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号招生”彰显公平
7月6日上午,备受关注的2020年秋季湛江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跨县(市、区)招生电脑摇号现场会在市教育局举行。
(7月7日《湛江日报》)
一分多钟可以做什么?或许吃不完一碗牛腩面,或许看不完一篇微信推送,或许玩不完一局“吃鸡”游戏……一分多钟看来干不了什么大事。但就在7月6日上午的一分多钟里,4718个民办学校跨区招生学位电脑摇号分配完毕,这意味着4718个学生的求学之路有了新起点,也意味着4718个家庭有了新变化。这一刻,是湛江首次举行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跨区电脑摇号招生,对参加摇号的学生、家长意义重大,对湛江教育的长远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公平,是人们从“摇号招生”现场感受到的最鲜明印象。报道中,一位家长代表梁女士说:“通过现场的参与、见证,我认为整个摇号过程还是非常公平公正的。”她所指的“公平”,更具体地说,应该是“过程公平”。摇号系统操作、等概率随机号、全程录音录像、公证人员等现场监督、现场导出录取数据……这是肉眼可见的公平。
相对于“过程公平”,“摇号招生”背后隐藏的、看不到的“机制公平”,才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摇号”这种分配方式,正是着眼于两大纠结问题:解决资源稀缺之“寡”、实现机会平等之“均”。因此,“摇号”被应用到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招生上,其实就是为了解决优质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
越是办学有特色、教育资源好的学校,就越会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然而,再大的“好学校”也是有班额、人数限制的,于是,学位总是“供不应求”。所以以往的模式是,“好学校”会通过提前招生、竞赛等方式“掐尖”选优。由于各种原因,这部分手握筛选优质生源主动权的学校,以民办学校居多。年复一年的自由筛选,让越来越多优秀学生聚集到为数不多的几个民办学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这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捧红了所谓“名校”。本就是上一学段全区前百名的学生聚集,难道还能考出个倒数?随“名校”而来的,是依校而建的“学区房”,还有“公办弱民办强”的两极分化。
而“摇号招生”,正是对民办学校自由筛选优质生源的一种修正。在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下,优质生源的分布将更随机。同时,无论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必须更加注重教育质量本身。而对于学生来说,每个孩子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用“拼爹”拼妈”,也不用被做题竞赛绑架,就可获得等概率的机会去“好学校”读书。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摇号招生”并非一个“最优解”,治标不治本。能解决教育问题的“治本”之法,是打造更多好学校、培养更多好老师,促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而不仅仅止步于公平地分配仅有的“好学校”学位来实现教育均衡。“摇号招生”是为了解决“不均”,但不能满足于“寡”、停留于“寡”。
“摇号招生”仅仅用了一分多钟,但如何将其带来的公平变化衍生出更多教育红利,需要有关部门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引导。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潘洁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高考延期一个月。高考恰逢高温,为了降低炎热天气对考生的影响,湛江市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