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塘蓬镇上山村:一村16个民族 旖旎风情各不同
村后山上的120亩茶场有效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村民热情招呼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乐也融融。
上山村16个民族团结和睦相处。
高山的泉水好甜。
农家酿米酒满村飘香。
优美的舞姿
灵动而迷人。
在上山村,时常可见五彩斑斓的朝霞和晚霞。
壮族、瑶族、苗族、回族、白族、侗族、土家族、汉族……在廉江市塘蓬镇,有一条扎根在雷州半岛第一峰——双峰嶂半山腰上的民族村,上山村。这个总人口619人的村庄,居住着1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
问风俗、探仙境、喝上山水、品上山酒、饮上山茶,塘蓬镇规划在这个俨然世外桃源之地,建成具有民族风情的郊野森林生态区。
村如其名,要进村得先上山。从塘蓬镇圩出发,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峰回路转,约20分钟路程里,虫鸣鸟叫不绝于耳。来到上山村委会,一个民族亭坐落在村场中间,隔壁是民族文化长廊,写着村里各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简介。
午后山风吹过,矗立在山间的座座高大风车缓缓转动。柔和阳光穿过云朵间隙照耀村庄,偶有分机从云上飞过,轰隆隆发动机声打破村庄宁静。
上山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冯学铿介绍,由于交通闭塞、生活贫穷,民间一直流传着“上山高,上山穷,有女不嫁上山郎”的说法,村中男子只能外出打工,娶外地女子为妻,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民族村。
38年前,陆焕流从广西嫁到上山村,当时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路小泥泞,丈夫家穷得揭不开锅。“如今好了,路通、水通、电通、网络通,该有的都有了。”陆焕流家盖起了两层楼房,丈夫常年外出务工,自己在村里茶厂或水厂打散工,边工作边照顾家庭,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上山村村民的夙愿。进入新世纪以来,进村的盘山公路建好了,村民外出打工逐渐增多。前几年,廉江市人民检察院挂点帮扶村里开办茶厂,垦荒种植120亩茶叶,有效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上山村村民小组长冯道钦介绍,茶、酒、水是上山村的“三宝”。上山泉水于半山腰由地下喷涌而出,甘甜可口。前几年,村民冯学捷办起水厂,给老乡提供就业岗位,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一年的销售额有200多万元。”潺潺山泉水从布满青苔的石缝间淌出,冯学捷掬一捧清水,仰脖喝下,笑着说起了自己的办厂史。“6年前我还在南宁打工,看见人家做净水器。回到家乡后,我想自己村里有就这么好的资源,为什么不自己做?”冯学捷介绍,目前他的水厂里聘用了6位工人,全部是上山村村民,每人每月收入2000元。两辆白色轿车停在厂房前,冯学捷的两个儿子一人一辆。“以前哪敢想买汽车,能有辆单车就算不错了。”冯学捷笑说,如今真算是尝到了靠山吃山的甜头。
与水厂相隔不远的地方,上山村办起了米酒厂。“每天可生产1000斤米酒。”酒厂厂长冯光标说,上山酒因醇香甘甜,不愁销路。
离村口不远的山上,则种满了台湾高山茶。正是秋茶收获时节,冯学携承包的70亩茶园,采茶姑娘们伸出纤纤细指,拈住嫩芽轻轻摘下放入竹篮。兴致来时,有人轻唱山歌,曲调随山风飘荡,歌声慢慢从独唱变成众人合唱。扯了几把杂草,冯学携打趣说,前几天一些外省人来村里给风力发电机组下种草固土护坡,让他感到新奇:“我们要花钱请人锄草,他们要花钱请人种草,有意思。”
产业扶贫激发了致富的新能量。经过近年的发展,上山村已悄然成为廉江市的民族特色村。“前些年,村里做过规划,但由于欠缺启动资金,项目迟迟没有落地,真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冯学铿透露,上山村民族风情独特,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一直以来没有好好开发利用。
关于上山村未来的发展方向,塘蓬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村中开发观赏荷花及养鱼一体化项目,建设“十六个民族屋”和农家乐,在荷花池周边建设钓鱼台和人行道路,力争把民族村建成具有民族风情的郊野森林生态区。
撰文:张思燕李廷睿摄影:郭龙碧
新闻推荐
随着微商的兴起,微信朋友圈贩卖的商品可谓是五花八门,但购买者也要擦亮眼睛选购商品,不要轻易上当受骗。近日,廉江法院公开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