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炮台旁论海防 将军第中忆古今 越来越多海防遗迹走进公众视野,串联起粤港澳大湾区海防文脉
位于深圳的大鹏所城。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南头古城曾是珠江口东部的海防要塞。资料图片
扫码游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
看将军府里有何玄机
去年,位于深圳东部的大鹏所城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这座在19年前就被评为“国保”单位的明代军事机构,已经活化成了当地的一张旅游名片。
据学界研究,在国内现存古代卫城中,剩有城墙的城内多已成空心化。而大鹏所城保留有近一半的古城墙以及城内九成的建筑群,是全国罕见的保存完整的大型古老建筑群落。像大鹏所城一样,散落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海防史迹还有很多。它们大多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充分利用海口、海岸等特殊地理特征,与自然环境融合为一个整体。
今年,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落成,在深圳、东莞、江门的5段观光游览实体游径钩连下,更多海防遗址再度走进公众视野,串联起大湾区海防的文脉。“无论是历史上防御体系的部署,或是海上防御的实际操作,我们都能从这些海防史迹中追溯到大湾区内海防互相配合、互相协同的渊源。”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潞说。
●南方日报记者黄堃媛通讯员许文静策划:孙国英李培
闹市中的古城
昔日的军事“指挥所”
沿着繁华的深南大道一路往西,行至南头天桥下方,一座古城牌坊突然出现。很难想象,它的身后,一座包裹在密密匝匝居民楼中的南头古城,曾是珠江口东部的海防要塞。
牌坊不远处是一座沧桑的城门,门额上刻有“宁南”二字,斑驳的灰砖尽显历史的悠久。“这座城楼是古城内保存最好的古建筑之一,已经600多岁了。”南头古城博物馆宣教部负责人刘佳妮说,古城原本有东南西北四座城楼,是守城将领的瞭望所和指挥部,历经多次抗击外敌的战争,如今已不复完整。
据史料记载,14世纪以来,倭寇、海盗等不断侵扰我国沿海各地,为抗击外来侵略,明代在南头设立东莞守御千户所,而我国最早一次抗击西方殖民主义入侵的战争就在南头古城外的屯门海澳打响。“当时西城门外便是海,抗葡名臣汪鋐在南头古城坐镇指挥。”刘佳妮说,因为军备力量悬殊,汪鋐想办法召集了一帮能工巧匠,仿造西式大炮“佛郎机”,师夷长技以制夷,最终成功击溃了葡萄牙侵略者。
“明代嘉靖年间,这里设立了南头水寨,作为广东地区海防中路的军事决策中心,防御范围最远西至今江门海域以西,东至今潮州海域。”王潞说。
遗憾的是,海防公署等历史遗存已难觅得,唯有坐落在古城核心位置的新安县衙经过修缮,庄严之感犹在。
自汉代设置盐官、三国时期设司盐都尉、东晋王朝设置东官郡,直至明代深港地区设新安县,南头古城都是所在地。“因此南头古城不仅是海防军事要塞,也是明清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更是深圳城市历史的开端。”刘佳妮说。
走在今天的南头古城中,并不宽敞的道路两侧烟火气十足,东莞会馆等古老建筑错落其中,古城风貌被密密麻麻的居民楼掩盖,令人惋惜。近年来,多方不断呼吁保护古城。如今,新一轮的规划改造正在铺开,设计团队将保留原有建筑的形态,并追求古貌复原和商业的结合,让这座代表深港之根的古城焕发新活力。
炮台星罗棋布
连缀层层海防体系
从南头古城一路往南至蛇口半岛,只见一座鹰嘴山把守在沿海处。赤湾左、右炮台隔着赤湾港遥望,山顶一座赤湾烟墩,雄视着眼前的伶仃洋面,天气好时还能清晰看到南边香港赤腊角一带。
据史料记载,古代船舶往来广州与南洋诸国,都要经过此地。康熙年间始建赤湾炮台,左、右炮台设兵数千名严守。
走进半山腰的左炮台遗址,花岗岩和大青砖砌筑的炮台大门依然完好。长方形的炮台内侧分布着当年的兵房、官房、弹药库遗迹,考古队员在此还发掘出了驻守士兵们用过的陶瓷器皿、枪弹等。
“在明清广东地区的海防体系中,炮台的地位举足轻重。”王潞说,不仅沿海陆地上有炮台,海岛上也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炮台。沿着珠江北上,东西两侧的中山、深圳、东莞的诸多炮台群形成夹击之势。鸦片战争博物馆副馆长唐立鹏介绍,清代广东海防分为东中西三路防御,东至惠州、潮州,中路为广州府,西路为高州、雷州、廉州府。沿线设置炮台,抵御外侵,守护着海岸线上的“南大门”。
“虎门就处在中路防御的重要位置,是扼守珠江、护卫广州的军事要塞。”唐立鹏表示,属东莞管辖的虎门炮台群,主要集中分布在虎门镇威远、沙角两个片区,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历史风貌最为完整的古炮台构筑群体。
“虎门炮台群不是一字排开、单独作战的排列,各个炮台之间形成犄角之势,使得军事据点都串联起来钳制发力,代表着当时国内海防能力的前端。”唐立鹏说道。
威远炮台和镇远、靖远两炮台形成“品”字排布,是虎门海防第二道防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威远炮台气势宏伟,临近虎门大桥,层层垒砌的炮台墙面错落,几处墙面剥落,依稀可见砖块的形状。
唐立鹏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虎门炮台在修筑上吸收了西式炮台的先进理念,采用水泥浇筑,引进西方炮台,炮台内修筑暗室以供守兵藏匿,炮台与炮台间以暗道联通,增强联络。
“虎门炮台遗址保留了清朝早期、中期、晚期的炮台特征,清晰地呈现出中国近代海防技术发展的脉络。”唐立鹏说,虎门炮台是海防的重要遗址,也是鸦片战争最直接的见证者,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如今也是虎门地区特有的文化地标,“未来我们不仅要继续做好遗址本身的维护管理,还要通过展览陈列等方式外化遗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粤港澳三地共同交流协作,传承好民族精神”。
将军府第林立
诉说海上风云岁月
往年此时,深圳大鹏湾都热闹非凡,对于600多年历史的大鹏所城来说,很少会有旅游淡季。
“这么多年,大鹏所城一直没有"变"。”大鹏所城博物馆副馆长黄文德在城里生活、工作了20余年,他欣慰地看到,拥有一千多栋建筑的古城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延续了明代初建时的规模。
古城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墙高6米,每个城门上有一座敌楼,并辟有马道。走进城内,踏上青石板路,一种别样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两侧规整的古建筑里既有左堂署、粮仓等遗址,也藏着一间间文艺复古的咖啡店、文创店,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
“所城最初是明朝为屯兵边疆而建的军事机构,士兵们带着家属世代生活在卫所之中,一边守城一边屯种。”黄文德说,当时的“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守军1000余人,守辖的区域东起大亚湾,西至珠江口的老万山,足有400里海防线。
走在城内任何一条街巷上,都可能与不同的将军第不期而遇。据记载,城中曾出过13位将军,尤以赖氏家族“三代五将”最为有名。其中,第三代将军赖恩爵的府第就坐落在大鹏所城博物馆的对面。
整座将军第坐北朝南,门首横额石匾“振威将军第”由道光皇帝亲题。府内东西两座分布着40余间大厅厢房,青砖墙、红砖地、趟栊门、博古脊随处可见,是典型的岭南大宅。
“如果外敌攻进所城,这座将军第可能就是最后一道防线,有着四道机关。”黄文德说,4米高的夯土高围墙是第一关,炮打也很难炸裂墙体;宅内还设有多条狭窄的过道——“冷巷”,一次只能容许一人通过;卡口处用三根立柱呈三角状顶住,“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西座内屋一扇不起眼的小门后,藏着最后一道机关——四层楼高的炮楼。花岗岩筑起的防御墙上布有数个枪眼,供士兵从内向外射击。如今,炮楼仅余下底座遗址,墙沿足有半米厚,从中仍能窥见当时炮楼的坚固稳重。
屋如其人,赖恩爵曾经也如铜墙铁壁,率大鹏将士拿下了中英穿鼻洋海战、官涌海战等战役的胜利。道光十九年,赖恩爵在今天的香港九龙和尖沙咀海面巡查时,突遇五艘英舰不宣而战,他随即指挥三艘水师船和九龙炮台还击,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史称“中英九龙海战”,也是鸦片战争首场胜利。
尽管打了胜战,最终香港仍被迫割让。听闻消息的赖恩爵忧郁成疾,毅然辞官归家,53岁便愤懑而终。逝世前,赖恩爵留下遗愿“希望有朝一日,收回香港岛”。
时隔148年,1997年6月21日,散居世界各地的百余位赖氏后人纷纷回到大鹏古城。在赖恩爵将军第内,他们悬挂了一幅红色纪念碑,上书“还我祖愿”。9天后,香港回到了祖国怀抱。
如今,登上所城城楼,当年赖恩爵率军出海的洋面尽收眼底。黄文德告诉记者,在这片海域下方还藏着一道800米长、沉石构筑的海底防御工事,用于抵御入侵船只,被附近村民称为“水下长城”。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希望在潮水退去时一睹真容,也带动了较场尾一带民宿的火爆。
“现在大鹏所城正在建海防科技互动体验馆、民间小微博物馆群,构建立体的大鹏所城博物馆体系,相信未来在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的联动下,能让更多游客深切地走进海防文化,感知古城魅力。”黄文德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邓耀瑞通讯员吴智雅)6月9日,雷州市老干部协会召开专题会议,贯彻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引导鼓励广大离退休干部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