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幽处客重经 一个家族的诗歌史》近日出版 柳冬妩:研究家族诗歌是一种穿越式相遇

东莞日报 2018-06-22 15:38

东莞作家柳冬妩的全新著作《江山幽处客重经——一个家族的诗歌史》近日正式出版,柳冬妩花了两年多时间,研究皖西清代著名诗歌世家——洪集窦氏家族,详细考证窦氏家族的家世渊源、诗文传家的发展过程,叙述了其成员诗歌活动轨迹,用一种“以诗证史、以史解诗”的学术方法,从诗歌中的细节索引一个文化世家的发展轨迹,为清代诗歌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阐释视角,管窥了近代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变迁。

近日,柳冬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从创作该书的缘起、意义,到搜集资料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度分享。

写作缘起

江淮与岭南的穿越式相遇

记者:这本书整体感觉比较厚重,涉及诸多人物和诗歌,写作时有什么线索脉络?

柳冬妩:这本书有三十万字,研究范围涉及到窦国华、窦守谦、窦守愚、窦荣昌、窦如祁、窦如郊、窦以杰、窦以蒸、窦以燕、窦以显等三十多位窦氏诗人的诗歌,涉及到的关联人物则有数百人之多。窦国华家族家学渊源,父子祖孙相承,形成两百多年的诗人世家。

绵延长久的窦氏家族诗歌史,就是一部清代士人心态的演化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史。全书共分七辑:“诗人谱系史”“家族文献史”“园林史”“岭南史”“战争史”“金陵史”“姻亲史”。

记者:为何选择这个题材?是什么吸引你去解读他们的诗歌?

柳冬妩:清代是中国古典诗歌作为诗歌发展主体的最后一个朝代,清诗的数量与质量绝不逊色于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由于研究薄弱,在浩如烟海的清诗中,一些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极高的诗歌未能得到发掘,为世所用。《清人别集总目》著录了27位清代窦氏诗人,其中窦国华家族占了11位。

面对海量的清代诗歌,窦国华仍然是长期被埋没的清代诗人之一。窦国华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顺天乡试第六名举人,1806年任广东肇罗道,后来又兼署广东粮道。岭南游宦十年,留下了大量寄兴吟咏之作。窦国华存世最久的一部诗集《挹青草堂诗钞》,为嘉庆十六年刻本,也是由羊城著名刻字铺西湖街六书斋刊刻。我与窦国华同为安徽霍邱县洪家集人,又都对岭南大地产生了情感皈依。研究窦国华家族的诗歌,的确是一种缘分,是一种穿越式相遇。

岭南书写

反映当时广东的重大事件

记者:秦汉以来,大量的北方人越岭南来,与当地居民融合,共同创造了绚烂多彩的岭南文化。写作这本书,是因为江淮大地与岭南大地共同构成了你与窦国华的写作背景吗?

柳冬妩:窦氏诗歌世家与江淮、岭南两个地域文化之间都存在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作为新岭南人,我与客居岭南的窦国华、窦守谦、窦守愚、窦荣昌,在情感上非常容易亲近。读到窦国华的“公式水梦悬乡树畔,端山春到署楼东”,我眼前便出现家乡的那条母亲河——淮河的主要支流,古时称之为公式水的汲河。最近几年,几次回乡我都专门去汲河边走动、伫立、沉思,对着河水吟诵窦国华的诗歌:“蓼城何日聚,白首动离情。河上重携手,天涯又送行。鸟飞还有意,花落听无声。不语残阳下,桥边水自清。”“他日岭南频梦远,难忘一醉傍东城。”读窦守谦“分明淮上月,夜夜照端州”,也让我为之怦然心动,两百年的时间距离随之归零。

记者:从篇幅上看,岭南史占据了本书的重要章节。窦国华的《纳凉》写到了岭南特有的木鱼歌:“风前小扇试轻罗,簟展虚亭月色多。何处清音来水外,粤人争唱木鱼歌。”窦国华家族的诗歌写作,对于研究岭南历史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柳冬妩:岭南游宦十年,窦国华笔墨得江山之助,将粤中山水一一收入诗囊。窦国华为我们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岭南书写提供了一个个案。他在《舟行所见》中咏道:“百粤风光天一涯,常从四季见荣华。夜寒犹长青青草,日暖初乾浅浅沙。”窦国华广泛地描绘了岭南各地的名胜古迹、山川形势、历史文化、人情风俗、花鸟虫鱼,从他的诗歌中,不仅看到尚存的事物,还看到消失了的东西。窦国华还出使越南,护送暹罗国贡入都,协助几任两广总督打击海盗,并以诗歌记之,这些诗歌反映了那个时期广东的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

姻亲谱系

勾勒更广阔的地域文化关联

记者:第七辑《姻亲史》,作为该书的最后一辑,感觉有点意外,为什么会写窦氏家族的“姻亲史”?

柳冬妩:婚姻在古代宗法制度中非常重要,望族间的联姻是维系世家大族鼎盛不衰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窦氏家族的姻亲圈,也是其家族力量的一种扩充。霍邱当地望族裴景福、管笠、李灼华、李道南等家族,安徽省内的如孙家鼐家族等,均为窦氏家族的姻亲。

除了当地望族之外,窦氏家族还与河南、湖北、山东等地的文化望族通婚,如河南的吴延瑞家族。考察窦氏诗歌世家的联姻谱系,一张更为广阔的地域文化网络图就会清晰出现。特别是梳理陈独秀家族与窦氏家族的姻亲关系,可能填补了陈独秀研究的一个空白。

创作经历

为查一本藏书打数百个电话

记者:搜集资料的过程应该挺艰难的,有哪些故事?

柳冬妩:研究窦国华及其家族的诗歌,最为重要的是材料问题。但搜集资料之难,是难以想象的。窦国华家族遗留的诗文集,仅以孤本或稀有图书的方式存世,零星收藏于各大图书馆内。

为了复制窦国华的《挹青堂诗选》,我跑了三次国家图书馆。2015年专程去北京大学图书馆复制《百庆集》(民国十三年铅印本,窦延年辑),图书馆只允许复印三分之一。我只好在阅览室里借阅该书,用手机一页一页拍照,刚好拍完全书,就被管理员发现。她要求我交出手机,进行删除。我急中生智,把手机往口袋里一塞,把另外一部备用手机掏出来,自己主动删除一番,然后递交给她检查,总算蒙混过关。

为了能看到吉林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挹青草堂诗钞》,我用了四年多时间,找了数十位师友,打了数百个电话,至今仍然无果。这成为我研究中的最大缺撼。而复旦大学图书馆的一位管理员,在接到我的电话后,立即把《退学诗选》用手机拍照发送给我,让我感动得差点掉了眼泪。

新闻推荐

端州供电局开展防汛双盲演练

西江日报讯(记者刘亮通讯员杨玉林)6月12日,南方电网广东肇庆端州供电局与端州区水利局、应急办、三防办开展2018年防风防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