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湛江美食类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建言献策:做到品牌化、市场化、规模化与生态化
本报记者卓朝兴通讯员庞洁叶碧波
7月6日,记者从湛江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由湛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湛江优秀非遗云展播之非遗讲坛活动日前在线上陆续推出,引起市民网友广泛关注和踊跃点击收看。
其中,国家高级营养师、湛江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湛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岚,为大家作了主题为《浅谈湛江美食类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的精彩讲座。
半岛宝藏>>>
美食类非遗项目历史悠久,古法工艺保存完整
据悉,湛江美食类非遗项目历史悠久,最早的非遗项目可追溯至东汉时期,比如遂溪红糖。东汉杨孚在《异物志》中记载:“交趾产蔗制石蜜(土糖)。”近代的可追溯至清朝,比如井华药酒、坡头腊味、猪笼饼,沙古菜头仔,湛江干鱼、吉兆木薯粉籺、徐闻八宝饭,海味鸡仔饼,海味月饼,田艾籺、安铺年糕。
这些美食类非遗项目古法工艺保存完整,像雷州半岛生态盐十二道工序就保存得非常完好,其它的也是这样。在种类上,包括调味类(雷州半岛生态盐、遂溪红糖)、食材类(湛江干鱼、沙古菜头仔、坡头腊味、安铺年糕)、即食类(吴川月饼、蛤篓粽、田艾籺、徐闻八宝饭、猪笼饼、海味鸡仔饼、海味月饼,麻章烧猪、吉兆木薯粉籺)和具有药用价值的酒精类饮品(井华药酒)等。湛江美食类非遗项目具有比较鲜明的海味特色及本土化特色,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专家建议>>
希望做到品牌化、市场化、规模化与生态化
“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继往开来,寻求发展才是永恒的主题。对于未来非遗保护工作的重心和方向应该放在哪里,这也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就湛江美食类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刘岚提出几点建议,认为要做到“四化”,即品牌化、市场化、规模化与生态化。
“要实现美食类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就不能不关注品牌建设。”刘岚指出,在美食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中,要注意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提炼文化元素,在创意设计等方面大做文章;对相关文化资源要合理地加以研究和利用,不断提升美食类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促其实现品牌化。
要通过市场化,在更大程度上保证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这方面可以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可以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比如四川成都、湖南湘潭,他们在美食类非遗项目的发展方面做得很不错,“当然,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参加非遗购物节、在网上商城推广湛江本土的美食类非遗产品等。在美食类非遗项目的推广中,还要很多的事情要做,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
要实现美食类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也不能不讲规模。当今时代,在美食类非遗项目传承中完全推行手工制作几乎不太可能。为满足市场需求、保证经济效益,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采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更好地促进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同时,还要讲整合。在非遗传承中要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强调推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联合创意研发、内容生产、推广传播、版权交易、文化交流等上游、中游、下游企业机构,围绕“国际非遗+”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的聚合功能,实现政府与企业、社会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合,通过建立更广泛的国际、国内非遗交流及进行更广泛的品牌宣传、产业招商、专业培训、知识产权项目合作、资源整合等,最终更好实现美食类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潘洁婷陈纪臻陈荔雅十年寒窗,只待今朝。7月7日,湛江市高考拉开帷幕,考场上,莘莘学子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