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产业谋突围 科技创新看“后浪” 种植、养殖、制造等多产业求变,探索发展新前景

南方日报 2020-08-21 06:41

广东天启电器有限公司引入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正在作业。李廷睿摄

龙世超在查看红橙幼苗长势。廖伟英摄

大棚自动化喷雾给幼苗补水。廖伟英摄

海岸虾塘遍布,山间橙树密布,园区工厂林立。在廉江诸多企业家看来,产业前景,即是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而产业的前景所在,就是科技、创新。”在廉江知名科创人叶长青看来,这不单单是指技术和硬件上的更新升级,也在于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经营、生产的思维转变。

科创是廉江的前景,正是当下亟待补上的短板。今年廉江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是廉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之一。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互联网+”工业制造行动、产业链协同创新试点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计划,抓好骨干企业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做大民营经济体量。

围绕科创,从田间地头的种植到海岸水塘的养殖,再到工厂车间的制造,廉江的生产者和政府部门都在竭尽全力倾心付出。他们期待,这一个五年里,廉江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科创实力。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李廷睿通讯员张思燕廖伟英

红橙

住进无菌暖房喝上“营养快线”

来到廉江市高桥镇塘尾岭龙盛种植合作社,映入眼帘的都是郁郁葱葱的红橙林,只见一个个青得发亮的橙子挂满了枝头,细长的枝条被压弯了腰,阵阵果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神清气爽。

整齐有致的近千亩现代化绿色果园,挂满青翠欲滴的橙子,园地里喷灌设施齐全,放眼望去,环绕四周的都是绿树青山。橙园内少有工人在施肥除草,只见一名工人正在调试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系统开关旋钮。据了解,该合作社还引进了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实现洗橙、选果、分拣等步骤,大大提升了工人劳动效率,节省了三分之一的人工成本。作为扶贫就业基地,该合作社还带动附近贫困户21户83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致富。

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

为促进廉江红橙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龙盛种植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施用农家有机肥,为橙树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鉴于黄龙病惨痛的教训,合作社加强了对果园的管理,并引进了先进农技为橙树保驾护航。

“我们园区在2013年建园时就引进了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可以将水肥自动输送到果树根系。”该合作社创始人龙世超拉起果树旁边的一条黑色排水管向笔者介绍。

水肥一体化的设备主要由滴灌系统和施药装置组成。园区内一口近400平方米的水塘负责供水,水塘旁还有两个专门发酵用的有机肥池,而水肥一体化就是通过刻度调节,将水与肥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再经过安装的过滤系统,将大颗粒沉淀后,减轻因水质而堵塞滴头,再往滴灌系统输送,就能实现适当水肥分量的灌溉,将水肥自动输送到果树根系。

不到半小时,临近的果树排水管通过智能滴灌排出了水肥,根系土壤开始变得湿润。龙世超告诉笔者,水肥一体化系统每小时可以灌溉果树30亩,且灌溉的水管就在果树的根系旁,可以高效节约水肥。

“你看果树底下都铺着黑色编织布,这是防草布,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它可以防治杂草生长,而且保水、保肥,从而减少除草剂及肥料的使用,保证果子的环保绿色。”龙世超介绍,这是一次去柑桔基地参观学习时发现的一个好方法,回来就应用到自己的红橙基地了。

更引人注目的是,一个个矗立在橙树周围的“白色卫士”,它们头顶着平板,胸前挂着吸光灯,这些设备叫太阳能捉虫器。据称,这台机器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进行夜间照明,吸引果园内的夜蛾自投罗网。

由于果园全部按照绿色标准种植,四周生态环境好,主要施用有机土杂肥,发展标准的绿色食品,因而在2017年度被廉江市政府挂牌为“绿色标准果园”,并成为2018—2020年度农业农村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研究与示范田,吸引很多外地客商到访。

恒温无菌大棚育橙苗

除了做好日常生产管理,龙盛种植合作社还为红橙育苗打造恒温大棚。距离橙园7公里之外的育苗大棚里,技术人员正在查看红橙幼苗的长势。走进大棚,室内温度计显示26℃,几名员工在忙着制作育苗架。先前培育出来的红橙幼苗也抽出了新叶,一片翠绿。

“这批橙苗有近五万株,再过不久就能出棚了。”龙世超说,为了达到成苗率95%、壮苗率95%的目标,这批果苗全部经过无菌栽培,住进温室大棚。种子萌发很容易受温度的影响,将它们放入恒温大棚里,不仅能顺利萌发,还能缩短育苗期。

“全副武装”的近30亩大棚,四周用的是大棚膜,棚内排风扇、滴灌和喷灌等设施一应俱全。红橙育苗最重要的是保证苗木不携带病毒菌,另一个是培育苗木长得健壮。

龙世超介绍,育苗工序比较繁琐,很讲究技术。首先,种子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和杀菌浸泡,育苗所有过程均在温室和防虫网棚内进行,严格杜绝黄龙病和衰退病,减少溃疡病等病害的发生。其次,嫁接前要确保接穗和砧木不带病毒。芽条需先浸泡2—3小时杀毒灭菌。再次,苗木出圃前,将出圃的每批苗木均会抽样,送廉江市农业农村局进行检测,确保出圃的幼苗健康无毒。

龙盛种植合作社积极引进现代农业科技,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建起了加强型抗风大棚,为育苗创造了良好条件。据了解,该合作社的大棚去年培育240万株辣椒苗,已经在培育的红橙苗有20万株,还有约40万的红橙砧木待嫁接。

“合作社培育的橙苗很健壮,移栽后长势很旺。”果农们说,通过技术培训、示范带动等方式,该合作社切实抓好水果种植,为广大橙农提升了信心,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现在橙农们热情高涨,不断扩大红橙种植面积,腰包一天比一天鼓。

水产

海水循环养殖生态平衡虾农增收

在廉江市营仔镇龙营围水产养殖基地,水泥路纵横交错,成方连片的虾塘星罗棋布,这是东南亚最大的万亩连片对虾养殖基地。风光旖旎的万亩虾塘,已成为当地一道美丽风景线。

营仔镇地处廉江市西南部沿海,位于九洲江出海口,素有海水养殖的传统,是广东省对虾养殖发源地之一。近年来,由于水质变化和养殖成本的增加,营仔镇养殖户开始探索“生态养虾”的新路子,引进新型的原生态海水循环养殖技术,成效显著。

整合资源生态混养增收

8月,营仔镇龙营围虾塘里一派丰收景象。虾农正在张网捕捞,入网的南美白对虾不时跃出水面;三五成群的妇女熟练地对鲜虾进行分类拣拾;货运车辆往来穿梭,一车车鲜美的南美白对虾源源不断地被运往湛江、深圳等各大市场。

“依托龙营围入海口咸淡水交汇的优势,海水潮涨进水,潮汐排水,虾塘排进水畅通无阻,活水养出的对虾味道更鲜美,与对虾混养的膏蟹、金鲳鱼肉质也更可口,市场价格更是比传统虾塘的略高一筹。”廉江市长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廉江对虾养殖协会会长李权介绍,混养模式下的虾塘,不管是虾还是鱼、蟹,其价格要比其他地方的同类产品高,每公斤可以达到50元,并且不愁销路。

16岁就外出经商的李权是个目光长远、敢想敢干的人,他挑起营仔镇虾农增收的大梁。“一方水塘四季靠天”,早年间养虾基本上是看天吃饭,虾农赚不了几个钱。李权心系家乡,决定回乡投资水产养殖和发展现代农业,带动乡亲父老致富。

2005年,他在阳江引回金鲳鱼养殖。由于龙营围一带海水流动性强,李权探索原生态海水循环养殖模式。2017年,他创立长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龙营围、合德围等围田采用鱼虾蟹混养模式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抓大放小,除了冬天,一年持续有收成。

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经营,长旺公司将一部分养殖基地提供给农户,通过公司回收产品,保障对虾销售,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目前已带动周边农户500多户养殖,仅龙营围万亩虾塘的经济效益就达到2.5万元/亩,可创收2.5亿元。

科学调水质防病增产

“想卖上好价格,还要科学管理,生态养殖。”谈到养虾,龙营围养殖场一区区长罗佳开心地说起了自己的“虾经”:“我以前致富无门,是李权找到我,让我和他一起养虾致富。”

今年59岁的罗佳已经养了30多年的虾,管理有秘方。“养虾最重要的就是养水。”罗佳介绍,首要控制水质的变化,水质即水色,包括淡白色、茶褐色、翠绿色和绿色几种,其中最理想的水色是绿色。其次是水的透明度,透明度适中,偏大偏小都不行,pH值达8.0以上。第三是人工管理,虾幼苗期适合在浅水养殖,投饵用0号料;虾到中期讲究排进水次数,以不变水色为标准,增加换水次数增加氧;虾到尾期要更加频繁换水补供氧。

凭借多年的养虾经,如今放多少苗种,投喂多少饵料,温度、溶氧、排污、换水等,罗佳基本都能做到精确计算和控制。“我很认同一名台湾养殖专家所言"虾病来源于错误管理的积累"。”养虾的过程会出现黄须病、肝肿大等各种病状,罗佳认为致病的关键因素是人工管理。

如果出现病症,如何诊治?“调节水质,使虾塘达到最佳的养殖环境。”罗佳说,海水循环技术的核心就是排水进水结合起来,加快水体循环流动。得益于现在的养虾技术,养虾户基本不会亏损。

“有技术指导养殖,我们村今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农户又发了。”李权说,长旺公司采取合作模式,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展产学研活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林蠡、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超群等专家教授经常定期过来调研指导,为营仔镇水产发展“把脉开方”。

传统的对虾养殖方式把未经处理的养殖尾水直接排到水体中,造成局部海域水质恶化和附近沿海滩涂受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目前,龙营围虾塘总共有70条进排水管,李权表示,将投入5000万元建设35个净化池,养殖的尾水经过沉淀、消毒、净化达到环保标准,循环用于养殖。

下一步,长旺公司将在营仔发展渔光互补项目、水海产品综合加工项目、农渔业及生态旅游。李权透露,目前已有央企抛来“橄榄枝”,拟投资100亿元建设湛江廉江百万千瓦新能源与现代农业、旅游示范基地项目,并打造省级现代农业对虾养殖产业园,不断延伸对虾养殖产业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电器

政府企业合力自强+借力谋突围

2019年,廉江家电产业产值112.02亿元,同比增长3.2%,占廉江市工业总产值的40.03%。据廉江市科工贸和信息化局统计,去年廉江市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由2016年0.62亿元增加至1.61亿元,同比增长159.67%;专利申请量由2016年548个增加至938个。

实际上,从2016年开始,廉江市便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小家电制造和农业产业基础,着力“政策、平台、产业、人才、成果”五方面发展。无论企业自身还是当地政府部门,都在为廉江家电发展突围而努力。

定位“小、快、准”求生存

“其实我们根本算不上科研,只能算是科创。”廉江市家电产业圈里,广东天启电器有限公司的科创能力素有盛名。但在掌舵科创板块的总经理叶长青眼里,目前廉江家电企业尚不具备研发能力。

“科研需要强大的人才团队支撑、资金支撑,像华为可以说是在搞科研,我们实际上说创新都比较勉强,准确地说只能算转型,改变、整合产品的一些功能、包装而已。”叶长青直言,廉江家电企业普遍家小业小,屡屡提到“我们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承担科研风险的能力有限。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家电企业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叶长青的担忧。曾经高峰时,天启电器的月生产量有20多万个,月产值近1500万元,今年以来直接“腰斩”,产量与营业额减少近一半。

艰难时刻,叶长青与廉江当地企业恒中门业的当家人陈俊佑走到了一起。7月,恒中门业收购天启电器部分股份,陈俊佑带团队进驻,负责管理事务,科创仍由叶长青负责。在叶长青的妻子、广东天启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文敏看来,这是一对黄金搭档,各自将擅长的能力贡献出来,有望实现“1+1>2”的效果。

“我们缺资金、缺管理,恒中看好天启的品牌和市场,因缘际会走到了一起,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叶长青说,此前天启电器有一支30人左右的科创团队,十来年时间光工资花销就有几千万元,而实际的转化效果差强人意。与恒中达成合作后,天启电器在人员管理上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只保留10多个核心科创人员,同时制定了新的发展思路。

叶长青把这套新的思路总结为“错位发展”。“光做常规的家电产品,我们怎么可能竞争得过佛山、珠海这些地区?廉江的家电企业要想突围,只能在夹缝之中寻找机会。”叶长青介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天启电器实际上已经开始着手研究消毒产品,包括紫外线杀菌消毒卫生间整体方案、便携式紫外线杀菌设备等在内,一共14件产品,将在今年内推出。

“搞这个之前,我已经专门查过,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叶长青认为,除了在产品上要整合资源寻求错位发展,销售方式上廉江家电业需要转变思维,改变原来注重实体销售而忽略互联网渠道的旧习。“像华为、美的、格力这种体量够大的企业集团,可以自己搞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整体体系,但廉江家电企业规模都算不上大,定位"小、快、准"才有生机。”叶长青表示,当今制造业早已过了单打独斗的时代,整合资源抱团取暖,用小负重、快投产、准定位的思路,廉江家电才能求得生存。

助融资借外力补短板

针对企业融资难题,廉江市利用已出台的扶持制造业企业融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在粤西率先设立“应急转贷”基金,累计为15家制造业企业融资转贷6000万元;每季度举办一场政金企投融资对接会,累计为实体经济新增贷款7.31亿元,加快科技信贷池和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建设,尝试开展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贷联动等业务模式。

小家电要做大做强,借助现有强劲外力是捷径之一。在省工信厅、湛江市政府、湛江市工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借力中国制造业龙头企业珠海格力电器公司,廉江市启动建设省小家电智能制造区域创新中心。该创新中心由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东莞中睿公司,廉江华强、威王、龙力公司组建广东国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运营。依托省创新中心政策,省、市、县合力,以小家电产业集群为试点,采取“政府政策+龙头企业+融资担保+产业链中小企业”的模式,通过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计划,省、市、县按20%、30%、10%比例对企业的智能化改造项目设备给予事后奖补。

通过政策性担保机构向企业提供设备融资支持,廉江计划利用3年时间,对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廉江市科工贸和信息化局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廉江已经有美王、威王、龙力等企业开展智能化转型项目8个,正在对接洽谈项目4个。通过协同创新,廉江有望被打造成为可示范、可复制的智能制造转型示范基地。

人才培育上,廉江也倾其所能予以扶持。目前,廉江正实施顶尖团队引育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等九大计划,依托中国小家电产业基地,重点引进带技术、带项目的创新创业团队,按国际领先、国内领先、省内领先三个等次,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资助。同时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对于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分别按照职称和学历层次给予不同档次的生活补贴等。

虽然创新已有一定规模,但廉江家电发展仍存在短板。廉江市科工贸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廉江市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基础十分薄弱,难以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发展的孵化及支撑作用。科技孵化场地设施缺乏,难以为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孵化空间及氛围。导入创新要素体制滞后,未破解引进高端人才和研发团队的难题。科技研发投入经费不足,市财政每年仅有300万元科技奖励经费,难以支撑科技产业孵化研发支出。

面对短板,廉江市提出,将以创新型县(市)建设目标要求为抓手,以廉江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契机,通过开展“百城百园、新型基建、人才引进、数字转型”行动,实现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这场“突围战”能否制胜,未来五年或见分晓。

新闻推荐

广东网球大讲堂廉江开讲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孙嘉晖通讯员李建艺)8月13日,广东网球大讲堂廉江站在百年廉江中学开讲,中国网球名宿、中国网球青少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