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信用记录宣传的覆盖面
6月20日,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和维权意识,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发展和改革局、中国人民银行湛江市中心支行、市诚信协会共同举办6·14信用记录关爱日系列活动。
(6月22日《湛江日报》)
今年6月14日,是我国第13个“信用记录关爱日”。对不少人而言,“信用记录”既陌生又熟悉,熟悉是因为与生活工作息息相关,而陌生却是因为相关知识上的“真空”。
人无信不立。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不仅仅关乎个人私德与品行,同时也是经济良性运行的前提、社会稳定有序的基础。要认识这一点并不难,此前曾引起舆论热议的高铁“霸座者”被列入“限制乘坐所有火车席别”黑名单,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这一方面反映了对个人失信惩戒有了“大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正逐渐构建起“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机制。充分认识信用记录的重要性,掌握其基本知识,很有必要。
其实,无论是投资置业、贷款理财,还是市场交易、职业准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与信用记录密切相关。然而,信用记录的重要性,或许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大。日常比较容易感觉到信用记录“存在感”的,可能是在投资置业的时候,优质的信用记录,简直就是为生活开了“绿灯”。例如在贷款买房的时候,要查个人征信,同等条件下,信用记录优质的客户,能更快从银行获得贷款。但大家可能没有留意到的是,近年一些单位在招聘时将信用记录也纳入考察范围。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信用记录更好的应聘者。一些求职者,更会主动附上自己的信用报告,证明“人品”的同时,也是在默默地表白单位“不会轻易跳槽”。
信用记录不仅对个人十分重要,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而言,企业信用报告更是一张“经济身份证”。有了“信用”这张王牌,企业往往能享受更快获批贷款、更易获得担保、更低资金成本等利好。这种潜在的优势,成为企业发展的一项软实力。
信用记录很重要,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就更重要。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不少人会因为一些“小事”损害信用记录而不自知。例如给别人做担保,而那个人逾期还款了;又比如,没有查信用报告的习惯,结果被“冒名”贷款了。这些看起来是自己不小心,对信用记录缺乏“关爱”,但实际上是缺乏相关知识,根本不懂怎样“关爱”。
由此可见,扩大关于信用记录宣传的覆盖面,很有必要。一方面,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尤其是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积极开展宣传,让更多市民了解到关于信用记录的知识;另一方面,是要创新宣传的方法,不要满足于“摆地摊”、派传单,多想一些民众喜闻乐见的办法去宣传,让大家都看得明白听得懂。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金凤报道:为了推进”艺术进千家、文明传万户”活动,助力湛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6月19日,由湛江市文联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