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吴川樟铺镇下村实现“种养循环”,蹚出生态脱贫新路 鹅吃杂草 塘水肥田 稻花飘香 村民增收
樟铺下村养殖的鹅。受访者供图
合作社在收割水稻。受访者供图
6月,初夏的大雨骤然而至,吴川樟铺镇下村的种植基地里,刚刚结穗的水稻在雨水的冲刷下愈发油亮,45天后,这里将会迎来水稻的收割季;水稻田边的池塘里,成群结队的黑棕鹅正在戏水;池塘边上,粉艳的小菊花在雨中摇曳……雨后的水稻、肉鹅和花田,谱出了一首和谐的田园交响曲。
这里,不只是稻浪飘香、鹅群放歌的美丽田园,更是樟铺镇下村的贫困户们脱贫致富的基地。
下村村委会位于吴川市樟铺镇东北部,东靠美丽的鉴江,有博厚、高山岭、江城头、马头岭等9条自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92户316人。
2016年以来,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对口帮扶下村。经过4年多的造血加输血式扶贫,如今下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5774.97元增加到1.4万多元,92户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
多方助力“单亲”妈妈扛起家庭重担
6时多起床为孩子和老人们煮早饭,7时多把孩子们送去学校后便到村里做保洁,午间和傍晚抽空在田里割草,已经成了陈川(化名)现在的生活状态。忙碌的生活让她慢慢地从两年前的阴霾中走出来。
陈川一家4口人,是下村的贫困户。两年前,丈夫因意外离世,留下了陈川和3个孩子,当时最大的孩子4岁多,最小的孩子仅3个多月。家里一下子失去了最主要的劳动力和收入来源,还要养大3个小孩,30岁出头的陈川想过逃走。
经过精准识别,扶贫工作队将陈川纳入帮扶在册贫困户。考虑到她需要长期在村中照顾小孩,无法外出务工,村委和工作队便为陈川安排了村保洁员的工作岗位,每月工资1600元左右。此外,扶贫工作队为陈川一家落实低保、购买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和项目分红等,还给她的大女儿发放教育补贴,通过多个渠道为陈川增加收入。
下村紧靠鉴江,位于鉴江下游的冲积地区内,土地肥沃,特别适合农业种植。扶贫工作队初来下村时,发现村里丢荒的农地很多,于是因地制宜,决定以农业种植作为扶贫产业,并确定水稻种植作为主打的扶贫项目,把丢荒的耕地利用起来。
80后小伙陈伟胜与驻村扶贫工作队一起,将村里丢荒的耕地集中集约起来,成立了吴川市泰丰农业机械种养合作社,以贫困户名义投入23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建立精准扶贫水稻种植基地,建立合作社与农户供产销关系,为农户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协助购买农资化肥等,通过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劳动脱贫致富。
“我们的香米都是从泰国、柬埔寨等地引进的优质品种,现在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泰丰田园"和"中稻农禾",市场上售价大概是5元/斤。”陈伟胜说。
如今,下村的水稻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700余亩发展到1100亩,并逐步完善了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水稻种植项目已连续3年进行了收益分配,并对参与合作社劳动的贫困户进行了“优秀农户”表彰和现金奖励。由于下村水稻种植项目取得了良好效益,为贫困户带来了真正的实惠,2018年,该项目还被列为“湛江市十大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在全市推广。
肉鹅养殖项目串起生态种养产业链
走在下村的水稻基地里,千亩稻田环拥,江河蜿蜒穿过,水面上鹅群游戈,阵阵清风伴随着稻香吹拂而过,让人心旷神怡。
为了增加贫困户收入,驻村扶贫工作队与村委讨论,确定了大力发展养殖业、延伸种养殖产业链条的思路。从2019年开始,村里着手筹建肉鹅孵化养殖基地。
项目依托下村资源和合作社的优势,投入扶贫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共630万元,建起了260亩的孵化养殖基地和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大白沙、黑棕鹅等品种的肉鹅孵化和养殖,带动有意愿有能力的家庭进行统一品种的养殖,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鹅是草食类家禽,水稻田里割下的草可以作为部分饲料,养鹅的塘水也会更加肥沃,可以用于灌溉,养鹅项目不仅可以为贫困户增加收入,还可以让我们的种养殖基地形成生态循环,为今后的乡村振兴打好基础。”驻下村第一书记林宁介绍。
开始的时候,很多贫困户担心风险不敢养,为了消除顾虑,合作社垫付养殖全过程所需的成本,包括饲料、疫苗等,同时对养殖户饲养的鹅以市场最高价统一回购、统一安排销售,并成立了养殖服务中心,聘请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负责指导、协助贫困户养殖分基地正常运作,指导保温育苗、技术指导、动物防疫、饲料配送等后勤保障工作,解决了贫困户面临的成本、技术和销路三大困境。
合作社在主基地内建设了鹅苗孵化车间和养殖塘,并在下属自然村内设了两个养殖分基地,方便贫困户就近养殖。每个在分基地参与养殖的贫困户每批次可养殖鹅100-200只,分基地全面铺开后合计年可出售鹅近万只,年利润预计可达45万元。
对比起种植水稻,肉鹅养殖的劳动强度低,而且收益更高,村里已有13户贫困户加入了养殖队伍,开启了“种水稻+养肉鹅”的劳动模式,陈川便是其中之一,2019年,陈川靠着在博厚村分基地养鹅就收入了5000元。
增强“造血”能力防止返贫
经过4年多的摸索和努力,吴川市泰丰农业机械种养专业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产业项目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水稻种植、肉鹅孵化养殖成为了下村产业兴旺的主打项目。
看到扶贫产业项目获得了超出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为贫困户带来了切实的好处,林宁和陈伟胜都备受鼓舞,对于下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也增添信心。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群众对我们的信任,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群众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感到很温暖。”林宁感言,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累积了很多乡情方面的工作经验,更感受到群众的信任与温情。也正因为这份情谊,让他为下村的乡亲们想得更多、做得更多。
林宁认为,要防止返贫,首先要发展壮大优质农产品和村集体循环经济。目前,下村正在筹建大米加工厂,项目将通过对优质稻谷的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把原来的卖原粮变为卖优质大米,推动全村优质水稻的推广种植,从而促进樟铺下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会为村里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除了做强产业,防止返贫,更重要的是提高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拥有脱贫的技能和思想,才能真正立于“不贫之地”。
接下来,工作队将进一步梳理建立扶贫产业及运行情况清单,尽可能提供就业岗位给贫困户,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横向复制或开发上下游产业链,带动贫困户生产;发挥项目运营方的作用,开展就业岗位培训或生产技术培训,大力培养致富带头人,让致富带头人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攻坚亮点
扶贫工作队因地制宜,按照长效发展的思路,成立农业合作社,盘活村中荒废的耕地,带动贫困户开展水稻种植。
实施孵化养殖基地项目,大力发展肉鹅孵化和养殖,打造了一个“鹅吃稻田草,塘水来灌溉”的生态循环种养殖基地,解决就业问题。
同时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走出一条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打造了农业扶贫模式的“新样板”。
■成绩单
下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
合作社获“湛江市扶贫农业龙头企业”“湛江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泰丰紫薯”“中稻香米”获得“最受欢迎农产品”称号
扶贫项目被列入“湛江市特色种养业扶贫十大典型案例”在全市推广
2016—2019年帮助下村34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
投入12.57万元修缮博厚小学,累计发放助学慈善金28人次,共计91300元
采写:南方日报见习记者吴文静
记者刘稳顾大炜通讯员龙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黎阳明通讯员曹扬宇报道:6月1日晚11点左右,吴川消防救援大队及时处理一宗火情,成功救出一名被困人员。记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