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坡头新村靠养蚝奔小康 贫困户捧上“蚝”饭碗

南方日报 2020-10-13 06:52

正值生蚝肥美时,新村蚝农采收忙。郭龙碧摄

走进官渡新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小洋楼映入眼帘——这些被外人称为“蚝宅”的楼房,大部分都是村民靠养蚝盖起来的。

作为湛江市坡头区官渡镇新村行政村下辖的一条自然村,新村毗邻大海,全村共有2000余人,其中超过一半人以养蚝为生。而今,依托生蚝养殖,不少蚝农每年营收二三十万元,最多可达70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受益最大的还是村里的贫困户。新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38户101人,在产业扶贫的带动下,101人已于2019年底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其中不少贫困户正是通过养蚝脱贫致富。

得天独厚优势

蚝村过上好日子

经过镇区,穿过新村的小路,便是当地有名的官渡海。碧蓝的海面上,全是浮排、木桩,其上挂着一串串小石板,石板上附着大大小小的生蚝。

对蚝农而言,养蚝的风险与大自然息息相关。2015年,台风“彩虹”登陆湛江,蚝排被海水冲得四散。那时的情况几近于“颗粒无收”,蚝农受到重创。“养蚝也是靠天吃饭的,风险很大,养虾是有保险的,但是几乎没有保险公司愿意开设生蚝养殖保险业务。下暴雨水太淡,不行;不下雨水太咸,也不行。”新村村党支部书记窦志敏说。

而新村所在地正是官渡海咸淡水交接处,海水水质优良。咸淡平衡的海水,加上有丰富的微生物,为生蚝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营养。一方水土养一方“蚝”——生长于此的生蚝个头肥硕,肉质脆嫩,口感爽滑,味道鲜美。

每年繁殖期,蚝苗就如蒲公英一般,蔓延在整片海里。窦志敏指着眼前的这片海说:“蚝粉飘到哪里就是哪里,这一片海整片都是,整片海都有生蚝。”

56岁的老蚝农窦亚光同样对生蚝充满感情,这几年他尝到了养蚝的甜头——两年前终于开上了自家的小轿车。如今他和老伴照看着家里的蚝田,生活越过越滋润。

升级养殖方式

走出养蚝特色路

新村养蚝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新村村委会带头建立蚝厂,进行集体化养殖。到了八九十年代,养殖权逐步放开,从集体化养殖过渡至十几户作为一个单位。1998年,养殖权全面放开,基本保障了“一户一养”。

家庭作坊式的精耕细作,使新村在众多蚝村中脱颖而出。不少外地的养蚝基地,依靠集体规模化养殖,主要供应蚝市。当统一的收购时间来临时,有的生蚝尚未成熟,有的已经死亡,蚝农损失较大。

“自己养,自己收;一小家,一小户。蚝可以上市了,我们就立刻上市。”窦志敏这样形容“一户一养”带来的灵活性。在生蚝成熟时,农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销售给外地企业,或者直接供应给周边夜市。

吊养和换水是新村养蚝的一大特点。“以前还没有蚝桩的时候,石板放在海底,每次都要潜水到海底收蚝,很不科学。大家也曾用过蚝壳来育苗,不过有时候蚝还没长大,蚝壳就被腐蚀掉了,也因此亏了不少。”窦志敏回忆道。

2010年后,新村全面升级更新养殖方式。在生蚝的不同成长阶段,蚝农设置不同高度的吊养方式进行养殖。官渡蚝从育苗到收成,至少需要3年时间,中间转战多地,4次换水。养蚝初期,一般将生蚝投放在离村里不远的海域;等到生蚝长大了,再将其投放至更远处,如雷州、东海、西海等;到了收成的季节,再将其运送回来。

保护良好生态

致富道路更宽广

尽管位于风光旖旎的海边,以前的新村却脏乱差,可谓是“蚝壳围村”。那时,大量的蚝壳被随意堆放在村子里面,造成很大污染。后来,村民渐渐意识到环保问题。经过几年的治理,村中环境逐步改善。现在,会有车辆定时进村清理蚝壳,村里也在计划进行硬底化道路铺设,以便村民出行。

近几年,湛江市坡头区不断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湛江海湾水质越来越好,新村生蚝病害少,年年丰收,肉质上乘。“能养蚝的地方是没有什么污染的,蚝养得好,反过来也证明了这里的海水很干净。”窦志敏说。

官渡海周边,东岸、麻俸、三角、新村等村的农民都是以海为生,养蚝为主,在官渡海里吊养、插养近4万亩。每年12月至来年2月是肥蚝上市集中期,各地商贩汇集官渡。凭借官渡蚝的名气,撬出的蚝肉在市场的销售价格达每斤30—50元,比其他地方的高出好几块钱。一亩蚝的产值高达3万多元,蚝农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

29岁的窦兴县是新村的年轻蚝农。2012年,由于打工工资绵薄,无法支撑家里开支,他选择回村开始自己的养蚝之路。如今他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养蚝成为一家的经济来源。“以后想再盖一栋3层的楼房,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窦兴县说。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林露

记者刘稳顾大炜

通讯员井君艳

新闻推荐

湛江通明海特大桥贯通 可抵挡16级台风

10月9日,湛江通明湾风高浪急,随着最后一块宽幅小箱梁完成吊装施工,广东交通集团所属东雷高速控制性工程通明海特大桥于上午1...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