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和:六十八载坚守编织老行当

西江日报 2018-07-30 22:58

李庆和在编织簸箕。 西江日报通讯员 供图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通讯员 邵海明

一走进德庆县马圩镇的冲口村,就能听到编织的声音。这声音在平静的小山村里显得格外悦耳。原来,声音是村民编织簸箕时发出来的。说到编织,当地有句顺口溜“冲口簸箕长冲箩”,而冲口村的簸箕编织高手李庆和更是十里八乡都知晓的手艺人。为了把传统竹编工艺传承下去,他坚守老行当68年。近日,记者采访了他。

自小结下编织缘

李庆和今年已经79岁了。年幼时由于家贫,他被冲口村的一位陈姓农民收养。养父家的日子也不好过,仅靠编织簸箕勉强维持生计。李庆和没有踏进过学堂,11岁时,便跟着养父学习编织簸箕。

“那时候的农村一穷二白,没什么活儿可赚钱,很多村民就在家里编织竹器、做木工赚点钱。”李庆和对自己编织的第一对簸箕,依然记忆犹新,“熬了两晚织出来的第一对簸箕,是自己拿到圩上去卖的,大约卖了2.5角钱。”

据李庆和介绍,编织簸箕并不简单,需要十几道工序,如选竹、砍竹、破篾、编织、修边等。李庆和去砍竹时,经常被竹枝划伤,从深山老林里背着几十斤重的竹子回来,也累得够呛。但他对编织仿佛着了魔一样,不怕辛苦,每晚都要干到很晚才肯休息。

生产队成立后,李庆和便将簸箕拿到生产队记工分。“当时一对簸箕在生产队里只能记2分,价值不大。但我欲罢不能,每天都要编织两三对簸箕才觉得踏实。”

编织簸箕远近闻名

至今,在李庆和编织簸箕的漫长岁月里,曾有过两个辉煌时期。第一个阶段是1975年集体修新马河时,需要大量的簸箕去挑泥。那时,李庆和每天织出来的几对簸箕供不应求。“当时大伙都干得热火朝天。我白天去干活,晚上就编织,织出来的簸箕都被人抢购去了。”另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努力挣钱,挑化肥、干农活、建房子,家家户户必用簸箕,这让李庆和的手艺火了一回。从那时起,他就对编织簸箕充满信心,决心要将这一行当作为毕生事业。

李庆和手艺好,名声在当地渐渐传开了,不但本乡镇的人向他购买,连其他乡镇的人也来到他家里定购。有时他编织到深夜,簸箕还是供不应求。一名竹器贩子看到了商机,便对他说:“你只负责编织,其他工序由我负责,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挣钱也多。”但李庆和知道这样会影响簸箕质量,破坏自己名声,于是不为所动,婉拒了。

希望有传承人

每一项事业,都有兴盛和衰落的时候,纯竹器编织也一样。李庆和本来雄心勃勃地想将编织簸箕作为终生事业,没想到进入21世纪后,人们用上了塑料袋,簸箕的使用率大大减少了。他编织好的簸箕已不拿到圩上卖,都卖给了贩子。“在圩上摆卖的人也不多,有时一圩只卖出两三对。所以我只好卖给了贩子,一对卖10元钱。”

这时的李庆和,年纪也大了。由于长年累月的编织簸箕,他的腰背已经变形,有时还会疼痛。子女体谅到他的辛苦,都劝他不要干了,但他考虑到街坊需要,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如果到圩上摆卖,每对20多元价格,那可是赔本赚吆喝。但我不想老祖宗留下的竹器编织手艺在自己手中失传,希望有人能‘接棒\’。”

或许是被李庆和赤诚之心所感染,村里好几个上了60岁的老伙计也爱上了编织竹器,纷纷向李庆和学习。于是,现在一走进村子,便能听到悦耳的编织声,为古老而纯朴的小山村带来了丝丝生气。

新闻推荐

省考核我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

西江日报讯(记者谢江涛)昨日上午,省粮食局副局长林善为带领省2017年度粮食安全责任考核组第4组到我市进行考核,听取我市汇报2...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