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军坡节与印度的大宝森节(下)
黎国器
(接上期)
据史料记载,大宝森节,亦称印度泰米尔人的印度教节日。每年的“泰月”(第十个月),即新历年的一月或二月间,就举行庆祝活动;亦有传说,大宝森节是印度教信徒为了庆祝雪山女神的幼子(战神)穆鲁干的生日。因为在他生日这天,雪山女神就馈赠穆鲁干一支长矛。他用这支长矛消灭了魔鬼,使印度人安居乐业。印度教信徒不忘恩,自古以来,在穆鲁干生日的期间,即每年的新历年一月或二月间,都在印度国内举行大宝森节活动,以庆祝穆鲁干的生日。远在印度国境以外的印度教信徒,即在印度移民聚居比较多的地方,如南亚的斯里兰卡、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都举行大宝森节。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州、霹雳州、雪兰莪州、森美兰州和吉隆坡等,都有很多印度教的寺庙,每年新历的一月或二月间,都在寺庙和固定地点和街道,隆重举行庆祝大宝森节活动。信徒们有的以钢针、银针等穿刺自己的嘴巴、脸皮、肚皮和背皮等,有的头顶沉重钢罐。大宝森节活动的地方,多在雪兰莪的黑风洞和吉隆坡的黑风洞等地。这些地方,就是大宝森节活动比较集中、热闹的地方。据历史记载,马来西亚的黑风洞被发现只有100多年。发现黑风洞时,洞里只有马来西亚本地的神庙,没有印度教的神庙。印度教的神庙,是印度人移民来马来西亚之后才建立起来的。后来,印度教的神庙越来越兴旺,信徒越来越多。据统计,每年到吉隆坡和雪兰莪黑风洞参加大宝森节的人有160万。又据记载,马来西亚政府已将每年新历的一月或二月某一两三天,法定为庆祝印度教大宝森节的时间。新加坡也是印度移民聚居比较多地方,都有很多座印度教的寺庙。印度教信徒每年新历一月或二月都在新加坡牛车水等地寺庙和固定的街道举行庆祝大宝森节。信徒们先到寺庙里进行朝拜,然后把神像抬出神庙,安坐在车上,畅游大街,信徒们就表演各种穿刺肉体和头顶钢罐(罐里装牛奶)等动作,观众人山人海。途经新加坡的实龙岗路,一直游到位于坦克路的丹达乌他帕尼兴庙,全程4.5公里,堪称一大盛典。
在斯里兰卡,在印度教信徒居住的地方,每年都过印度教的大宝森节。在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的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房屋周围亮灯护神,祈福得好运。
总之,在印度教的大宝森节期间,无论是在印度、在马来西亚、在新加坡和在斯里兰卡等国家,凡是印度教信徒聚居比较多的地方,他们都在庙堂举行拜神祭祀活动,然后抬神像出游。在游行的队伍中,无论是男的信徒或是女的信徒,都有用铁针、铁钩、鱼钩和银针等锐利物体穿刺自己的肉体的行为。有的信徒(男女均有)用银针穿刺自己的舌头、嘴巴(双颊),有的信徒用铁针穿刺自己的肚皮,有的男信徒请人用很多系着绳子的铁钩,把他的背部皮肉都钩上,他脸朝地板,倒躺在地上,然后叫人将绳子往上拉,把他的身体拉离地面,旁观者,感到惊悚、不寒而栗。信徒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据说,这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神的虔诚、忠贞、敬畏、忏悔、赎罪、祈福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等等。这样的活动,一般进行三天。在三天之前,凡要参加祈福的信徒就必须进行斋戒,这是印度教的教规。
据说,今日的印度社会,科学文化发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印度教的大宝森节,在印度教人口聚居较多的地方已经不举办大宝森节了,只有旅居海外的印度教徒们才举办大宝森节活动。这说明,科学文明发达了,一些习俗也会改变。(以上有关印度的文化与风俗,主要参考王树英的《印度文化与风俗》一书)
中国也是一个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的宗教有儒教、道教、佛教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个少数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而又保留自己的个性或特性,在祖国的百花园中各显异彩,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使中华文化呈现出绚丽多彩、斑斓多姿的风貌。中华民族还勇于吸取外来文化,以为养料,经过研究、取舍和融化,使中华文化愈益丰富发展。如汉唐时代对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乃至大秦文化的吸收,……都表明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化文化辞典·说明》)
海南岛和中国大陆一样,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海南岛的人类和大陆的人类,血脉相连。他们在物质、文化、生活诸方面,一直在交流、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海南的原始人类和大陆的原始人类,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他们都崇拜炎帝和黄帝;崇拜自然;崇拜鬼魂和祖先;相信人死后,灵魂还存在。中国的原始宗教思想,在中国的社会流传了几千年。外国的原始宗教,同中国的原始宗教,都有某些方面的共性。如崇拜自然和人死后灵魂不灭等共性,所以,中国的人民群众容易接受外来的宗教。印度的佛教、西方的天主教和中亚的伊斯兰教,很快就在中国传播开来。海南岛的人民群众和中国大陆的人民群众一样,都认为中华文化是自己的灵魂,都崇拜、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但是,在中国各地都有地域文化,海南岛也有地域文化。例如,海南地区的军坡节,就是海南岛,尤其是万泉河两岸的独特的地域文化。据说,在湛江市区的新开发区,尤其是,湛江的东海岛地区,每年也有类似海南岛的军坡节。它也是一种宗教文化。海南的军坡节宗教文化是外来的,还是本地固有的?始于何年?是本地宗教文化与外来宗教文化相结合?这些问题非常值得探讨。近几年来,关于军坡节的宗教文化问题,已在海南出版了不少书籍和发表了不少文章进行论述。有的人认为,军坡节起源于一千多年前冼夫人的“装军”活动。据冯所海、冯健英、唐晓阳、杨瑞金主编的《军坡节》一书(南方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认为:“军坡节源于当年冼夫人在海南阅军比武点将出征的军事行动。清宣统《定安县志·建置志·谯国夫人庙》称是冼夫人“生前行军之期”。冼夫人辞世后,民众仿效其点将出征的程式,举行活动,称“装军”。清《琼山县志》载:“每逢诞(此字有质疑,笔者注)节,四方来集,坡墟(土语,笔者注)几无隙地……装马数十乘,经化妆男女,随木偶神像环游一周,曰"装军"。”又因装军是在空旷的“坡野”(海南土语,笔者注)上举行,故亦称“军坡”。军坡还称为“闹军坡”、“吃军坡”、“发军坡”、“赶军坡”等。“军坡节是海南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精华、文脉所在,于2005年入选第第一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在前面介绍了印度教的大宝森节宗教文化。它和海南的军坡节宗教文化,有什么类似的地方呢?
一、海南的军坡节与印度的大宝森节都是一年一度举办一次。其时间都是在年初。大宝森节在新历年的一月或二月。海南的军坡节大都在中国农历年的二月,也是在新历年初,有少数军坡节则在农历的五、六月。
二、大宝森节与军坡节的神灵都是安置在神庙里的,并且都雕刻有神像。神出街游行之前,都是先在神庙里举行祭神活动。比如,请道士作道场,进贡食品,拜祭神灵,并举行过“火山(火炭)”活动。有很多男女信徒都光着脚板走过“火山”。这是长期来,海南与印度相同的一种习俗。信徒们光着脚,走过红红火火的、约三十多米长“火山”(火炭)路。我曾咨询过,走过“火山”路的信徒们,走过“火炭”路后,脚底有否被火炭烧痛,他们说,没有。据印度大宝森节史料,他们在大宝森节期间,也有走过“火山”(火炭)的习俗。这和万泉河两岸神庙的习俗是大同小异的。
三、在海南的军坡节期间,首先在神庙里举行几天的拜神活动,然后,信众们就敲锣打鼓,抬神像出街游行。神灵游街的时候,神灵就附到神童(中青年人,也有少数的中青年妇女,甚至还有少数少年)的身上。神童就在地上或跳到“神轿”上,大摇大摆,头绑红布条,手抓住燃烧的香,神灵通过神童的动作,大显身手,耀武扬威,嘴说神话,大喊大叫,表现出神灵的勇敢和显示出一股英勇的杀气。神童令信众拿来锐利的铁、银针给他,他就勇敢地穿刺自己的嘴巴或其他肉体部位,大显勇敢和神威。这种动作,吸引了广大观众,军坡节到此达到高潮。至于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印度人在举行大宝森节期间,信徒们也是先在神庙里举行庙会,作道场。然后抬神像出大街游行。信徒们跟随“神”(抬神像)出游。神灵附到信徒(神童)身上。有的信徒(神童),以锐利的铁针或银针穿刺自己的嘴巴、肚皮等肉体。穿刺肉体的神童有男女中青年,也有男少年。神童们都以铁针或银针穿刺自己的嘴巴肚皮等肉体,这是印度大宝森节、海南岛的军坡节和湛江东海岛的军坡节的共同点。
四、海南岛,尤其是万泉河两岸和印度的农村一样,几乎村村有村庙,有神池。在海南岛万泉河两岸农村的神庙也很多,甚至有一个村子,就有几座神庙。比如,琼海市博鳌镇的莫村、培兰和古调等村庄就有四座神庙。(见《琼海庙宇文化·序》)神庙有大规模的神庙,如琼海市“嘉积镇”的“南堀庙”和万泉镇的“中水庙”等,但也有小的神庙,如土地公庙等。但有的土地公神也被安坐在大神庙里,比如规模宏大“南堀庙”里就安坐了土地公神。
五、中国、埃及、希腊、伊拉克、伊朗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其文明都是相互流传与相互影响的。其传媒就是人,人是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人与人的交往,就是文化的交流,及其相互的影响。从古以来,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的人交往也很频繁,其经济与文化,也随着人们的交往,不断地繁荣和发展了。
六、在印度的神庙里,是一庙多神的。然而,在海南岛的神庙里,也是一庙多神的。比如,“嘉积镇”的“南堀庙”和龙江镇博文村委会的大村庙等,就是在一座庙里供奉各种类型的神灵的。
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印度和东南亚人民的交往更加频繁了。唐宋以来,中国沿海,特别是海南岛东南沿海一带贫苦农民纷纷向东南亚各国移民。他们既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东南亚,比如,关公(关帝)文化、南海神庙文化、妈祖文化和冼夫人文化等。与此同时,华人、华侨,也把东南亚的文化,乃至印度在东南亚的文化传播到中国的东南沿海,特别是海南岛来。比如,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是否,印度的大宝森节文化,也通过华人、华侨传到海南岛来,值得研究。
据我考察,万泉河两岸,乃至海南岛大多数的宗教寺庙,都建于明清时代,只有儋州市中和镇的“宁济”庙建于唐代。这座庙是供奉冼夫人的。据蔡鸿亲先生提供的史料:龙江镇的博文村委会,有一座寺庙,叫大村庙,始建于公元1825年,迄今175年。据史料记载,印度教的大宝森节,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的活动时间也只有100多年。比如,马来西亚吉隆坡郊外有一黑洞。100多年前,即印度人来之前,洞里供奉的神,都是马来西亚本地的神。但是,印度人来了之后,洞里才有了印度的大宝森节的神。据海南的县志史料记载,海南岛的寺庙建设时间,也只有一百多年。这和马来西亚等地的印度大宝森节建庙时间差不多。在万泉河两岸,凡是有寺庙的地方,每年都举行寺庙活动。大村寺庙,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就一连几天或十几天举办祭拜庙神活动。有时在庙里祭拜,有时把神像抬到农民家里祭拜。当神像(神灵)来到这个村庄,农民就当成喜庆日子,大摆酒席,请全村人聚会喝酒。到军坡节那天,凡寺庙管辖的村庄,信徒们都要敲锣打鼓欢送神像上街。神像坐在轿子或车子里出游大街。
前面说过,文化是在相互传播、是相互影响的。印度教的大宝森节是在100多年前传进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有人说(这仅是传说),印度教的大宝森节活动,传播和影响了生活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和华侨,甚至有的华人华侨也参加了印度教,从事大宝森节活动。他们回到万泉河两岸的家乡后,参加了万泉河两岸的寺庙和军坡节活动。他们把印度教的大宝森节文化传播进了万泉河两岸的军坡节活动。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万泉河两岸的军坡节,接受了印度大宝森节的文化。神童们也学会了用铁针或银针穿刺自己的嘴巴或其他肉体部位。神童们认为,穿刺自己的嘴巴等动作,是表现自己的勇敢,是对寺庙神灵的无比信仰、崇拜、效忠和敬畏!
有朋友告诉我,在接近海南岛的湛江市区东海岛每年也有类似军坡节的群众活动,也有神童“穿仗”(用铁、银针穿刺肉体)的现象。因为东海岛接近海南岛,是否受到海南岛的军坡节文化的影响?值得研究。据我了解,远离海南岛的大陆其他地方举办的庙会活动是没有“穿仗”的举动的。
有人说,海南的军坡节,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冼夫人的“装军”活动。所谓“装军”,从古至今,既有各种比武,也有“穿仗”(海南土语,即用铁或银针穿刺自身嘴巴等肉体)的举动。我认为,“穿仗”的举动是不符合冼夫人的思想性格行为的。冼夫人是一位慈祥、善良、“唯用一好心”的爱护士兵和群众的岭南杰出的英雄人物,她怎么能让士兵穿刺自己的嘴巴等肉体、伤害自己呢?士兵自我残杀,怎能上战场杀敌呢?!军坡节是海南岛历代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文化活动。历史记载,在茂名地区,每年都有群众举行冼夫人的文化活动,但从来没有看见神童穿刺嘴巴等肉体的举动。这说明,冼夫人生前是精神文明的典范,死后,也是精神文明的楷模。在海南岛无数的庙宇中,有的庙宇是专供奉冼夫人的,称为冼夫人庙;有的庙宇是没有供奉冼夫人的;有的庙宇,既供奉冼夫人,也供奉其他的神仙,一间庙里供奉了多种神仙。在海南岛,在人口众多的地方或城镇,大多数庙宇,都举行军坡节活动,都有“穿仗”的举动。可以说,在海南的军坡节活动中,几乎都有“穿仗”的举动。这是一种常规的、普遍的现象。不是冼夫人的“装军”活动所独有的。
海南岛万泉河两岸,乃至海南所有的宗教寺庙文化,其主要是受中原原始宗教文化、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否也会受外来的宗教文化影响,值得大家继续挖掘、研究、弘扬和振兴中华文化。本文只是想试对海南每年隆重举行的军坡节文化,作一些探讨,以抛砖引玉,求教于专家。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谢婷婷通讯员刘毓林翟三伟报道:昨日,记者了解到,为全力做好防抗热带气旋工作,湛江海事局根据《港口船舶防抗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