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十字门海战:重拾744年前的历史画卷

珠海特区报 2021-03-24 12:54

□本报记者苑世敏

在珠海博物馆第八展厅“海洋纪事”的“海战风云”展区,以文物展品和声光电手段展示了历史上著名的宋元海战,这是发生在今天珠海及邻近区域、记录了民族碰撞与融合的重大历史事件,即744年前的十字门海战。

“人们通常知道宋元的最后一战是崖门海战,但之前的十字门海战却鲜为人知。在崖门海战前,1277年11月,宋端宗赵昰的行朝带领几十万军民从福州经潮汕一路来到井澳(今十字门),在这里停留并设临时行宫。在此期间,宋元两军共发生了4次大海战,参战军民多达50万人。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据此拍摄了《十字门大海战》纪录片,于2014年12月17日播出。”珠海博物馆副馆长王彪介绍道。

从井澳到仙女澳再到十字门

“十字门”史书上称为“井澳”,是指现在的珠海横琴深井山与澳门之间的水域。700多年前,这片水域由4座山(岛),西侧的大小横琴山和东侧的路环、氹仔山,划出了十字型水道,故称十字门。

“在宋代时,这里被称为"仙女澳",也被称为"香山井澳",现在的横琴仍存深井地名。当时这里是一个海湾,如今沧海变桑田。”王彪说,“700多年前,由于这片区域许多山、岛还没有人烟也无地名,所以古人主要以"井澳"为记录此次海战事的地名,从这里开始的大海战先后有4次,因为主要发生在这片水域,后人称之为十字门海战。”

十字门海战前因后果

据王彪介绍,明代依据宋史编撰的史书《宋史纪事本末》中有“二王之立”的记录,记载了十字门海战的前因后果。

1276年,元军进入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谢太后率百官向元军投降,而当时的杨淑妃则带着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及部分大臣和军民南下闽、粤继续抗战。他们走水路先到温州,一路聚集军民,再到福州,在那里拥戴益王即位,改元景炎。大臣陈宜中、张世杰备海舟保护小皇帝赵昰及广王赵昺,“时军十七万人、民兵三十万人、淮兵万人”。“这应该就是南宋小皇帝带着近50万军民南逃的数字出处。”王彪介绍。

1276年11月,宋端宗赵昰在左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护卫下,率领大军离开福州,经泉州后,南撤到广东寻求出路。到广东后从潮州到惠州,再到东莞附近,元将刘深一路追击。张世杰不敌元军,带着小皇帝从秀山(今虎门)来到了珠江口的井澳。

“我们在“海洋记事”展览中,专门用路线图的形式简明扼要地勾勒出十字门海战前后的形势图,方便观众了解。”王彪说。

四场海战惊心动魄

明代香山举人黄瑜的《悲井澳》写道:“白雁过,江南破,更无一寸土可坐。自闽入广随波流,胡尘暗天天亦愁,黄芦霾岸风飕飕。上有深井山,下有仙女澳,渔舟不往御舟到。风吹御舟力排奡,嗟嗟悲哉谁与告。”

景炎二年(1277年)10月端宗移驻香山县,暂时以马南宝家为行宫,香山人捐粮出人,拥宋抗元。不久,元军发动十字门海战。

王彪介绍,传统的说法是进行了四场海战。

第一战是井澳海战,元水师在当年11月中突袭井澳,获胜后撤出。

第二战是在11月下旬,元将哈喇歹、宣抚使梁雄飞、招讨使王天禄合兵围攻香山岛南端的濠镜澳(今澳门)。宋军大败,被夺去大批战船和军资器械。陈宜中、张世杰带领数千官兵突围而出。

第三战是井澳反击战。景炎二年(1277年)12月,元将刘深袭井澳。宋师顺风放火反攻,击退元军,取得一次难得的胜利。但随后却遇见台风(这个季节台风很少见),御舟倾覆,小皇帝掉入海里,救上来后受惊吓得病。

第四战是谢女峡追逐战。12月下旬,刘深重整队伍攻谢女峡。“此战地点存疑,史书相传谢女峡为小横琴岛,说是仙女峡的谐音,但近世研究资料表明谢女峡应为琼州海峡,也就是靠近雷州、化州之地,这样才有元军整军后远距离从十字门追逐到谢女峡之说,也才有可能追至海南岛文昌附近的七洲列岛,因为宋军打算去占城。”王彪说。

四场海战下来,宋军遭受重创,损兵折将近半,元气大伤。元军追至七洲洋,再创宋军。

“"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文天祥这首诗《南海?羯来南海上》,咏叹的就是这段惨烈的大海战。”王彪说。

景炎三年(1278年)2月,剩下的宋军离开香山,迁到碙洲(今湛江硇洲岛),后又转至新会县崖山。这之后才有了那场惨烈的崖门海战。

专家点评

珠海博物馆副馆长王彪: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亘古高挂的明月照见横琴十字门海域的前世今生,那一场场浴血的厮杀、一幕幕的生离死别,朝代更迭之战的前尘往事早已湮没在史籍故纸的字里行间。

值得庆幸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并没有中断,薪火相传在历史记忆中,也穿越到今天的珠海博物馆里,这段历史没有被人们遗忘。

新闻推荐

我的图书馆情怀

■罗伟莲二十年前,我从一个企业调入图书馆,是人生职业选择的转折点,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我干图书馆这行工作的能力和敬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