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态经济”文章走“绿富共赢”之路 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解读系列综述之二
近日,《中共韶关市委关于制定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正式公布。
《建议》提出,要“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并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全域旅游发展等作出明确要求,为韶关指明了一条“以生态保护为基、产业发展为要,持之以恒推动"生态+"融合发展,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的富绿共赢之路。
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发展
韶关的优势在绿色发展,出路也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是市委提出韶关作为生态发展区产业发展要走的一条新路。
“当前,韶关面临着科技创新全面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韶关大部分产业领域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新化、绿色化、智能化。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在"十四五"时期转变为"创新驱动"形态。”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是韶关面临的一个历史性任务。
“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产业,不仅是对产品品质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该负责人说,韶关的底色是绿色,需要我们在生态产业体系构建方面花大力气。“适应和引领韶关市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科技的自主创新和自立自强成为发展生态经济的必须。因此,深化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全面发挥双循环格局下的科技动能,成为韶关科技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
迈入“十四五”,韶关科技创新将怎么干?“首先是重点抓好"十四五"规划编制。立足韶关实际,精准对接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高质量完成韶关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该负责人介绍,一是聚焦一个目标,也就是区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二是打造二个链条,即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完善科技企业孵化链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三是加快推进韶关市产业的高新化、绿色化、数字化“三化”发展,强化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四是实施创新主体增效、创新平台提质、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能力提升等四大工程。五是完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育、大力发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产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智慧农业等五大任务。六是落实政策、机制、人才、要素、环境、安全等六项保障,营造适合创新创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接下来,韶关市还将努力争取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资源集聚、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抓好园区对标提质。推动韶关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及实施对标提质行动计划,发挥韶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园区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抓好创新主体培育和引进。组织开展市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实施,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认定工作,支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抓好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韶关高新区按“三地六大板块”孵化载体产业定位,布局发展科技产业;抓好研发平台建设。继续开展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组建工作,支持大院大所、知名高校等高端创新资源来韶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或分中心,引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技项目及高端人才成果在韶关市落地转化,为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提供科技支撑。
工业发展贴上“绿色”标签
2020年12月21日,韶钢松山炼铁厂铁产量,累计完成639.3948万吨,打破2019全年铁产量638.83万吨纪录,创历史新高。近年来,韶钢大力推进绿色化改造、智能化升级,企业生产屡创佳绩、捷报频频,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因素影响下,依然实现疫情防控和顺产高产“两不误”。
工业贴上“绿色”标签,产业插上腾飞翅膀。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五年,韶关市将大力推进绿色工业体系建设,打造制造业绿色转型韶关样板。实施“3+3”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行动计划,重点打造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轻工产业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大数据及软件信息服务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形成“支柱产业支撑带动、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的良好局面。
据介绍,韶关市将以先进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深加工、化工新材料、新型建材为主,融入珠三角高端制造业供应链条,引导发达地区先进材料企业在韶关布局。积极组建特殊钢与汽车零部件发展联盟,着力构建“先进材料—装备基础件/零部件—装备整机”的完整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体系,把韶关建成珠三角地区基础零部件基地和配套基地。同时,依托现有烟草、玩具、纺织服装、农林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衣食住用”等现代轻工消费品产业。
此外,韶关市还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充分发挥岭南中医药特色优势,做大化学原料药规模,引进和培育一批制药项目,促进中草药种植与旅游、医疗、养生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依托现有的电子元件、器件及电子材料的产业基础,逐步建立完整配套、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发展大数据及软件信息服务业,加快推进数据中心项目落地建设,努力争取国内软件外包企业来韶建立软件外包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大数据分析及应用中小企业。
同时,韶关市还将进一步强化工业园区“主战场”地位,进一步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标准厂房建设,完善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推动重点工业企业园区化发展,探索“厂区变园区,园区变城区”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新路径。
未来五年,韶关市将加快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推进韶关产业转型升级平台建设,推动韶关加快实施新旧动能的转换,促进民营经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珠西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等,为韶关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现代农业护航“绿色”餐桌
韶关是广东省农业大市。《建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兴农,着力打造“双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花瓶子”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韶关市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要求,认真抓好"三农"工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柯建忠介绍,接下来,韶关市将加快构建“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适度增加产业规模,强化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
近年,韶关市立足资源禀赋,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形成了以优质稻、蔬菜、竹子、水果、畜禽、优质鱼等6大产品为全市主导产业,茶叶、油茶、中药材、花卉、蚕桑、黄烟等6大产品为各县(市、区)特色产业的“6+6”产业布局。柯建忠说,“十四五”期间,市农业农村部门将重点围绕以下方面,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适度增加规模。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建设一批大型农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分散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打造大湾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二是实现品牌价值。发挥韶关市优良农业生态条件和“善美韶农”品牌优势,打造高品质绿色“菜篮子”“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花瓶子”,让韶关优质农产品风行“双区”、畅销省内、走向全国,实现农产品质优价高,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三是壮大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发展实力、经营活力和带动能力,大力培养“懂农业、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建设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体系,提升农业发展的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四是提升现代装备。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机械化等设施装备条件,完善冷链物流配套建设,提升农业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护航百姓餐桌。
全域旅游撬动“绿色”经济
韶关生态环境优越,资源富集,是全国重点林区、岭南生态屏障,拥有单体旅游资源903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35个。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山水观光、温泉休闲、生态体验、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发展生态旅游基础夯实。
《建议》提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打造面向"双区"的"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市文广旅体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韶关市将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编制出台全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推动乳源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曲江、乐昌、翁源、新丰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狠抓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丰富丹霞山旅游产品层次,全力做好南岭国家公园创建,谋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韶关段)建设,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等。同时,加快推进旅游公路建设,积极发展水上旅游项目,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旅游新业态的大背景下,让旅游业、旅游产品及相关服务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近两年,韶关阅丹公路热度持续升温,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公路。它蜿蜒穿过森林、河流和稻田,就像一条丝带缠绕在绿色山脉,被称为“广东省最美丽的旅游公路”,总长约54.6公里,连接了丹霞山风景区和韶关市区。
据介绍,为充分发挥韶关资源优势,找准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十四五”期间,韶关市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森林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游、温泉旅游、民族民俗旅游和“生态+”“康养+”“体育+”等旅游新业态。其中,将重点推动阅丹公路沿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完善阅丹公路配套设施,加快在丹霞山南门引入酒店等项目,推动公路沿线旅游驿站建设。
同时,大力培育具有韶关特色的文化旅游体育活动品牌,办好环丹霞山自行车赛、穿越丹霞山50公里徒步赛、丹霞山山地马拉松赛、韶关马拉松赛等系列品牌赛事,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验,擦亮韶关“户外运动天堂”名片。
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民宿业,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韶关段)项目建设,优化提升红色教育线路和红色旅游线路。培育研学旅游,加快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研学精品线路和产品。发展康体养生旅游,提升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温泉养生产品。并大力推进旅游大数据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整合资源,实现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信息“在线”(专网平台)、“在手”(移动终端)、“在场”(定点设置触摸屏)、“在云端”(广东公共文化云)共享,方便群众通过不同方式体验和享受文旅体服务。
新闻推荐
打造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可复制,能推广”的示范“样板”生态工程 专访汪光博士
汪光博士是生态环境的科研工作者、生态保护修复方面专家,更是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