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籍青年艺术家张飞翼 彩凤双飞翼 面塑一点通
他,从小热爱文艺,跟名师学习绘画,打下扎实的艺术功底;他,自幼受到身为湛江本土贝雕知名艺人的父亲影响和熏陶,并刻苦自学成为一名面塑青年艺术家;他,手工制作的作品题材丰富,栩栩如生,令人惊叹;他,非常看好面塑工艺在湛江的发展前景,立志为家乡文化建设奉献青春力量。23日,记者在霞山对这位湛江籍青年艺术家张飞翼进行了专访。
成长
自幼跟名师学画
打下扎实艺术功底
张飞翼出生于1987年,是土生土长的霞山人。他的父亲张亚朱,是湛江本土知名的贝雕艺人。从小受到家庭氛围影响和熏陶的张飞翼,曾跟随叶志鸿老师学习美术基础。后来,又到湛江市美术中学(原湛江市三中),跟随叶又绿老师学习绘画。
高中毕业后,张飞翼在霞山某酒店做服务员,2011年曾想向一位潮州厨师学糖艺,但拜师不成。于是,张飞翼决定去书店买书自学,机缘巧合下发现了夹在书里的另外一名糖艺师傅的名片,并成功拜师,系统地学习食雕和糖艺。学有所成后,他从2012年起一直辗转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工作,近年来主要在佛山的酒店做糖艺师傅。
自2015年起,张飞翼就开始密切关注面塑的发展,2018年展开正式学习。他坦言:“我学面塑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师傅领进门。”幸好张飞翼有良好的绘画和雕刻功底,自己从网络上的视频资料慢慢摸索出面塑制作工艺的门路。2019年起,他在传统面塑创作上已小有成绩。为了吸引更多青少年对面塑艺术的关注,张飞翼还与时俱进,在面塑中引入动漫、Q版人物等新元素。2020年起,他专注于真人面塑的工艺创作,在霞山区文旅体局局长陈敬中、区文化馆馆长吴培进的鼓励和建议下,用面塑的手法还原湛江特色人文风情。
才华
在面塑领域
自学成才自成一派
“飞翼从小看着我做贝雕,三岁就能自己用泥捏出龙形了。”父亲张亚朱自豪地说,儿子从小就表现出不俗的手艺天赋,对雕刻艺术一直都很感兴趣。如今,多才多艺的张飞翼已经掌握了食雕、糖艺、面塑和软陶的制作工艺。其中面塑从网络模仿学习到独立创作,他只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现在,张飞翼创作的面塑作品已有较高的观赏价值。2018年父子二人受邀一同参加霞山区的“广州湾民俗文化节”。首次参展,张飞翼的糖艺作品《凤凰》便大受欢迎,当时观众们把他的展览摊位围得水泄不通,“这更加坚定了我传承中华技艺、做手工艺人的信念。”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等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早在2006年,山西定襄面塑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山西岚县面塑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亮点
从现实寻找灵感
传承中大胆创新
张飞翼自学成才,自成一派,比如面的配方就是他一点点摸索出来的,“面塑是从北方传过来的中华传统技艺,我们南方人做面塑亦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他看来,现在最常见的传统面塑,多是神话人物、动物等形象。但传统艺术也应适当迎合当下的审美,传承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与年轻人建立感情联系,才能在现代社会生根发芽。
张飞翼喜欢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去年电影《哪吒》火爆上映后,他根据电影画面创作出了哪吒、敖丙、太乙真人及其坐骑的面塑作品,神情、姿态、服装还原度都极高。今年疫情期间,为表达对抗疫英雄钟南山院士的钦佩之情,他根据钟南山院士的照片创作了面塑人像;当从新闻中得知球星科比不幸遇难的消息,他随即创作出Q版的科比人像以作纪念。
他认为,形神俱备才是合格的作品。此外,张飞翼对工具、手法不拘一格。比如在《钟南山》这件作品上,“钟院士”那双看上去活灵活现的“眼睛”,竟然是用塑料瓶剪出来的。专家评价,张飞翼的作品有一种野生的灵动感,不拘泥于一般形式。
展望
看好面塑工艺
在湛江的发展前景
“作为手艺人,希望能在湛江留下面塑的根。”张飞翼在家刻苦钻研面塑技艺的同时,开始思考面塑在湛江的发展前景。这几个月,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大街小巷地逛,细心观察湛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并于前段时间从佛山辞职回乡,全心全意地想在湛江播撒面塑文化的种子。
“曾经考虑过在家里开工作室接单,但这不是我理想中的面塑手艺人的状态。”张飞翼希望自己作为手艺传承人的那一部分特点能保留下来,最好有一个店面或者场所,能够将面塑作品逐个摆设,展示在大众面前,让面塑文化真正走近群众。
他认为,从年轻人的视角来看,面塑作品还没能和现代市场经济很好融合,存在几个原因。包括展示机会少,未能让大众充分认识和了解面塑的艺术价值;工艺成本较高,很多人不了解面塑的艺术价值,就很难接受成品的价格;一些材料对保存环境要求比较高,而且复杂的作品一旦遭损坏,就没有办法恢复。
最近,他计划把本土特色浓郁的湛江人龙舞、捧犁头、猪笼饼和粽子等用面塑手法做出来,作为下个月乞巧文化节的参展作品。张飞翼有留意本报“非遗进校园”等新闻报道,表示如果湛江有相关活动,会尽全力支持参与。他非常看好面塑工艺在湛江的发展前景,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对传统手艺人有政策上的扶持,给予传统工艺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新闻推荐
湛江市6名高考高分学生 畅谈学习方法和经验 为师弟师妹加油鼓劲
文/本报记者卓朝兴潘洁婷见习记者陈荔雅通讯员王德斌图/本报记者郎树臣见习记者陈荔雅7月23日起,广东高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