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筷一勺感受餐桌文明

湛江日报 2020-07-30 08:02

7月28日,由湛江市文明办、市商务局、市饮食服务业商会联合主办,霞山区文明办、区科工贸和信息化局共同承办的“践行光盘行动、推行公筷公勺”倡议活动在鼎盛广场举行,助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7月29日《湛江日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湛江举办“践行光盘行动、推行公筷公勺”倡议活动,其意义更是非凡。

报道中说,《倡议书》内容包括“节俭用餐、健康用餐、安全用餐、文明用餐、绿色用餐五个方面”,虽未详细介绍,但亦不难猜。

其中的文明用餐,是要让“餐桌文明”站上C位。关于这一点,笔者想和大家分享廉江一间学校的经验做法。

机缘巧合之下,笔者到该校饭堂蹭饭。饭堂的装修倒是平常,只是墙上海报令笔者“一见倾心”。“做人要像筷子,拿得起,也放得下”“一根筷子易折弯,一把筷子难折断”“顶天立地一双筷,困难面前不弯腰”……躺在餐盒里的筷子,就这样被“扶上墙”当了回无言之师。后来与几位老师闲聊,得知该校原来是有意识地借餐桌文明立德树人,从各式餐具中找出“精神属性”,继而糅合各种教学元素,一顿饭的时间,就能上活“思政课”“文化课”“爱国主义教育课”。

笔者选了一“筷”一“勺”,与大家分享从中感受到的餐桌文明。传统的筷子,一头方一头圆,象征“天圆地方”。圆的是筷头,所以“顶天立地”;圆的夹菜入口,所以“民以食为天”。正确的握筷子方法,暗合“天地人三才”,中国人说这是“天地人和”,外国人只懂“杠杆原理”。重视“和”的中国人,常说“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同台吃饭是一门学问。兄弟间,要像“筷子”相互支撑,一根动一根不动,菜才夹得稳。有一些家长,会教孩子吃饭先等长辈动筷以表尊重,夹菜不能“飞象过河”,扒饭不能“敲碗敲箸”。筷子在古代叫“箸”,之所以变“筷”,是因为“箸”与“住”谐音,有“停滞不前”的意思,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

中国人惯用筷子,欧美人惯用叉子,而唯有勺子,全世界大多数民族都在使用。餐桌摆上勺子,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勺子,是大多数人出生之后第一样学会使用的餐具;是恋人间互喂甜品的爱意表达;是给孩子喂食米糊的细心备至;到老了,手抖夹不了菜,就又用回勺子——勺子,见证一个“循环”。勺子就像一个“怀抱”,它不挑食物,只要你勺、它就包住,与你“同甘共苦”。要说这世界上最出名的勺子,那是天上的北斗七星,古人按它形状用磁石制成司南,为的是坚定方向。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推动文明餐桌,不如就从这一筷一勺的文化开始。

新闻推荐

让老区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本报讯(记者曹龙彬通讯员李黄河楚天)7月24日,湛江市老促会督导组率领安全饮水项目施工队技术员,到廉江屋地尾村、禾仓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