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槐与下埠古村
文/通讯员戴杰
戴庆槐(字弼先)是宋代庠士(相当于举人),出自福建莆田郡城戴家儒门世族,北宋末年以才德兼备被举荐海南琼州府琼山县教谕,他在职期间治学严谨,开昧一方。戴庆槐任满于南宋初年,携眷返程福建,途中遇到台风,便避风来到港遂邑下埠村(今属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委会所辖)。戴庆槐见此地山明水秀,商旅繁华,交通便捷;又闻金兵南下,北路遥阻,便辟址择居下埠村,成为福建戴氏宋代南迁湛江的开基祖。
下埠村是什么地方?戴庆槐又和这个地方有什么渊源呢?
据出版于1987年的《湛江郊区文史》所载,下埠村又以谐音作“下步村”,宋代以前是个建在码头上的商埠古行市。宋时下埠村建有下江码头,街市繁华,舟楫林立,是雷州半岛当时北通江浙、福建,南达雷州郡城和海南岛的官宦、商旅集散地及中途重要落脚点,也是南宋初年戴姓先人自福建莆田移居雷州半岛的首站。
下埠村原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小岛,后来沧海桑田,旧县村与下埠村之间的海湾逐渐淤积变浅,今周边已完全成陆。据《湛江郊区文史》记载,旧县村后至下步村(即下埠村)西古时为一海湾,下埠村与旧县村隔岸相对,相环拱卫成“铁耙港”,是供船只避风的好地方。铁耙港口小腹大,航道深,港面阔,相传古时泊于港内的官舫、商樯、民舵、渔舟常为数过百,三桅木船并排对航,畅通无阻。铁耙港设有下江码头(位于现在的下埠村),下江码头是铁耙港规模最大的一个码头。
据载,下江码头用方条石砌成的步级式通道,宽二丈许,步级达四十级。从下江码头遗址的规模,可遥想当年下埠古村的繁华之象。下江码头北面设有古行市(即“下埠市”)。相传,埠内有鱼市、布行、缸瓦行、杉竹栏、打铁铺,还设有供来往官宦商旅食宿的店铺。上世纪八十年代(1980~1989),堆积在下江海滩上的大量陶瓷碎片,就是当年缸瓦商所遗留的史迹。
据《雷州府志》、《遂溪县志》记载,宋时士人戴庆槐落籍下埠村,有感下埠村居民及官宦商旅来往县城不便,便率身垂范带头捐俸募资,在两岸浅滩处建石桥一座,使下埠村与旧县城直接相通,也促进了下埠古行市的发展。
石桥建成,数百年后又传出另一段历史佳话: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下埠村有士子纪应炎高中进士从此桥返归,村里以此为荣,便将石桥命名为“状元桥”。从此,这位戴姓先人和石桥、乡贤一起铭记入方志历史,万古留芳。
明嘉靖二年(公元1552年)五月,朝廷“罢市舶”、“禁海贾”,古行市从此日渐衰落。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钦差科尔坤与平南王尚可喜、两广提督来雷地“巡视海滨居民”,令徙内地五十里,三年再“迁海”,严诰海禁,下埠古行市从此罢废。后来,虽然又设置了“旧县埠”,但已远不能与当年“下埠”相匹比了。
历史斑驳,却也印证了这位宋代戴姓先祖戴庆槐为开辟南疆、开启民智、乐襄民间的功绩,无论治学还是达政都卓然有声。戴庆槐尊崇儒学,崇文重教,以学为乐,以耕读为本,子孙世世铭记,代代践行。
作为福建官宦士族迁移南疆的儒门世家一支,戴庆槐及戴氏后裔扎根南疆、播迁雷琼各地至今已有900年左右,世代官宦不绝,人才辈出——其五世孙戴慈生宋末迁遂溪县庄家村任海南会同县县令(其墓地已成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明朝岁贡戴应良任琼州儒学训导又迁江西新喻县教喻,清代举人戴士诚和拔贡戴文祥、戴赓元等人物,皆可考见于方志历史。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卓朝兴通讯员郑赤来潘海其报道:7月14日,记者从遂溪县了解到:为了提高广大居民讲文明、讲公德的文明意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