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西村明代窑的探索

湛江日报 2020-07-27 08:22

深坑西村明代窑影青薄釉碗陈志坚(赤坎)

近日,我走进雷州市白沙镇深坑西村西北茂密的林带,看到了曾“藏在深闺中”的深坑西村明代窑,原生态植被尘封的窑址地表上,裸露出的陶器碎片,令我十分欣喜,数十年进行了三次文物普查,都没有发现雷州市有明代窑,今次雷州市文古楼博物馆陈文超先生在他深坑西村附近发现了明代窑址,填补了雷州市没有明代窑的空白,使雷州市从唐宋元明清都有窑口的陶瓷业划上句号,为我们研究雷州市古代制瓷业提供了完整的历史资料。

我在窑址的地表上顺手检起几块瓷片仔细观察,深坑西村明代窑是宋元时期雷州窑的继续和发展,虽然洪武三年推行“尽罢沿海市舶,禁民出海”的海禁,延至隆庆元年才撤销,期间长达200多年,明皇朝却禁不了雷州人民生活器具的生产。深坑西村处于南渡河中上游,属于偏僻的山坑内地,隐蔽的原生态山林为雷州制瓷业提供了优越的地理资源。深坑西村明代窑,为雷州窑历代瓷器的生产技艺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从深坑西村明代窑址地表上遗存的瓷器碎片以及文古楼收集保存的瓷器分析,深坑西村明代窑产品有碗、盘、碟、杯、罐、炉、灯、砚、权等,釉色既有宋元时期雷州窑的青釉细裂纹,赭褐釉与酱黑釉,釉色内外壁施釉不及底。主要的釉色是青白釉或影青薄釉,是深坑西村明代窑的独有特色,是深坑西村明代窑曾经走过宋元时期的青釉细裂纹制作的历程后的探索创新。我们从釉色中清晰地看到,从唐代雷州窑青黄釉细裂纹、宋元时期雷州窑青釉褐彩到明代深坑西村窑的青白釉与影青薄釉的技艺制作,是在不断的创新发展。

深坑西村明代窑址的产品与唐宋元时期雷州窑的产品各不相同,唐代雷州窑分布在通明河两岸,主要产品有碗、碟、豆、四耳罐、六耳罐等。宋元时期的雷州窑分布在南渡河中上游以及遂溪、廉江的西海岸与赤坎海湾的两岸,主要产品有碗、盘、碟、盏、杯、灯、罐、钵、壶、瓶、枕、砚、网坠、炉、擂钵、魂罈、瓷棺等,多为罐、枕、魂罈、瓷棺等的二次葬器物,说明宋元时期中原及闽南人迁徙居雷频繁而二次葬的习俗很风行。到了明代,风行土葬习俗,深坑西村窑的地表上就没有收集到瓷棺、魂罈的残片,主要是日常生活的碗、盘、碟、杯、罐、炉、灯、砚、权等器皿残片,如此看来,深坑西村窑的产品重在满足雷州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用具器皿。但是,深坑西村窑生产的高足杯、三足香炉的祭祀器具,却是唐宋元时期雷州窑的传统产品,反映了雷州民间民俗的浓郁氛围,及其传统的普遍性与广泛性。

现从地表上看到的深坑西村明代窑的器形,与唐宋元时期雷州窑生产的器形各有不同。如唐代雷州窑生产的碗为青黄釉细冰裂纹深腹饼足,内外壁施釉到底,细冰裂纹小若碎珠,疏密得体,自然而美观。宋元时期雷州窑生产的碗为青釉冰裂纹,敞口、圆唇、腹稍深,饼足内凹足,内壁满釉外壁施釉不及底。深坑西村明代窑生产的碗为青白釉敞口、斜壁、阔圈足,内外壁施釉不到底,即内外底一圈无釉。

雷州窑从唐代的青黄釉、宋元的青釉褐彩,到明代的青白釉与影青薄釉的创新发展,丰富了雷州窑的釉色多元化。但是,在创新发展中,雷州仍然保存着传统的赭褐釉与酱黑釉的特色。如酱黑釉三足炉、高足杯与权,正是民俗不可或缺的器皿。传统文化的内生元素告诉人们,要保护好传统文化的根脉,传统文化才有永恒的生命力。

深坑西村明代窑为龙窑,顺着山坡斜势建造,约有15米多长,还是保持着原生状态,说明深坑西村的干部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很强。文古楼博物馆馆长陈文超先生有计划地在窑址设立窑址博物馆,正在努力争取湛江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文物局给予支持,进一步加强深坑西村明代窑的保护,做为振兴乡村的文化品牌,拓新一条乡村特色文化旅游观光线,为广大学者、人士提供研究雷州制瓷历史与制瓷工艺的平台,为社会人民群众提供一份共享的文化资源,做大做强雷州陶瓷文化品牌,推进雷州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

新闻推荐

《边城》电影与原著的审美

图/视觉中国□罗茹丹广东廉江三中高二(6)班阅读原著《边城》时,人物和情节吸引了我,因此我对同名电影里的人、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