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廉江手工造船模技艺 巧手锛凿磨 木上展匠心

南方日报 2021-04-16 08:30

蔡华连使用捶和凿子制作船体的骨架。

耐心打磨,完善船体骨架。

蔡华连与他的《廉渔一号》船模作品。

精细勾勒船体尺寸比例。

将船模图绘好,按图动工。

造好了船体,还要为其编织好一张大帆。

蔡华连注重作品细节,为造好的工艺船挂上铁锚。

凿子伸进木雕深处细细加工。

今年70岁的蔡华连,一天要在工作室待7个小时。白天,大约每隔两个小时,他会到路边溜达一会,十几分钟后,便又钻进负一层的工作室,继续对着他那艘被称为“圆尾船”的木船模型敲敲打打,直到天黑。

蔡华连来自廉江市营仔镇石牛潭村,擅长造木船模型与木雕。瘦小的个子、矫健的身姿、黝黑的皮肤、有神的双眼,即便是不熟悉他的人,第一印象也会感受到这位老先生身上手艺人的气质。曾经有一名北京来的教授,一看到蔡华连便脱口而出:“这一看就是手艺人。”

生于工匠世家13岁起习艺造真船

蔡华连出生于造船世家,祖父、父亲、大哥都是当地闻名的木船工匠,耳濡目染之下,蔡华连从小就对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书期间,我的美术成绩在班里总是排第一,对船的爱好加上一定的美术天赋,推动我走向了造船这一行。”蔡华连说。

13岁时,蔡华连开始接触修船,几年后便已习得基本的技术。1968年的暑假,17岁的蔡华连独自骑了9个小时的自行车到广西白沙的船厂打工。当时,他每天能挣2.6元。一个月后,他怀揣70多元回到家,将这笔钱作为自己和弟弟妹妹读书的费用。

1971年初中毕业后,蔡华连先后辗转湛江市区、遂溪北潭、廉江营仔等地,从事于造船、修船有关工作。廉江人把造船称为“装船”,“装”一艘船至少需要一年半载,蔡华连从未觉得时间长,一心只想学到顶尖的技术。渐渐地,蔡华连挑起了大梁,成为“装船”的总技术师。

1987年,蔡华连在家乡开办广东廉江营仔石牛潭船厂。业务蒸蒸日上,船厂规模也越来越大,最高峰时有100多名工人。只是好景不长,随着木材价格上涨及渔船的更新迭代,船厂走到了尽头。在开办船厂的6年时间里,蔡华连先后制造出4艘虾轮以及两艘重达200多吨的远洋大渔船。

结束了船厂的经营后,正巧碰上根雕茶几市场兴起,蔡华连便投身雕刻行业,他将曾经的工人宿舍改为工作室,每天独自待在里头。提起做工艺品的起源,蔡华连回想起19岁那年:“当时因为分家,我便给自己做了一张床,做出来之后真的很高兴,给我弟弟也做了一张。”现在,这张陪伴了蔡华连50年的床依然坚固。

精心打造船模欲再现木船业辉煌

日子一天天过去,蔡华连又开始惦记起船来,做了大半辈子与船有关的行当,船已经深深刻在他的基因之中。如今,使用木帆船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蔡华连希望能留住曾经的记忆,再现木船的辉煌年代。

无法造出真正的船,蔡华连便按照一定比例将其缩小,做成一件件精致的木船模型,根据模型大小,每艘船制作时间一般为40—70天。从施工图绘制、木材选择到动工制作,所有的工序都由蔡华连一手完成。

对木船模型的制作,蔡华连有一种近乎完美的强迫症。在他手中,每一艘船的施工图都不一样,按照1:1比例,将木船模型的正视图和俯视图绘于纤维板上,严格按照图纸动工。他对木料的选取也颇有讲究,一般会选择进口的胡桃木和本地的楝木、樟木,“这些木材各有好处,胡桃木韧性好,在加工过程中不会轻易断,而楝木则能够避开白蚁的入侵”。

“立头尾苏、大闸风档,上底板、大根、旁板,立骨档、分舱、铺面板……这样一艘船看着平平无奇,其实里面的功夫多着呢。”由于长时间久坐,蔡华连在坐的小木凳上放了一条毛巾。有的时候打磨木板,木屑弥漫在工作室里,蔡华连也依然乐在其中。“作为一名技术人、工匠人,我总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希望能够做得更好,不断去追求技艺的最高点。”蔡华连说。

在廉江市博物馆馆长肖良福的推动下,蔡华连制作的《三角艇》《百代仔》作品于2017年入选中国航海博物馆首届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评大赛,并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宁波海事博物馆等参加展览。

“对我来说,人生第一位的是船,第二位是雕刻。有时候睡觉时,我都在想着船,半夜有灵感了,就会立刻起来投入工作。”蔡华连认真地说。当被问到什么时候会停止做木船模型时,蔡华连笑着道,只要身体允许,就会一直做下去,直到“归天”。撰文:林露摄影:郭龙碧

新闻推荐

探寻廉江市良垌镇“北运菜”基地丰收图景 粤湘携手“蔬写”富农新篇

俯瞰蔬菜种植基地,一排排现代化的温室大棚鳞次栉比,整齐的田垄绿意盎然。村民正忙碌采摘通心菜。收获时节,村民用勤劳双手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