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心灵的诗歌《见与不见》作者扎西拉姆·多多新作《以何之名》出版首部诗集纪念岁月的成长

广州日报 2018-06-18 13:40

《以何之名》扎西拉姆·多多 著九州出版社扎西拉姆·多多游学途中所摄《见与不见》是扎西拉姆·多多的成名作日前,著名诗人扎西拉姆·多多首部诗集《以何之名》出版。出版之际,作者携新书展开全国巡回读者见面会。

《见与不见》自2008年《读者》(第二十期)刊发,至电影《非诚勿扰2》引用,再到改编成电视剧《宫》的片尾曲,这首诗歌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其实,该诗的作者就是这次专访的对象扎西拉姆·多多。不过,扎西拉姆·多多可是地道的肇庆美女。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波

以通透文字向往自由和纯净

扎西拉姆·多多是电影《非诚勿扰2》中出现的诗歌《见与不见》的原作者。她与仓央嘉措有着近乎相同的灵动笔触(所以有人把此诗误认为是仓央嘉措的作品),尽数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婉转诗情。代表作品有《虽然不相见》《空谷之声》《当你途经我的盛放》《小蓝本》等。

扎西拉姆·多多早已红遍大江南北,而其首部诗集《以何之名》何以至今才面世?“勉强出版这本书,当是我给自己的四十岁礼物。现在看这些诗,就算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还历历在目,那一刻的心情却真的无法模拟、无从复述了,那明明是一种遗忘,我却把它叫做成长。”

或许是因为多年的游学与修行,根本看不出她已经40岁。扎西拉姆·多多富含文学底蕴和灵性,她的诗歌是每一个向往纯净的人都应该阅读的文字。

在多多眼里,诗歌是其生活中的一部分,是生活赋予的灵感。“首部全新诗集收录近70首诗作,大部分创作于多年游学的旅途中。”已经被收录在前三本书中的诗没有重复收录在这本诗集里。她说:“这些诗句并非依照出版的时间顺序排列,它们在同一时间跨度内出现,仅仅只是被选编在不同的书里,但的确反映了我对自己的诚实与接纳程度,而这种诚实大概是要以令老读者失望为代价的。”

阴差阳错受到诸多追捧

第一次看到扎西拉姆·多多这个名字,很多人不禁要问:难道她是一个藏族诗人?实则不然,她是肇庆人,原名叫谈笑靖,扎西拉姆是其别名,而多多则是朋友对她的称呼。

当她的诗歌阴差阳错地被署上仓央嘉措之名后,多多受到了诸多诗歌爱好者的追捧。她表示,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她并没有向任何人说明这首诗是自己创造的,而正名的过程还有另外一段故事。

“写《见与不见》是在2007年,当时把它放在自己的博客上有点自娱自乐的意思。不久之后,这首诗被转载到多个论坛,渐渐流传开来,而它的原作者却一直不为人知。就连后来《读者》刊发时,署名也是仓央嘉措,《非诚勿扰2》引用亦未明示。”

自己的作品被错误署名,她却没有想过申辩。后来,一家唱片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得知这首诗原本是她写的,与她联系,希望为这首诗配乐以改编成歌曲。得到多多的授权之后,仍有几家出版社以仓央嘉措的署名出版这首诗歌,“唱片公司觉得他们的权益受到了侵犯,就以我的名义起诉,希望通过法律的形式澄清这一事件。”

最终,法院认定多多是该诗的真正作者。这个流传了四年的误会,才终于得以纠正。

自嘲为“诗歌界的王宝强”

多多告诉记者,现在她长期在印度与尼泊尔等地游学,一边旅行一边出书,这种独特的方式让很多读者对其生活状态兴趣盎然。

对此她解释道:“严格来说,我并不是一边旅行一边出书。只是一直以来我都有写作的习惯,不管是以前还是如今。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作家,也没有计划要成为作家,我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幸运的写作爱好者,刚好有人愿意出版我的书,而且有人愿意买,如此而已。”

谈及诗歌创作,那是在她十二三岁时开始的。那时的她把写诗当作一种涂鸦——在某个无人的角落悄悄画下自己的懵懂。如今,四处游学的多多仍保持着在博客上写诗的习惯。“这么多年来,我只把写诗当作一个爱好,准确地说,我不是一个诗人。因为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诗歌的音节韵律也没学好,就像演艺圈的王宝强,因为不是科班出身,只能本色地去表演。”

对话扎西拉姆·多多:

写作是我自我疗愈的

一个重要法门

广州日报:你的文字既能治愈人心又有超脱感,你是如何达到这种状态的?

扎西拉姆·多多:大概因为我是一个爱记录的好病人,写作对我来说是自我疗愈的一个重要法门,我写下的不过是我自己的治疗方案罢了。所以我一直很想跟那些喜欢我文字的朋友们说,你好病友,很高兴认识你!

广州日报:你的生活似乎与我们的快节奏和人际纷杂的社会完全背道,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生活?

扎西拉姆·多多:对生活的选择不是果断且单向的,生活也在考验和选择我,我和生活互相妥协、彼此适应,这是一个长达十年的过程。十年前的我还在四处投简历找工作,只是“幸运地”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看上我,于是一步步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应该有更多的选择,尤其是现在的自媒体时代,造就了一大批成功的自由职业者,这个大环境是前提条件。至于自由之后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可能就是个人性格的问题了。

广州日报:你是一个相对安静的人,在异国他乡是怎么与当地人打成一片的?

扎西拉姆·多多:我没有刻意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只是我去那些国家一般都是要住上一到三个月的。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另一种人生,并投入地以当地的方式去生活,以体验另外的可能性。这么做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开始慢慢懂得,我身上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我的观点、立场、偏好、信念是我的生活环境、成长背景、社会伦理、人生经历所造就的,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是“我的”。正因为如此,很多无谓的执念就少了。

新闻推荐

个人征信知识系列宣传(一)保护个人信用财富需要做好两点

征信是指为了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专业化的征信机构依法采集、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