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水库移民故事:他乡扎根 美了富了

南方日报 2020-11-27 07:17

水库移民新村塘背村里,移民后代在村中嬉闹玩耍。郭龙碧摄

水库移民吴庆海和妻子回到家乡廉江务工生活。郭龙碧摄

在廉江水库移民博物馆能找回移民日渐消散的故土记忆。郭龙碧摄

眼下正是家里荔枝“打冬梢”的日子,廉江市移民新村石城镇塘背村里,83岁的童孝杰仍在荔枝树下忙活。剔除冬季长出的新枝,养护好秋天长出的壮梢,明年才有好收成。凭借六七十年种植荔枝的丰富经验,童孝杰一人打理的五六亩荔枝一年能卖出3万多元。

60多年前,为灭除旱患,鹤地水库——青年运河工程兴建,近14万水库移民搬离故土,童孝杰就是其中的一员。如今,从谢鞋山移民出来的同伴多已离开人世,像童孝杰这样老当益壮的人凤毛麟角。估摸着再过几年可能也行动不便、口齿不清了,每逢有年轻人回村,童孝杰都会跟他们讲讲曾经的移民故事。

廉江市是广东省水库移民最多的县级市。近年来,廉江市政府积极帮助水库移民安居乐业:先后统一规划建起一批充满生机的移民新村,同时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拓宽移民致富新渠道,并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善乡风民风,使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李廷睿

实习生刘梓薇

为灭旱患

14万廉江人出走家园

“十年九旱,哪有现在用水这么方便。”从记事起,童孝杰对家乡的印象就是一个“干”和一个“饿”字。田地时常龟裂,庄稼经常干得焦黄,吃不饱饭,自己和同伴们一样干瘦,打着赤脚走路,裤管套着纤细的腿骨荡来荡去。

公开资料显示,雷州半岛在历史上就是较为干旱地区。1955年,湛江地区受旱农田达206万亩,占耕地面积44%,早造旱死农作物4.1万亩,丢荒4.6万亩,粮食减产三成。

根据1956年广东省亚热带开发计划的安排,为消灭雷州半岛旱患,1958年5月,中共湛江地委在省支持下,决定兴建鹤地水库——青年运河工程,并成立“雷州青年运河建设委员会”,由时任地委书记孟宪德兼委员会主任,副专员王勇兼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

受益的廉江、遂溪、海康、吴川和湛江市郊区,分别由县长或县委书记担任县(区)工程指挥部指挥。广东省水利厅则派出以设计院工程师何多基为首的20余名工程技术干部到现场设计和指导施工。

1958年6月,鹤地水库——青年运河工程动工,库区工程高峰期民工达5万余人。次年9月,库区工程基本建成。灌区工程(青年运河主河及以下各级渠道)高峰期工地民工达30万人,1960年5月各主要干渠建成,开始部分发挥效益。1963年春,库区、灌区建成,共完成土石方7300万立方米。

与鹤地水库——青年运河工程几乎同时,长青、武陵、江头、石角潭等大中型水库和一批小型水库先后兴建,为解决雷州半岛的灌溉用水和湛江市600万居民的饮用水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批批村民为此搬离原来的家园,成为“水库移民”。廉江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有近14万人为支援水库建设离开故土,他们大多数从被淹没库区搬到廉江市河唇、石角、长山等镇,还有一部分搬到了更远的雷州市吴川市等。

近14万水库移民背井离乡,踏上了重新安家路。童孝杰还记得,近半个世纪搬了3次家,才真正在塘背村安定下来。

“最早我们住在谢鞋山后面的龙狗塘,后来搬到谢鞋山前面的白水塘,再搬到现在青年运河对岸的谭伞坡,最后一次就是搬到现在这里。”童孝杰数一次搬迁,就伸出一根手指,记忆依然清晰。

迁入新村

外出谋生建成别墅村

塘背村位于石城镇东面,全村100多户500多人,是1958年因修建鹤地水库整体搬迁的一条移民村。村民童炳林在1962年出生,家中共7口人,兄弟姊妹共5人,父亲在生产队工作。1980年,村里开始实行分田到户,童炳林一家仅分到2亩多的田地,经济压力日益增大。高中毕业的童炳林,经常参加村里的各种劳动,掌握了财务、农活、打铁等多项技能。1986年,25岁的他离开村子,加入安铺建筑队。

1987年,在堂叔的鼓动下,童炳林跟着堂叔一起开装修公司。三年后,童炳林决定自己创业,成立廉江市华南净化设备有限公司。攥着父亲提供的3000元本金,童炳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一个房间、一张办公桌、一个电话,成了他创业初期最亲密的伙伴。

初出茅庐,没有任何人脉和资源,童炳林的第一单生意来得并不是那么容易。“那年好不容易找到的第一单生意,是给湖南一家医院手术室做净化工程,那时候雇了我们村十几个人,在火车上站了一天一夜,路途艰辛,但想着终于有生意做了,特别开心!”

如今,童炳林的三个孩子已长大成人,大儿子已经成家,近两年,他决定把公司交给二儿子接手管理。每天早晨,童炳林准时6时30分起床,出门散步一个小时。

2013年,塘背村决定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建设美丽新村,童炳林被推举为塘背村教育事业促进会会长。教育事业促进会由村民自发筹集资金,对村里考取优秀学校的孩子发放奖励金。

“虽然住在县城里,但村里有什么事情,大家都会回来一起参与商讨。”童炳林说。

与童炳林一样,被迫外出谋生的村民不在少数。现任塘背村村民小组组长的童炳强是“70后”,1993年他从外公那借来2000元,到外面做起了铝合金门窗安装生意。二十多年打拼,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前两年花了近100万元,回村里建了一栋别墅。

从2006年开始,廉江推进落实移民扶持20年计划,通过落实发放扶持资金和出台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建设移民新村,为水库移民解决居住难题。2010年,塘背村村民形成共识,决心改变村场落后面貌,另选宅基地整体搬迁,这一想法得到当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于是,全村村民及外出乡贤集资120多万元,上级相关部门拨款2000万元,共筹集资金2120多万元,建设塘背新村,工程于2013年10月正式动工。

新村规划建设面积4.5万平方米,规划建房67幢,统一户型、统一规格,结构类似联排别墅。经过两年多建设,塘背移民新村于2015年12月竣工落成。

从空中俯瞰塘背新村,整齐有序的小别墅拔地而起,笔直宽敞的道路四通八达,楼宇巷间绿树成荫。新村建成后,塘背村不断完善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先后建起文化楼、文化长廊、篮球场、休闲生态公园和太阳能路灯等,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园村、别墅村。

工厂就业

移民后代家门口养家

与塘背村人颠沛迁徙多次的命运相比,移民到河唇镇的大部分人较早就安定了下来。吴庆海已经不清楚自己是第几代水库移民了,只知道打从有记忆时,自己就和小伙伴在红湖农场八队的果树下嬉戏了。

“曾经听爷爷零零碎碎讲过一些原来移民的故事,但没有刻意去记。”吴庆海说,如今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更不会去留意有关“寻根”的事情,只想多挣点钱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舒适些。

十多年前,20多岁的吴庆海到珠三角打工。后来结了婚,不想让孩子当留守儿童,他和妻子回到廉江,在广东省(廉江)水库移民“双转移”培训就业基地的帮助下,进入廉江经济开发区一家家电厂打工。

广东省(廉江)水库移民“双转移”培训就业基地坐落在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工业园梧村垌片区内,是一个集工厂、培训、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分两期建设,总建设期为3年。基地全部建成后,通过引进企业生产,可实现年产值12亿元以上,年税收6000万元以上;年可培训移民5000人次;可以吸纳1万多名移民就业;移民劳务年收入可达9000万元;还可以通过出租厂房、宿舍、商铺等方式增收1600万元用于反哺移民。

“现在一年收入有四五万元,我们两个人都在一个车间打工,加起来一年挣近10万元。”11月22日是周末,吴庆海骑着摩托搭上妻子,从十多公里外的家赶到廉江市伊莱顿电器公司加班。临近年底,工厂订单增多,伊莱顿电器公司开足马力生产。

“有十来个移民在我们这里做事,素质都很不错。”伊莱顿电器公司总经理谢桂斌说,他租用了“双转移”培训就业基地近2万平方米厂房,基地还为他带来了很多熟练工,一定程度缓解了企业的招工难题。

除了安置移民就业,廉江还组织移民参加各类实用技术、致富技能培训,每年选送一批移民子女到高等院校或中等职校就读,使每个移民家庭都有一名劳动力接受培训、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或就业技能,促进移民转产转业、就业增收。

在“双转移”培训就业基地的培训一年至少有两次,培训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近几年,电商、厨师、种植养殖培训颇受欢迎,“双转移”培训就业基地加大了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电商等方面的培训,帮助移民找到更广阔的就业途径。

延伸

建博物馆留存水库移民记忆

在广东省(廉江)水库移民“双转移”培训就业基地二楼右侧,一间8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鲜有人光顾。耕具、泥砖屋模型、老照片、旧家电等,构成了这座展馆的主体。在这里,保存着廉江近14万水库移民逐渐消散的记忆。

八九年前,廉江市委、市政府投资近160万元,修建廉江水库移民博物馆,纪念半个世纪以来为建设雷州青年运河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或重大历史事件。馆内设有大型LED投影屏,用声、光、电、图、实物等多种形式,表现雷州青年运河波澜壮阔的历史。

水库移民博物馆展厅共分为5大部分,将湛江地区人民半个世纪以来波澜壮阔、可歌可泣、恢宏壮丽的移民历史画卷记录下来集中展示,对于激励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推动运河两岸发展产生积极作用。馆内有邓小平、董必武、郭沫若等领导人在廉江的手稿、题词,雷州青年运河建设的珍贵相片,以及运河两岸群众生活用品,有些因为年代久远已经难得一见。

“以前说谁谁谁是移民,娶老婆就一定难,没土地没好屋没人脉,谁愿意嫁过去?现在就反过来了,又有补助又有漂亮的村住,一说是移民就成了抢手货。”广东省(廉江)水库移民“双转移”培训就业基地主任潘文龙在浏览水库移民博物馆里展出的移民村新貌图片时笑着说,如今廉江市已建起20多条移民新村,“变化天翻地覆,说廉江建设得最好的自然村就是移民村也不为过。”

新闻推荐

化州廉江两地自然资源部门紧密合作 顺利完成交界处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摸排工作

记者文华春通讯员陈良秀谢康金本报讯近日,化州市自然资源局与廉江市自然资源局深入沟通,紧密合作,顺利完成了两市交界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