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帅“牛王节”风俗谈□ 郑玉东

西江日报 2018-09-05 10:06

下帅壮族瑶族乡地处怀集县西北部,是广东省7个民族乡之一,全省唯一由两个少数民族构成的民族乡,肇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下帅的壮族乡亲都要欢度“牛王节”。

“牛王节”又称牛王诞、牛王会、祭牛王、献牛王,本是中国南方许多民族的传统节日,壮族、土家族、苗族、瑶族、布依族、仡佬族、畲族、黎族等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都有过“牛王节”的传统习俗。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众多传统节日受到严重冲击,“牛王节”也不例外,很多地区已逐渐淡忘了这一重要节日,而在怀集下帅的“牛王节”却仍然红红火火。

相传古时的这一天,壮族的祖先在打猎中捕获一头野牛,并驯养成家牛,后来逐步代替人力拖犁之苦。壮族人民为了铭记牛的功劳,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定为“牛王节”当天壮人要打扫牛栏,祭牛王神,不役牛,还用香茅、嫩竹叶、艾叶青等,包裹黄栀子或枫叶榨汁浸过的糯米蒸煮,或用熟薯藤叶拌甜酒喂牛,目的是保护耕牛,祈求牛群繁盛,粮食丰收。现在,过节蒸饭煮饭喂牛的现象已经比较少见,但壮族乡亲清洁牛身,给牛增加营养,爱护耕牛的习俗仍较好地保留了下来。当天,乡亲们在家中杀鸡宰鸭、包粽子,宴亲会友其乐融融。还要表演春牛舞、壮狮舞、采茶舞等民间艺术节目庆贺助兴,“牛王节”因此成为下帅乡最具特色的民俗节日。

考察“牛王节”蕴含的文化因素,我们能清楚地发现,“牛王节”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因为牛与耕作关系最为密切,牛是水稻种植中最重要的生产力,感谢耕牛为人们辛苦劳作是节日的要义。在千百年的古代生活中,老百姓最希望的就是安定生活、丰衣足食,“牛王节”可以说是这种愿景的一种物化反映形式。

民俗在流变过程中不断变异,比如:“牛王节”仪式化的巫术民俗逐渐退却,而实用价值和效益得以显现,这也是该节日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

首先,“牛王节”活动有利于生产发展。四月初八本地春耕刚刚结束,为了庆祝农事的暂时完成,感谢耕牛的劳作,壮族同胞欢聚一堂。牛是农家的帮手,是农耕的主要畜力,强壮的牛意味着好的农作,预示着丰收,人们过“牛王节”,就是为了通过犒劳感谢耕牛的举动献媚于牛王神,以期实现五谷丰登的愿望。乡亲在节日中话农事,互通有无,总结经验,争取明年有更好的收成。

其次,节日活动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传统壮乡四月初八这一天,人们要用枫叶捣烂浸水做黑糯米饭,并把黑糯米饭用青菜叶包好,塞给牛吃。家中若有体弱的小孩,要与牛分享黑糯米饭,祈求上天保佑小孩今后能像牛一样健壮成长。这一民俗事项寄托了长辈美好的期望。此外,节日期间乡亲设宴款待亲朋好友,也是对过去辛苦劳作的犒劳,也是间接补偿春耕大量消耗的营养。除了舌尖上的满足,娱乐性的民俗活动也让人身心愉悦。

“牛王节”民俗活动,还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节日里,乡亲们欢聚一堂,拜会亲友,加强了家庭、家族以及长幼、邻里和亲朋之间的情感联系。平日里,大家很难聚在一起,而“牛王节”像粘合剂一样把众人吸附在一起。民俗技艺如春牛舞、壮狮舞、采茶舞迎神娱神的意识逐渐淡化,而民俗的娱乐功能逐渐提高,毕竟追求愉悦和欢乐本是人性的内在要求。

农耕文明使牛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下帅“牛王节”是敬神爱牛的民间节日,壮族同胞欢度“牛王节”酬谢牛王的保佑,同时寄托人寿年丰美好而单纯的愿望。正是:四月八日敬牛王,杯盘罗列米酒香。且看锣鼓喧天处,壮家儿女喜欲狂。

新闻推荐

怀集大岗整治圩镇“六乱”还路于民

西江日报讯(记者刘亮)日前,怀集县大岗镇集中开展整治圩镇“六乱”行动,对在期限内没有自行拆除的违章建筑和阻碍街道通行的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