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奇妙的乡土植物(中)□ 陈丽晖
木棉花
蕉麻
西江最是木棉多
夹岸珊瑚十万柯
木棉是木棉科木棉属落叶大乔木,叶为掌状复叶,花朵硕大,先叶开放。木棉高大挺直、气贯云霄,每年春暖之际,朵朵红花绽放枝头,充满英雄气概,故又被誉为英雄树。木棉因观赏性强、速生但不可作材用,一般村民都不会砍伐。及树长大,则被认为有神所附,奉为村中的风水树而加以保护和祭拜。
木棉广泛分布于肇庆城乡,来肇庆游玩的客人相信都会对肇庆七星岩牌坊两侧八株高大壮美的木棉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木棉自古以来在西江两岸有大量的野生林,木棉花绽放时如火凤飞舞,又犹如珊瑚千万,明艳照人,甚至花落入水,亦如盏盏水灯将西江水染红,多得船桨亦划不开。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对肇庆木棉丽景亦相当推崇,他在康熙二十四年夏乘船途经肇庆时曾作木棉三首,形象地描绘了当时肇庆西江两岸木棉盛放的动人画卷,将盛开的木棉比作珊瑚、烛龙、水灯、火凤,充满了浪漫与豪放的情怀:
其一,西江最是木棉多,夹岸珊瑚十万柯,犹似烛龙明十日,照人天半玉颜酡。
其二,万朵随波似泛杯,浮沉又似水灯来。三江染尽桃花水,一道红泉划不开。
其三,木棉看与刺桐同,十丈花开接地红。朵朵中心含火凤,一春飞满祝融宫。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亦对此行程的印象有精彩描述:“舟自牂牁江而上至端州,自南津、清岐二口而上至四会,夹岸多是木棉,身长十余丈,直穿古榕而出,千枝万条,如珊瑚琅玕丛生。花垂至地,其落而随流者,又如水灯出没,染波欲红。自春仲至孟夏,连村接野,无处不开,诚天下之丽景也。”
木棉亦广植于肇庆的寺观园林之中,清人王士祯在《羚羊寺》一文中亦描绘了西江羚羊山著名的寺庙羚羊寺的木棉景观。诗中有云:“古寺四月中,尚有木棉花。殷红照羚羊,苔壁何纷葩。”
现今木棉在321国道滨西江德庆路段附近仍较为多见,其中不乏数百年饱经沧桑的老树,但已不复“连村接野,无处不开”的景况,而羚羊古寺已湮没于历史长河,羚羊山的木棉树现今也为数寥寥,“夹岸珊瑚十万柯”“染波欲红”的壮丽景色不复存在,这是令人可惜的事情。期待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下,能再现西江两岸木棉盛放的灿烂美景。
金利圩边首夏时
家家蛮布有蕉丝
蕉麻为芭蕉科芭蕉属植物,古时肇庆曾广为种植。蕉麻外形与香蕉相似但假茎较瘦,花黄色,叶柄内有纤维,其纤维细长、坚韧、质轻,在海水中浸泡不易腐烂,是做渔网和船用缆绳的优质原料,也可用来制地毯、桌垫和纸。其内层纤维还可以纺织成牢固耐用又有防菌防霉的蕉布,用来做衣服和鞋帽。蕉麻产在热带和亚热带,菲律宾的吕宋岛和棉兰老岛是主要产地。因其主要在马尼拉港出口,亦被称为马尼拉麻。
蕉麻在肇庆历史栽培的时间甚早。《鼎湖志》中就提到,唐代肇庆用蕉麻纤维加工制成的“蕉布”曾被列为贡品,其中以永安的蕉布最负盛名。宋沈怀远《南越志》说到:“蕉布之品有三,有蕉布,有竹子布,又有葛焉。”肇庆的蕉麻布是肇庆名特产。清朝李调元在《南越笔记》明确指出,“蕉类不一,其可为布者曰蕉麻,山生或田种,以蕉身熟踏之,煮以纯灰水,漂澼令干,乃绩为布。本蕉也,而曰蕉麻,以其为用如麻故……广人颇重蕉布,出高要宝查、广利(今属鼎湖)等村者尤美。”
蕉麻生长要求高温、高湿,排水良好,宜静风或微风环境,多种山间。其土瘠石多的地方生长的蕉麻纤维坚韧,品质最好。明末清初屈大均曾来过肇庆,并在《舟经金利作》一诗中描写了此地的夏日乡景,首句就提到了当时家家以蕉丝织布的盛况。诗中写道:“金利圩边首夏时,家家蛮布有蕉丝。木棉花尽犹无叶,榕树根多复作枝。西水正悉双峡急,东风莫使片帆迟。鹧鸪本是催归鸟,啼遍青山人未知。”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还提及了蕉布的特性及不同生长环境蕉丝的不同品质:“其絺绤与荃葛同而柔韧逊之,名布蕉。布蕉多种山间,其土瘠石多则丝坚韧,土肥则多实而丝脆,不堪为布”“衣蕉宜瘠,食蕉宜肥。肥宜蕉子,瘠宜蕉丝。”民国时期,肇庆端州城区草鞋街的妇女们编织的草鞋早期也有用蕉丝制作而成的。
除了高要与鼎湖,肇庆市广宁县也曾盛产蕉布。清乾隆年间任广宁知县的李本洁在《宁阳竹枝词》之七描写了清代广宁蕉丝制作、蕉布编织的景观并指出蕉布清凉不及葛布但舒适、显身材的特点,由此可见,蕉布的良好品质特性是其被列入宫廷贡品的原因。诗中写道:“绿旗猎猎是芭蕉,细手分成缕万条。织就轻凉虽让葛,念侬勤苦称侬腰。”
现今蕉布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肇庆已经没有人种蕉麻,更莫谈加工制作蕉布及其他蕉麻制品的手工活动了。在全世界普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当下,蕉麻提取、蕉布制作工艺如能得以重新挖掘与利用,再现当年农家种蕉麻织蕉布的耕织场景,对于塑造肇庆历史文化名城形象、传承传统技艺、形成特色旅游景观以及发展蕉麻特色手工艺品产业都将大有裨益。
(作者系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园林系副教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麦博通讯员黄文恺)近日,第二十二届“大旺杯”全国机器人锦标赛暨第九届国际仿人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格斗机器人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