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温泉那些曾经的墨迹与背影

茂名日报 2020-06-05 08:09

张慧谋

1

热水温泉已易其名,而我始终认为,原名比任何一种叫法更贴切、更有来历、更让人有遐思无尽的遥远感。

据旧县志载,明嘉靖年间,热水温泉已成为岭南首个温泉度假区。郡邑官员,远方名士,慕名而至,云集温泉,或赋诗酬唱,或撰文记事,翰墨之迹,存之古碑石刻和方志篇章。数百年来的文脉遗存,给热水温泉留下一笔非常丰厚的文化遗产。当我们静下心来与古人对话,方觉得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功利与浮躁。古时文人墨客爱山爱水,是真爱,是爱到骨子里头去的真情怀,包括他们留下的诗文、碑刻,都有这方面的记录。

四百八十多年前,江西南昌人涂相,他是位明朝进士,明世宗朝任监察御史,嘉靖五年(1526年)巡抚广东;嘉靖十七年(1538年)任佥事。嘉靖已亥年夏天,时任朝官的涂相,出巡广东,来到热水温泉,写下名篇《温泉亭记》:

嘉靖已亥夏,余巡历高州,经电白县热水山。山去县西,凡三十余里,青翠连亘,层峰叠耸,有热水数处,从下迸出,其热不可探。若建亭其上,对山以饮,就泉以烹,不火可食矣。夫地出温泉异矣,今热水涌出,四时不竭,奇哉!奇哉!但漠无民居,弃为荒野,惟抚瑶茅屋杂处其垌,行者弗之,顾然则兹山之不遇亦久矣,惜乎?!夫至灵则里地,至异不终泯也。余欲共建亭其上,以彰异境。用是捐俸金,命俞县令岳、典史林京,并守备官董廷玉,指挥希孔、德荣共董其事。诸子也争助木石。因对山高地而筑之,上建以亭,移旧热水铺于亭左,而辅翼之;亭右稍后,凿为曲池,即热水三泉所出;亭之前为方池,引曲池热水而注之,方池即溢,复引而经之于渠,而达诸海。曲池之旁,依引热水,设庖灶之具,游宴者至此,以烹以饮,无薪水之费,免执灶之劳,兼忘曲突之忧矣。然则此境之嘉赏其有穷乎?余固以遇兹山为幸,而山之遇余又岂不甚幸乎!襟度君子共会此意,故用是以纪其事云。

涂相笔下“温泉亭记”,对周遭环境记录极其详尽生动。按涂相所述,当时热水泉眼有多处,从热水山下迸涌而出,水温热度不可探。涂相想,若在温泉之上筑亭,对山而饮,就泉烹食,连柴火都省了,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其时热水温泉已弃为荒野,寂无人烟,几间破茅屋散落在田垌之上,一派荒芜。眼看大好的温泉,让它白白流走,多么令人惋惜!

涂相与同来览胜的几位地方官员商议,用他们自己的俸金(官薪)来筹建一座亭子,让来览胜的人有个落脚处,岂不是件善事乐事。议题得到诸位共识,并争着资助石木建造“温泉亭”。

他们都是异地任职来自外省的官员,也没像现时的官场作派,无须立项申请专款,反正建亭造景的钱是他们自己掏腰包,不花公家一分一厘。三五同僚,出谋献策,出资出力,便把建亭的事敲定下来了。

虽身为官员,他们却是地地道道的文人骚客,山水情怀,寓于自然,加上他们阅历丰富,这处弃荒的泉脉,也依照他们的思路,造亭,凿池,引溪,还原了明代文人骚客寻山问水、返归自然的精神家园。

亭修成后,涂相要为后人留下个记忆,给“君子共会此意”促成这件事情留下个纪念,便写了这篇《温泉亭记》。

亭早已不存,四百余年风风雨雨,岂是区区小亭能抵得过来?!不足四百字的《温泉亭记》,却在故纸上留下来了,涂相这个名字留下来了,与他共谋此事几位同僚的背影也留下来了。

2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几位“文青”初访热水温泉,从故里小城骑单车出发,赶了三十余里路程,到热水山下已是日影西斜,时值早稻熟黄,骑车经过田埂时,两边田野黄灿灿一片。

在一农户院墙边停下单车,步行入温泉区,一路草地泥泞,时见蟛蜞、青蛙、水蛇出没。眼前的几处温泉冒着袅袅水汽,远远闻到硫磺味。池边有人杀过鸡鸭,留下残毛污物。泉区一片败落,了无生气。内有建筑遗址,断壁残墙,月门,老庙堂,加上一地斜阳夕照,很让人有种卡在喉结上的苍凉感。

朱红褪尽的月门边,有株横枝斜压、树身疙瘩如鳞的老海棠树,少说也有二三百年树龄。整座庙堂是空的,屋顶漏洞星布,落下一道道光柱,照在苔藓丛生的地面。也许心情受环境感染,走下庙前石阶时,见到石缝间冒出茎茎小草,带着卑微命运挣扎在人间,心有无限怜悯,感同身受。

此行留下印象并不深,毕竟是二三十年前一次匆匆过往。唯独记住热水古道旁的“温泉”摩崖石刻,和一块刻有诗文的残碑。

后从县志得知:“温泉”摩崖石刻,位于麻岗镇热水古道旁,石高2米,阔4米,“温泉”二字每只大1.2×1.06(米)。石右下方还有纪游文字数十字。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三月,广西桐城朱弦题石。

想起老家神电卫古城北庄山溪流边,也有朱弦题的“涤尘”摩崖石刻,年号同是清道光十二年三月。百度找不到朱弦生平资料,只知道他来自广西桐城(即广西“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这位朱先生恐怕非同一般文人骚客,他的两处题石,都处于显眼位置,字也是好字,颜筋柳骨,雍容刚劲,让人过目不忘。

去年岁末去了修缮一新的热水温泉(现名“御水古温泉”),见“温泉”摩崖石刻旁有块小牌说明:道光壬辰春三月,北平王霖邀余与诸宾游于温泉之上,醉饮风浴,歌咏而归。道左有巨石,嘱余书温泉二字,以志其地。与斯游者,江鲎李崇仁,江西喻荣生,清泉崔元英,西蜀何钟瑾,门人逐鹿王正先,凡七人。鸠斯工者山阴刘家瑜、邑人邵魁廷。

好在朱弦还留下这段有迹可考的文字,当时同游热水温泉的七位,有来自京城的王霖,福建的李崇仁,江西的喻荣生,江苏山阴的刘家瑜,四川成都的何钟瑾,中原河南的王正先,广西的朱弦,另两位是本地的邵魁廷和崔元英。

时值阳春三月,岭上繁花争妍,树木蓊郁,七位同好相约于热水温泉,也许就在明朝涂相们所建的“温泉亭”遗址上,“醉饮风浴”,“歌咏而归”,留下一处墨迹和佳话。

3

热水温泉有多处摩崖石刻、碑刻,和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从县志里可查的,就有摩崖石刻“温泉”、“山水可人”、“浴沂石”、“觉路便民”,碑刻“热水池”、“省旋浴热水感怀”、“温泉记”等,以及诗文一批。

据热水景区提供资料,今存景区内碑文有六处,其余藏于当地政府和文博馆。所幸的是,景区里的摩崖石刻、碑刻,都较完整的保存下来,并采取保护措施。景区业主何志强是有人文情怀的儒商,视这些文化遗存为瑰宝,充分利用并将其历史背景和内涵向游人展示,与南巴古郡、热水古驿道构成一体开发,立意打造有文化底蕴的“古温泉小镇”。何先生心中的“温泉小镇”,有南巴河,有桃花街,有书院,书院里有唐代诗人刘长卿在南巴郡(今麻岗镇境内)任职时写下的诗文,等等,总之是个很让人向往的地方。

从热水山脚往上仰望,海拔四百余米悬崖边,可见巨石刻有“山水可人”四字,气势迫人,每字2.64米,楷体阴刻,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孟夏,燕京状元、总兵霍维鼐题书。

霍维鼐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武进士第一人,也是顺治临政的最后一个武状元。霍维鼐官至总兵,在清朝也算得上是很大的官员,正二品。整个大清国,疆土辽阔,像霍维鼐这样的总兵并不多,统领着六十多万常备军。

景区内有处平置于地面的摩崖石刻,上有“浴沂石”三字,每字大70厘米,楷体阴刻。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秋,谪史程文德书,神电卫指挥董廷玉刻。

这处石刻的主人大有来历,程文德,明浙江永康独松人,字舜敷,号松溪。少时立志于学,初受业章懋,后赴余姚师事王守仁(王阳明),得“良知良能”学说要旨。明嘉靖八年(1529)以一甲二名榜眼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

程文德不仅与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有过往来,还在翰林院从事过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文职。后因受到弹劾吏部尚书汪鋐疏株连,被贬到信宜当典史,相当于今县志办公职人员。

刻“浴沂石”三字的人,则是明朝镇守神电卫(今电城镇)指挥董廷玉。据县志载,这块摩崖石刻,原来在热水温泉水田边,现已被四周水泥卵石围起来,作为游客观光点。有人提议将这块石竖立起来,实在没有必要。

“热水池”碑刻,是最值得提及的一处遗存,全诗刻石两块,按县志说,此碑刻原来安置在温泉寺内,今存一块。从景区人员提供的抄本,也没提到过它,恐怕与温泉寺的落寂一同被岁月风沙而湮没掉了。如是这样,实在是一大遗憾。

此碑诗书均出自清初翁方钢之手,碑石长56厘米,宽34厘米,厚9厘米。从百度里可查找到翁方钢资料:翁方钢(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官至内阁学士。精金石考证,善鉴定碑帖。书法初学颜真卿,后学欧阳询,隶书取法《史晨》、《韩仁》诸碑,为清代“翁刘梁王”四大书法家之一。

翁方钢更了得的一面,他官至内阁学士,皇帝身边顾问,高级智囊团之一,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类似明朝大臣张居正,没有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权,皇帝有时都谦让三分。

4

说到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面的刘墉,很多人都会如雷贯耳,知其人其事。但提到王概,却鲜为人知。

王概是晋朝大书家王羲之后人,学识渊博,清朝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考中进士,官至兵备道,也就是集军事、监察大权于一身的地方官员。时任广东高廉兵备道的王概,有游山玩水雅兴,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孟夏,王概曾到热水温泉游览,并写下六百余字《温泉记》刻于碑石,记述电白热水温泉在乾隆年间的概貌,赞誉“斯泉之胜将与骊山汝上擅名于天下”。

这块碑刻的字,也是出自王概的手迹。据县志载,碑石长1.5米,宽80厘米,厚15厘米。碑头“温泉记”三字为篆体,内文为楷书阴刻,今碑藏麻岗镇政府。令我深感欣慰的是,在景区提供的抄本中,居然看到王概《温泉记》全文,真是苍天有眼,岁月留情。

王概身出名门望族,其祖父王钺是顺治年间进士,清朝文学家、理学家、诗人;父亲王沛憻,赐进士出身,官至都察院都御史;叔父王沛恂是康熙年间的进士,后官至兵部职方司主事。

王概与刘墉(刘罗锅)不仅才学相当,刘罗锅担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时,还把王概编纂的《大岳太和山纪略》一书,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鲜为人知的是,同是山东诸城老乡的王概与刘罗锅,还是亲家。

“振衣亭”在几位诗人同题诗中反复出现,读了这组唱和诗后记才明白,原来是清朝进士、雍正年间任高州知府张兆凤组织的一次郊游,重访热水温泉故地。其时恰好是张兆凤与几位同僚捐款在“温泉亭”遗址重修“振衣亭”落成之日,他们前来志庆,畅饮开 怀间,还赋诗酬唱。先由张兆凤有感而发写了首《省旋浴热水感怀》——

不耐炎威粤海滨,偏从热水浴精神。

摩挲铁骨难谐俗,滌溋冰心自可人。

大造无私弘化育,灵源有脚发阳春。

平生足迹半天下,老我风尘岂问津?

诗兴未尽,他又用前韵写下七言《再经热水憩新建振衣亭》——

孤亭兀峙电之滨,自喜溪山得远神。

揽辔澄清堪濯足,解衣磅礴更怡人。

和风吹散炎凉气,热水挽回浩荡春。

五载勾留惟在此,何求绿野与平津。

后面便有了徐闻县令陆绎,茂名县令虞金铭,电白县令龚崧林,以及同僚孔传祖、顾之珽、顾彞等诗人的步原韵之作。虽是即兴唱和,但也佳句叠出:

天都云海遥通脉,沂水风光总是春。

沐浴恩波沾化泽,振衣亭上语津津。

五马闲嘶曲涧滨,一泓清澈醒诗神。开襟高缎珊瑚管,沐发频留台阁人。

流从炎海全无暑,浴比华池别有春。况是楼台明月好,秋深光已映前津。

吟啸岩崖留渌水,吹嘘花木遍青春。振衣亭畔琤琮处,五马膏流万顷津。

空翠重重凝晓露,余波滟滟沐长春。

端州遥溯高凉路,拟向棠阴数问津。

这场笔会雅集,是在雍正十年(1733年)冬季,距今也有285年了,重温这些诗人们的文字,内心无限沧桑,满脑子都是故人若隐若现,挥之不去的背影。

新闻推荐

徐闻县医共体总医院揭牌 建立县镇村三级医卫服务新体系

本报讯(记者曹龙彬通讯员邓金奖)5月30日上午,徐闻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总医院正式揭牌,标志着该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