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人龙 自由飞舞 湛江东海岛人龙舞的困境与启示

茂名晚报 2021-03-25 00:06

东海岛人龙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起源于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东山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之所以叫“人龙”,是因表演人员穿上红黄相间的服装,通过组合排列后,看起来神似一条舞动的巨龙。“龙身”一般由五六十人组成,有的达数百人,随锣鼓节奏舞动,上下摆动,左右翻滚,气势雄伟壮观。据传,人龙舞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福王朱由嵩带领部队南撤,准备到海南建立反清复明基地,八月十五恰好路过东海岛,当地乡绅为了让士兵能过好中秋,将孩子们集合起来表演杂耍,表达祈福的美好愿望,人龙舞由此逐步定型。

文/图余光正

相比起其他民间非遗艺术,人龙舞有其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参与者的门槛低。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参与进来,而且一个成年人从完全未接触过到能够上台表演,只需要3天时间(孩子们的训练周期会长一点)。这样一种高度包容性非常有效地避免了人手短缺的尴尬;二是拥有大量儿童表演者。演出需要照顾到孩子们的时间(主要是上课时间),由于儿童表演者占比之大、重要程度之深,他们的时间安排甚至成为了表演能否进行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演出基本不在节假日以外的时间进行。此外,该特点也使得人龙舞的“进课堂”展现了区别于其他非遗艺术的深度互动:它不仅仅是某时刻、单方面输出的“进课堂”普及,而是作为学生的一项长期“课外娱乐活动”(目前主要围绕当地觉民小学展开)。

当然,人龙舞也有很多非遗艺术的“共性”:比如人员流动性强。因为仅靠人龙舞表演无法维持生活,所以全部成年成员都有自己另外的工作;发展区域局限。因为外出成本等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湛江市内表演。对于政府扶持这块,东海岛人龙舞的王宏伟团长倒是比较坦然,能够站在政府的立场思考:“政府确实给了很多支持,但政府也有自己的难处。湛江有8个国家级非遗,如果每年都给每个项目批几十万,那财政哪里吃得消,像现在这样也是很不错了……”。不难发现,政府的这种“输血”扶持模式,对非遗本身的发展帮助有限,给政府财政也带来了不少压力。

与其“输血”,不如“造血”,通过促进非遗和经济两个主体间的双向互动,利用非遗促进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又进一步形成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不失为一种对策。广州市永庆坊非遗街区在这方面带给我们一定启示。它利用老城改造,植入了很多创新元素,不仅解决了老城“脏乱差”的问题,还通过独特的艺术特色摇身变成“网红打卡点”,实现创收。此外,利用该契机吸纳非遗文化馆入驻,避免了额外开发保护的费用,一方面为该地区打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实现资源互补,利用非遗特色提高观光吸引力。

目前以人龙舞为代表的非遗艺术都是分散地、自顾自地发展,不受重视、劣势突出、生存状况艰难,更别提形成一股足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力量。而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是“政府+市场”,如果能通过政府牵头,整合“非遗”资源,外在内在同时作用,助力市场发展,或许是一种思路。

实际上,用非遗促进经济发展,是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思路,而这种“眼前一亮”也暗示了两者间的某种冲突性。非遗代表着传统艺术,经济发展意味着创收和效益,前者是一种工匠精神,后者强调现代化的效率,二者如何能兼容呢?面对这一冲突性,“创新”是关键。数字新媒体、潮流元素、新型合作模式…这些创新思路都能够突破非遗的传统界限。突破不代表抛弃,迎合需求、甚至跑在需求之前是赢得发展的核心所在。

值得注意,媒体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参加完央视《出彩中国人》和《魅力中国城》节目后,人龙舞的受关注度得到惊人提升,可见优良媒体在促进非遗传承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电视剧《隐秘的角落》更是吸引了无数前来湛江观光的游客。而在茂名,冼太夫人被拍摄成连续剧,正是茂名民俗非遗走入公共视野的重要一环——“影视剧效应”吸引游客后,当地旅游配套设施如何跟上,让良好口碑聚集,形成更广阔的辐射作用,也是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新闻推荐

小车高速突然抛锚 路政及时救助获点赞

茂名晚报讯通讯员黎犁湛莹莹记者张丁文2月17日,正值春节假期返程高峰,阳茂高速马踏路政中队的队员们帮助一名车辆抛锚的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