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雕琢 一方端砚铭刻肇庆名城900年 《肇庆府城命名九百周年纪念端砚》创作侧记
西江日报记者 伍欣琦
“龙母庇民、六祖弘法、包公治端、铁军叶挺……”肇庆900年的历史人物和古建筑风貌如宋代清明上河图般栩栩如生,鲜活地镌刻在一方长295厘米、宽159厘米、高55厘米、重约6吨的《肇庆府城命名九百周年纪念端砚》上。
这是肇庆市老中青三代制砚人为纪念肇庆命名900周年,喜迎第十五届省运会在肇庆举行而制作的一方纪念砚。昨日,这方端砚在“迎省运·肇庆命名900周年精品文物展”展出,引起关注。
翻越300米山坡选石,耗时42天运石,历经91个昼夜雕琢,凝聚了肇庆市制砚人的巧心、热心与匠心。
巧心凝结 一砚述说900年
宋重和元年(1118年),宋徽宗亲书“肇庆府”三字赐予肇庆,至今适逢900周年。今年年初,肇庆市委、市政府决定制作一方《肇庆府城命名九百周年纪念端砚》,来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这光荣的任务,肇庆市端砚协会责无旁贷。一场与时间赛跑以创流芳百世精品为己任的精雕细琢拉开帷幕。
单单设计图纸,便凝聚了肇庆市文化界和端砚界名家的深厚造诣和精细巧心。在听取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刘演良、梁焕明、程振良,广东省端砚协会会长王建华和肇庆画院画师林伟海等专家意见后,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肇庆市端砚协会会长梁弘健着手设计。
九百年历史长河,九百年名城古今,尽在一方砚石全景展示。该砚借鉴宋兰亭砚为奏刀主式,▲紧接01版
以宋代清明上河图手卷式展开全景,描绘一城、二府、三桥、四塔、五教、六俊、七星、八景、九鼎,以及肇庆现代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建筑,展现肇庆古今神韵与辉煌成就,表现肇庆城市历代文化的延续传承以及“山、湖、城、江 ”为一体的宜居宜游宜业形态。
彰显热心 64岁制砚大师爬山选石
4月20日,经过多次修改完善的设计图稿终于形成。肇庆市端砚协会马上挑选精兵强将,开始选石雕刻工作。这一团队汇聚了端砚界老中青雕刻名家,包括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历届端砚技能大赛冠军、工艺美术师莫少锋、钟子健、孔凡湛、郭树炎、郭树聪、程振业、钟元章、叶辉南等。广东省端砚协会会长王建华、秘书长梁思勇负责统筹,为制砚团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砚石选材,是决定制砚能否顺利的关键。据了解,该砚原石采自西江羚羊峡斧柯山青花岩籽料,是端砚石中制作大砚的优质砚材。选材时正值今年1月寒冬,64岁的市端砚协会会长梁弘健身体力行和协会工作人员一起爬山5个小时看石选石料,最终为纪念砚挑选出上等的砚材。
重达6吨的砚石要从高达300多米的山上运下山,为了保护好材料,只能用人工加拉索。西江滨上,羚羊峡前,工人一天一天地拉移,砚石一点一点地移动,这一过程足足用了42天。
凝聚匠心 91个昼夜细致雕琢
肇庆大桥旁,在有着“端砚第一村”美誉白石村里,一个临时搭建的工棚内,经过91天日夜不间断雕琢,砚石终成为“肇庆府城命名九百周年纪念端砚”。
经过设计和选材,来到雕刻环节已是盛夏。为争取时间,工作人员分成日夜两班,24小时不间断雕刻。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成了这些端砚雕刻人工作常态。在面积约100平方米的竹竿搭建的工棚内,地面是泥土,上方是车辆过桥的隆隆声,白天温度常达到36摄氏度。遇到台风天气时,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工作人员更要守护在砚石旁。
“制作大砚,细节功夫一点都能不少,有的树木图案仅有手指这么细,树上纹路和枝叶更加细小,有的柳树雕得如牙签头一样小,这些都很考验制砚人的刀工。”梁弘健介绍,本次创作团队中,年纪最大的已是85岁,最小的是“90后”,体现了老中青三代制砚人技艺传承和精诚合作,这也是肇庆端砚界纪念肇庆历史所匠心独运的献礼。
“制作大砚,细节功夫一点都能不少,有的树木图案仅有手指这么细,树上纹路和枝叶更加细小,有的柳树雕得如牙签头一样小,这些都很考验制砚人的刀工。”梁弘健介绍,本次创作团队中,年纪最大的已是85岁,最小的是“90后”,体现了老中青三代制砚人技艺传承和精诚合作,这也是肇庆端砚界纪念肇庆历史所匠心独运的献礼。
新闻推荐
深圳晚报肇庆电(特派记者林炜航)省运会男子篮球比赛正在肇庆进行,深圳男篮在乙组(15岁及以下)3战全胜,手握出线主动权。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