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四通八达 拉近“双城”回家路

阳江日报 2021-02-02 21:11

[摘要]逐渐缩短的出行距离给“双城家庭”幸福加码

幸福宜居之城系列报道·交通出行篇

阳江日报记者/吴梦媚

1989年11月,25岁的萍姨在湛江医院待产。在阳江工作的丈夫接到电话后,立即请假买了车票。当时国产客车没有空调,为了通风透气,大冷天只能把车窗打开,冷风吹得丈夫直哆嗦。没有高速公路,客车走的是国道,沙土路上颠簸,时速只有50公里。阳江到湛江,200多公里的距离,萍姨的丈夫耗费了8个小时。等到丈夫风尘仆仆赶到医院时,女儿早已经呱呱落地。

2017年2月一天下午4时许,32岁的阿蔡在微信上接到妻子破羊水的消息,正在茂名工作的他把工作交接完毕后,便开车往阳江赶。沈海高速公路没有塞车,100多公里的距离,阿蔡不到2个小时就到了。那天,他还特意买了一束玫瑰,在妻子生产完被推出来的那一刻送给她。回想起那天,阿蔡感慨,高铁通了后,阳东站到茂名站也就1个小时。飞速发展的交通,给了他多年来肯“两地跑”的信心。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座城市通常因交通而建,因交通而兴。从上个世纪靠脚步丈量回家的路,到如今高铁、飞机出行时代,千里亦咫尺,天堑变通途。480、180、90……这是阳江到广州不同时期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用时数字,480分钟的国产客车,180分钟的长途大巴,90分钟的高铁……数字递减的背后,是阳江这座城市十几年的努力。

“老婆,我马上到阳东站了,你来接我吗?”1月30日下午5时许,阿蔡和往常一样提着一个小包,在人潮涌动的阳东站等待妻子下班,然后两人一同回阳东家里过周末。在茂名工作,家人都在阳东,这样两头跑的“双城”生活,这对夫妻过了7年。

车子疾驰在宽阔的大道上,阿蔡看着眼前城市的繁华夜景,觉得这才是自己真正的家。“爸、妈,我回来咯!”阿蔡一边敲门一边喊道。门开了,迎接他的是家人期盼的眼神和一桌热气腾腾的丰盛酒菜。3岁的儿子上前抱住阿蔡的腿撒娇,父母关切地问他路上堵不堵,有没有饿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其乐融融。

“双城”生活刚开始时,每逢周末,阿蔡都要考虑到底回不回阳东。7年前,往返阳东只能乘坐客车,车程接近4小时。“回吧,太耽搁时间,坐这么久的车人也累。不回吧,又想念父母和妻子。”后来,阿蔡买了一辆小轿车,开车回阳东时间缩短成2个小时。江湛铁路顺利通车,又将茂名和阳东的距离拉得更近。阿蔡说,如今加上到车站的时间也就1个多小时,下班后上高铁,回家还能赶上吃晚饭。

交通的发展,除了带来出行便捷,在衣食住行等其他方面的变化,阿蔡也有很深的感触。比如妻子最爱吃茂名一家老字号刚出炉的糕点,以前妻子只能来到茂名时才能品尝,如今阿蔡每个周末下了班,都买一份带回家。递到妻子手上时,糕点还保有余温。“‘双城’生活导致见面时间少,夫妻经营幸福家庭的难度也增加了。”阿蔡说,好在阳江的交通越来越好,令长期奔波两地的他减少了疲惫感,他才有时间给妻子制造这些“生活的浪漫”。

这样的“双城”生活,今年56岁的萍姨也曾经历了10年。1996年,萍姨调回阳江工作,在这里生活了24年的她坦言,对这座城市的喜爱不是一下子就有的,身为“新阳江人”的幸福感是慢慢累积的。

萍姨的老家在河北保定,刚嫁到阳江,发展较为落后的城市印象让她心里少了归属感。而这“落后感”的源头之一,就是交通难题。“当时回趟家太难了,客车转绿皮火车,32个小时,人都坐麻木了。”萍姨说,如今,遍布城乡的各式机车、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风驰电掣的高铁,就将一辆独轮车行走于乡间小道的场景变为绝尘而去的历史。

而她最感慨的,是阳江轨道交通的发展。2018年年底,萍姨的父亲病危,接到电话,萍姨立马出门赶路。彼时江湛铁路开通不足3个月,萍姨一路搭乘高铁,2300多公里的千山万水,不足9个小时就被跨越。在医院见到父亲时,老人家已是弥留之际,拉着父亲的手,萍姨在他耳边轻声说了句:“女儿来了,爸爸再见。”

两年过去了,每每提起这件事,萍姨还总是泪湿眼眶。“母亲病危时,我赶回家需要乘坐大巴转特快火车,21个小时,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而今,交通发展大大缩短了出行距离,萍姨终于能跟父亲好好地说上一句“再见”。

好好的相聚,是幸福;体面的别离,也是幸福。“双城家庭”的幸福感来自“见面”,一列列动车、一趟趟大巴所承载的,就是这份“见面”的期盼和厚重;更舒适的交通体验、更快捷的交通速度,让虽在远方的家,变成了触手可及的诗意。

左上图:扩建后的沈海高速公路开阳段双向8车道,行车非常顺畅。 梁文栋 摄

新闻推荐

调顺跨海大桥成功合龙

调顺跨海大桥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关家玉通讯员杨凝、范多祥、李志祥摄影报道)1月25日10时18分,国内首座以中国文化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