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阅读中坚持深阅读
寻觅好文章
李湘东(霞山)
以前对云阅读总持有一些偏见,认为都是些肤浅之作,碎片化堆积的信息。随着接触时间长了,感觉还真不是那么回事,云阅读中也有高品味的力作,有精彩纷呈的文章,有痛快淋漓的阅读感受。
我特别喜欢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公众号上的“夜读”专栏中的随笔和评论。每一篇直面社会现实生活,展示满满的正能量。每一篇都体现深刻的思想,文笔生动、文采斐然。上周末,读到人民日报公众号上推出的有关交朋友的随笔,一下就被深深吸引住。文章层层递进,从真正的朋友必定是三观一致,当你深陷泥潭时,一定会努力拉你一把。真正的朋友必定是缘于品、敬于德、久于情。真正的朋友必定经得起风雨,不会因时间推移而改变。一个人靠人品立足于世,好人品是最好的名片,与他们相处令你心旷神怡等等。论点论据翔实充分,颇有新意。让人边看边受启发,边看边有收获,仿佛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审视社会,品味人生。还有几个小时前笔者读到的新华社“夜读”专栏文章《戒掉这4个习惯你会越来越好》。作者的笔下由浅入深,娓娓道来,既有通俗易懂,又极富深刻道理,引导激发你拨开迷雾,明辨是非,奋力前行。
我想这或许就是云阅读中的深阅读体验吧。正是这种深阅读使你领略到知识的丰富和深邃,生命的高洁与伟岸,寻觅到温暖宜人的阳光地带,吮吸着充沛丰盈的正能量。
如今,手机空前普及,云阅读几乎成了每个人的习惯。她的快捷方便、她的多彩丰富,她的通俗与高雅,满足了人们对各种阅读需求,对纸质阅读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我们要坚持读书与读屏相结合,坚持浏览信息与深阅读并重,多读些有创意、有深度、有风采的经典之作,享受独特的文化体验。坚持深阅读,我们会更真切领略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我们的精神生活会更充实,我们人生更为宽广幸福。
关键是要“心阅读”
米苏(霞山)
随着云阅读的兴起,深阅读遭到了很大的挑战。
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综合阅读率为81.1%,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9.3%,图书阅读率为59.3%;更值得留意的是,成年人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9.69分钟,仅超一成(12.1%)国民平均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图书,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0.41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6.05分。
这是今年4月20日公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很难想像,人均每天不到20分钟的读书时间,只有手机接触时长五分之一,如何能有效地进行深阅读?除非,我们在云阅读中坚持深阅读。
假期里,老师经常会让家长督促学生读几本好书,写一些读书笔记。但从笔者个人感受来看,越来越多学生的读书笔记公式化、摘要化,唯独没有一点点的个性化。一千个人眼中,本应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可惜的是,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选择了“复制粘帖”。笔者问了不少家长,很多人一听到布置了写读书笔记,第一时间不是陪孩子找名著、读名著,而是上网搜别人的读书笔记。让孩子看了别人的读书笔记,再写自己的感受。这种做法,其实就是从云阅读中走捷径,反而把本应该做的深阅读抛弃了。有点舍本逐末的意思。
其实,笔者也曾跟学生说过很多次,阅读的质量差异不是在电脑前阅读抑或是捧着书来读,真正的关键在“思考”。要深阅读,首先你得“心阅读”,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思考。不少学生习惯了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看多了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反而对经典名著读不下去,这种情况我们要警惕。因为深阅读的缺席,必然会导致思考的缺席。懒得动脑、懒得思考,还会有什么创新?
要在云阅读中坚持深阅读,并不容易,大家或许可以试试“听书”的办法。曾有家长给我说,孩子读不进书,好在用了睡前听书的办法,孩子渐渐养成了夜读的习惯。每次睡觉前,家长还在忙着家务或工作,孩子会自己点开听书,在书声中入睡。听书,正好是从浅阅读到深阅读的一个过渡,最适合那些“没时间看书”“不知道看什么书”“书太厚看不进去”的人,它比捧着书本逐字逐句地阅读要轻松,又比在微信公众号里翻来翻去有益,大家不妨试试。
配图阿欣作
新闻推荐
初夏的浙江衢州江山市江郎山风貌(5月14日摄)。新华社发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这里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有绿水青山、丹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