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两广的“担担军”:挑起一个家
“担担军”经常搭乘的绿皮火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她们走出脱贫之路。郭龙碧摄
“担担军”一年
320天在火车上
春运刚过,广东客流大军中有一些农村妇女,肩挑百斤水果搭乘绿皮火车一路去到广西售卖,她们被称作“担担军”。
“担担军”由来已久。1956年黎湛铁路开通运营以来,湛江廉江河唇的果农开始肩挑背驮水果,搭乘火车到广西售卖。由于收获季节不同和产地差异等因素,这些水果在广西能卖更好的价钱,这类跨省区售卖活动便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大部分担担军已年过半百,做得最久的有30多年,她们把水果换成钱,支撑一家开销,供孩子上学。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也许再过几年,这些“担担军”就能告别慢火车,搭上互联网“快车”,她们的水果也许不只卖到广西,而是销往更广阔的全国市场。
早上9时许,河唇火车站的站台便开始热闹了起来,一群农村妇女头戴草帽、手上拿着一根经年累月被磨得油光发亮的扁担,身边有两筐将近120斤的水果,上面还绑了一个红色塑料小板凳。
K9314次列车缓缓驶进廉江市河唇火车站,这趟列车一路向北,依次经过这些妇女要抵达的终点——广西文地镇、陆川县和玉林市。每到一个站之前,她们会提前守在车厢门口,车门一打开,弯腰,把扁担迅速穿过箩筐的塑料吊环,抢先一步走下台阶。
此时,站台上的乘客蜂拥上车,她们的身影迅速淹没在人潮中。在距离家乡的一百多公里外,分散至广西各处大街小巷,售卖本地的当季水果。
“担担军”日复一日,穿梭于果园、绿皮火车和邻省的街巷,家反而是待得最少时间的地方。而连接起12座城市的K9314次列车早已融入她们的生活,每天见的列车员“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这趟列车,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她们走出脱贫之路。
果园
摸清了顾客喜好
番石榴拣熟的摘
眼下,河唇镇上万亩的杨桃、番石榴等水果进入收获季,“担担军”开始忙碌起来。
清早5时30分,天刚蒙蒙亮,河唇镇莲塘口村的钟建顺和黄梅娟夫妇就起床了,习惯先准备好早餐,再去50米外的果园摘杨桃和番石榴。
果园里的杨桃都套着塑料袋,但是透过白色薄膜果皮的颜色仍能显现出来。果子太熟的,钟建顺直接丢在地上,把品相好的放在箩筐里。有些靓果子长在树梢上,黄梅娟便爬上去,一边摘一边说,“今天下雨,天气不好,不敢摘太多,怕卖不出去”。尽管有此担忧,黄梅娟和丈夫还是摘了满满4个塑料桶,刚好和平时一样,都是120多斤,“心里还是有个盼头的,万一今天能卖完呢。多卖一点是一点。”黄梅娟说。
做了近10年的“担担军”,钟建顺夫妇已经摸清了广西顾客的喜好,“他们喜欢吃熟的番石榴,口感比较软。”也正因此,摘杨桃的时间会快一点,“因为生、熟的杨桃都会有人喜欢吃,而摘番石榴的时间会久一些,要专门挑熟的”。
半个小时过去了,钟建顺和黄梅娟一人挑两桶杨桃回到家里。黄梅娟把杨桃整齐地叠放到箩筐里,每一层都拿一些塑料袋垫着,防止杨桃被碰坏,再把它抬上摩托车。
8时30分,钟建顺载着黄梅娟从家里出发,穿桥,驶向河唇火车站,去搭9时许的K9314次列车,这一去便是9个小时,黄梅娟通常是搭18时许的火车回家。
而对于钟建顺来说,送完老婆去火车站后,他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他家有两个果园,一个种有400多棵红杨桃,一个种有300多棵番石榴。20多天后,这里就能摘完全部的果子,然后便要停产4个月,重新种植第二批水果,中秋节前后才重新挑水果到广西售卖。
河唇“担担军”以女性为主力,他们与丈夫的合作模式是女人挑水果到邻省售卖,丈夫则在家里负责修理果园、采摘水果、联络收购商,一个走入鼎沸市场,一个留守家中。
火车
坐绿皮火车廉价
还不用给超重费
“担担军”一直在抢夺时间——走在路上,他们脚步飞快,躲车辆和行人;停下来了,他们也要经受严寒酷暑和风霜雪雨的洗礼。而绿皮火车,是他们跨省交易中的“避风港”。
1963年出生的谭秋玉挑水果到广西卖已有30余年。她说,以前还没有火车的时候,挑着上百斤的水果到处跑,跑久了,“脚抬不起,腰也撑不起来”,后面有了绿皮火车,廉价又便利,还不用给超重费。
火车时间弹性大,为了让“担担军”能把水果稳当地搬上车,列车员通常都主动帮忙抬一下。此外,车务段有意识地尽量在后3节车厢多留空位,方便“担担军”上下车。“一年365天,我们起码有320天都是在火车度过的。几乎每个列车员我都认识。”谭秋玉说。
列车员李丹(化名)2019年毕业,她回忆称自己第一次踏上这趟列车时,就看到了担担军,“当时觉得这种交易方式挺有趣,后来知道他们被称作"担担军",我觉得这挺形象的。”在李丹的印象中,有时在末班趟还能看到她们,果子一般都卖完了,状态跟出发前差不多,很少看到她们的疲态。
谭秋玉也说自己在火车上度过的时光很快乐,跟乘务员都有说有笑,“就像自己的家人”,有时她家里有事,隔几天没去卖水果,相熟的列车员会问她这几天去哪里了。
“担担军”在火车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李丹说,平时有些从广西站上车的顾客会随身带几个水果,看到他们吃番石榴的时候,她就会下意识想起“担担军”,“这是河唇的味道。”李丹笑着说。
卖场
一开始组团出行
熟悉后错位售卖
这群农村妇女在加入“担担军”之前,连湛江市区都很少去。过去,由于对各地水果价格了解不够,再加上跨省跨市担心人身安全等考虑,大家喜欢组团出行,通常两三个人一组,一起前往某个城市、某个街道售卖,彼此也好有个照应。时间久了,路线熟了,同时也为了避开竞争,她们开始选择单打独斗、错位售卖,去到的城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远。
以前“担担军”一般都在广西的陆川县和玉林市区售卖,黄梅娟的腿脚落下过病根,走不了太远,就在K9314次列车进入广西的第一站——文地下车了。
黄梅娟说,文地的消费水平比不上陆川和玉林,杨桃和番石榴一般卖3元一斤,而那两个县市则可以卖到5元一斤。不过,在玉林卖水果的罗海燕(化名)则不以为然,她认为两地水果价格虽有不同,但扣除成本,其实大家一天下来赚的钱都是差不多。
最近,罗海燕在玉林市区一家医院附近售卖水果。她把箩筐顶端的凳子卸下来,再把一部分的红杨桃和番石榴一层一层地叠放在箩筐的顶盖上。旁边的小巷子再进去50米,便是医院的3号住院楼。
罗海燕拿出其中1个番石榴,在上面切着一道一道划痕,再把番石榴掰开,像一朵花,里面的果肉是红色的。她小心翼翼地将其摆放在水果的最上面。
半个小时过去,站在罗姨背后的中年男子终于向前询问多少钱一斤,罗海燕用流利的普通话回应着价格,顾客买了3个,再返回后面坐着慢慢吃。迎下午两点半,罗海燕会再启程去玉林市中心其他地方,固定不同地方的熟客客源。
与罗海燕不同的是,黄梅娟在文地则固定同一个地方的熟客客源,10多年来都在同一个地方卖水果。因为熟客多,她害怕换了地方这些顾客就找不到自己了。
谭秋玉刚入行时,常常去广西贵港、北流、北海、合浦等市售卖水果,因为这些城市比较远,她有时还挑两担水果过去卖。近年来,谭秋玉固定在玉林市卖水果。“现在年纪大了,挑不动也走不快,怕赶不上车了。”她说。
幕后
跨省售卖赚差价
高铁时代谋转型
河唇果农是在偶然的机会踏上跨省售卖之路的。
湛江的“大水缸”鹤地水库在河唇,农业一直是这里的主要产业之一。至2019年末,河唇全镇水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3352亩,总产量超过4万吨。因此,水果在本地售卖的价格便宜,一般为10元4斤或5斤。上世纪90年代,一些河唇本地果农循着水果收购商的足迹,一路跟车到北海、钦州等地,发现在那里水果更好卖,价格几乎翻倍,此后借着交通便利,上南宁、赴玉林、走贵港、下湛江,把水果换成钱,支撑一家开销,供孩子上学。2000年左右,河唇镇还有七成果农靠挑担到外省卖果挣钱。
一位玉林当地的水果种植户称,玉林的果农一般是成片种植果林,平日销售主要还是多渠道寻找大量收购的商家。因此,玉林中心城区水果市场“几乎都是至少经过三手的果贩子,一手是种植的农民,二手是收购农民的批发果商,三手是果贩子”,本地的水果价格自然贵。“担担军”通过坐慢火车,到玉林城区卖自己种植的水果,可以卖出当地果贩子的价格,赚的是这中间的差价。2020年5月底,湛江市218条省定贫困村已全部出列,233737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河唇镇各村村民没有出现边缘户和返贫户现象。
虽然现在日子好过了,这些“担担军”依然挑着水果到广西卖,她们最朴素的愿望都是“靠着双手挣钱,供家里3个孩子读完大学”“趁自己还有力气干活,不拖累子女”。
近年来,随着高铁迅猛发展,停靠河唇站的列车趟数减少,“担担军”群体也开始转型,部分村民买起小货车,到湛江、茂名或更远的玉林、北海,批发式售卖。一些有生意头脑的村民,还在广西柳州、南宁等地开起了水果批发店,从村里收购,直接运到批发店售卖。
南方日报记者刘稳顾大炜
实习生康韵怡
策划:伍青
新闻推荐
茂名晚报讯记者池榕春节长假结束,很多人准备返程。有网友说,又到了和老爸老妈“斗智斗勇”的环节,因为他们恨不得把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