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炮仗花结伴而行 《院子里的炮仗花》后记
院子里的炮仗花从小到大,十多年的时间从当初植下时的尾指粗至今已有碗口大。从最初一丛不起眼的细枝,长成如今满院子的枝繁叶茂。确定《院子里的炮仗花》这个书名时,看着赏心悦目的炮仗花竞相争艳与应景,不由浮想联翩,仿佛这炮仗花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就是笔者坚持了多年的笔耕经历。1988年8月18日,从首次在《湛江日报》发稿起,至今已经30多年时间。光阴似箭,从最初行内戏称的“豆腐块”开始,30多年的时间一路走来,几经风雨,现在也到了真正能够收获喜悦的时候了。《院子里的炮仗花》这个书名,其实也是取炮仗花红红火火、幸福喜庆的象征意义,图个吉祥如意。
经过挑选,《院子里的炮仗花》收录笔者自2014年5月以来撰写的部分文稿66篇,按在媒体上发表的时间先后排序,内容基本是笔者在湛江生活、工作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以及喜怒哀乐。因排版需要,其中个别文稿有小删改或调整,不影响文稿的原意。《院子里的炮仗花》——“文友寄语”后面也收录了6篇相关文稿,这是朋友间友谊最好的见证。
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笔者自知肚子里的墨水有限,所有拙作都是勉强拿得出手。但开门见山,通俗易懂,选材多样化的文风也令笔者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尤其是一些反映湛江人文的记实性拙作颇受好评,流传甚广,有些已在旅居海外的湛江人中热传。另外,之前也出了5本文集。其中,《多彩的空间》被作为《图读湛江》十周年纪念作品,《声音·见解》曾被湛江一中高中毕业班一高级语文老师推荐为范文资料。尤其是《湛江老街纪事》和《湛江主城区新建道路巡礼》两本文集颇受欢迎,已被湛江市图书馆作为馆藏,并被市相关部门推荐给采访2018年湛江海博会的外地新闻媒体。所有这些,都是笔者坚持30多年笔耕的信心和动力。《院子里的炮仗花》是否能得到读者的接受,还有待行家的鉴别,有待老师和专家的雅正了。
感恩湛江这个城市,是红土大地厚实的人文历史沉淀为笔者的拙作不断提供着丰富的素材,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与发展为笔者创造了良好的写作环境与氛围。而《湛江晚报》则是任由笔者发挥的一个好平台,更是良师益友。多年来,晚报的各个版面都有刊发过笔者的新闻稿件,数量多少已没法统计准确。其中,既有笔者自己学习后应用的需要,也有作为“特约记者”的职责所在。
在所有读者中,最令笔者感动的是在工厂当车工时的旧同事,后在市自来水公司工作的吴建华。建华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就一直关注与追踪笔者在本地纸媒上出现的文稿,阅读后还专门剪下收集贴在一本精美笔记本上,视为珍品保存起来。可惜的是早几年他搬新居时被帮忙搬家的朋友弄失,这让他心疼了许久。这也是前年旧同事重聚时,另一位和他同住一地并来往颇多的旧同事透露给笔者的。工友情深,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笔者的谢意。幸好笔者还留有几本《红土情》,里面收入的文稿就有建华兄丢失的剪报内容。后来再次与建华兄等旧同事聚会时我将书带给他,他十分兴奋。
湛江日报的梦秋编辑是笔者十分敬重的好编辑,敬重她不单是她独具慧眼对笔者拙作的偏爱,还有她的才气和人品。因此,无论梦秋编辑易岗到哪个栏目或版面,笔者都会挖掘潜力、尽所能为之供稿。梦秋编辑主持日报副刊《闲趣·记实》版面时,笔者先后发表了拙作20多篇,现悉数收录在《院子里的炮仗花》中。可以说,亦是梦秋编辑的厚爱,才有了《院子里的炮仗花》的萌芽。而《声音·见解》,亦是梦秋编辑力荐与关爱之下的产物。
2012年8月笔者退休后,由于时间的充裕和灵活,笔者在《图读湛江》上稿颇多,这让原本连智能手机都不懂用的笔者,开始对网络文学和摄影产生了兴趣。在《图读湛江》创办十周年时,笔者把历年来在这个宣传湛江的网络栏目上相关拙作,经过精心选择,编辑为作品集——《多彩的空间》以表对栏目的支持和庆贺。2017年9月,《图读湛江》因故停办,作为其曾经的一名资深通讯员,深感为《图读湛江》撰稿和与之合作是一段值得记忆的快乐时光。这次挑选《院子里的炮仗花》文稿时,也收录了相当数量曾在《图读湛江》发表过的文稿,略表对《图读湛江》的深深怀念吧。
实际上,因为各种原因,笔者在学生时期读书不多。现在时常能写点,一是在行政部门工作所需;二是感觉写作可以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享受写作的乐趣,方便开展工作;三是写作有利于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充实人生阅历。青山不老,绿水长存。30多年的写作生涯虽然没有什么建树与多大的光环,但能有一段美好的记忆比什么都珍贵和值得。毋庸置疑,《红土情》《多彩的空间》《声音·见解》《湛江老街纪事》《湛江主城区新建道路巡礼》和《院子里的炮仗花》这6本文集就见证了笔者这段美好记忆中的酸甜苦辣。值此,笔者对在写作生涯中与之有缘的各位老师、编辑和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衷心感谢为《院子里的炮仗花》编辑出版提供帮助与指教的专家和朋友!
特别令笔者感动的是,《湛江晚报》总编辑、湛江市作家协会主席陈通先生在百忙中亲自执笔,为《院子里的炮仗花》作序和主编,并以湛江市作家协会为编印出版单位,这充分体现了陈通总编辑和湛江市作家协会为建设文化强市的倾情付出和担当精神。对此,笔者深感荣幸和深表谢意。
最后,借用唐朝诗人王勃《滕王阁诗》中的一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与好友们和读者们共勉。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仍然会不忘初心,继续与炮仗花结伴而行。
新闻推荐
湛江大道项目驻地办公区整洁漂亮。本报记者李嘉斌摄记者曹龙彬通讯员裴振国侯宇浩7月6日,记者走访湛江大道项目驻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