国家赛艇队运动员范俊杰吃得苦中苦方能夺金牌

在8月份结束的雅加达亚运会上,四会籍国家赛艇队运动员范俊杰参加了男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项目的比赛,虽然没有夺得奖牌,但能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