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两广的女“担担军”:坐绿皮火车卖水果30年 拉扯大三个孩子
妃子笑,一个荔枝品种的雅称;无疑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厥千古名句正名。今年是荔枝丰收的“大年”,优质的妃子笑算是相对靠后上市的产品,正在大街小巷里丰润着城市人的味蕾。
上火?老广们俗称的“热气”,荔枝在中国人的普遍概念中被定义为甜美却不能暴吃。是的,荔枝有火,它收获自烈日和大雨的南方沿海热土上。在两广,为城镇消费者们供应着盛夏果实的果农们,有些在时代变化中进入了开汽车去收购的步伐,有些则开始初试网售;但仍有些坚持着挑担远行,脚蹬绿皮火车,跨越着粤桂之界。这段脚程,果农们一走就是30年。
十婆的果实
十婆,谭秋玉,58岁,廉江市河唇镇人。之所以叫十婆,因为丈夫在家里排行老十;由于廉江市位于广东与广西交界位置,粤语、普通话混杂,又杂居着母语是广府话、艾话(客家话)、雷话的人群。十婆这个绰号,简单好记。她膝下育有三子五孙,享齐人之福。这些后代基本上都是她和老伴种水果、卖水果拉扯大的。
十婆可是黎湛铁路上的老熟人,K9314次列车,她几乎每天都挑着装满水果的挑担登上绿皮火车,该列次几个乘务班组的列车长和列车员都对她印象深刻。
凌晨,十叔十婆会早起在地里摘收果子,“看收成,我们家荔枝不多,黄皮果和番石榴就很好。也会去临近的村子收一些,集齐两箩筐我就捎去卖。”
6月上旬的这一天,就和平时一样,十叔把妻子送到火车站厅,看着老伴顺利上了车,才独自离去。“他昨天就没来,怕死呗!”十婆逗乐着老伴,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他并不是每一天都送自己到车站,还是对人群聚集的地方有点戒心。为何不是两老伴一起去卖水果呢?
“他要看着家,带孙子。而且,他说话不伶俐,普通话不准,走得又没我快,讨价还价也帮不上忙!”还用着两老伴习惯性相处的语境来面对记者提问的十婆,带出了家里话事权在自己身上的自信感。十婆原籍湖南,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远嫁到廉江来。
5月底6月初,正是荔枝上市旺季。十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也是生意最好的时节。荔枝之后是黄皮,黄皮之后是龙眼和杨桃,还有河唇镇盛产的番石榴。
黎湛线上的“生意经”
“你来了,坐…坐…箩筐都放好了吧?”这天的列车长是陆华,高个子的他远远地就在人群中认出了十婆。K9314次,早上9:03分停靠河唇站,它是广西南宁到广东湛江的普通火车老线路,也是现在最集中的果农挑担群早上往北出发为生的生命线。
由于果农的挑担和箩筐比其他乘客更占地方,大部分的果农都坐在了后面三节车厢。也是每天列车班组关照最多的几节车厢。“由于列车和站台之间有着1米高的几个台阶,我们情况允许时,列车员也会帮果农搬箩筐上车,一筐几十斤,挺重的,而且他们也很多是老人家,尽量协助他们。在列车上,也尽量帮果农把箩筐和挑担集合放到车厢两头的车卡连接位置空当处,以免造成过道堵塞。这些大姐大哥们其实都很配合的,都是老熟人了……”陆华递了一个眼神过去,又向十婆点了点头。
老熟人之间的笑容被包含在口罩以内,看不到,但眼部的鱼尾纹还是叠了一两层。
列车穿过一段隧道,重见光的一刻,环境噪音的压抑感忽然消失,人体感惬意。这时候十婆低声地跟记者说,“列车长他们都很好的,很客气。我们经常喊他们免费吃水果,他们都不要的,规矩嘛……那边那个有时候呢,语气会重一些,我们有点怕,当然我们也知道箩筐碍着别人的,我们会收拾好。”十婆的眼神引向了远处的乘警。
经常坐K9314的乘客很多都对果农们有印象,遇到认得的还会互相点点头。每到周末,孩子们多的时候,和果农们的互动尤其多。十婆的生意有时在列车上就做了起来。
“嘘……”十婆小声地说,有时候乘客会直接翻开我们的箩筐,看着看着就提出要买。趁列车员不在,我们也会卖;但有列车员我们就不能卖了,他们说车上是不能卖的。
往北,离开河唇的第一站停靠的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界了,文地站。那是挑担果农第一批下车的地方。“我一般都不会在这么近卖的,价钱不好。我去玉林比较多。”十婆说。
1小时40分钟左右,K9314停靠玉林站;和十婆一样的选择,这天50多人的挑担果农大军几乎有一半在玉林下车。吱哑吱哑的声音,急速的脚步,一人一扁担两箩筐,集体走向站外。十婆的摆卖点在站外几百米远的一个工商银行门口。她麻利地把箩筐放上站外私营摩托车的尾架,直奔目标。
开启走鬼模式的十婆可是个老手。“被城管赶了20年了,习惯了,远远见到他们要来,我们就收拾挑走,他们走开了,我又回到那个地方去。”
“五块五,最低了。五块,没有,你别拿,一个大男人,怎么这么烦。”一个开着轿车的男顾客中午时分打算要买几斤十婆的妃子笑送人,砍价的过程可拖了好几分钟。十婆的语气一点也不轻,从肢体语言就看出来一点不会吃亏的样子。“我挑得那么辛苦来卖,就要卖这个价钱。除非很晚了我要马上卖完回去,否则不会减价。”十婆硬气地说。
打开箩筐的盖布,水果堆里面还夹着饭盒。矮小的十婆1米5的身高,但满满一盒自己做的饭菜,她几乎每天都吃光。体力活,对于她这个女挑夫,还是一种热量损耗的挑战。
也和十婆一样,大部分在玉林做走鬼的果农们大约傍晚5时后卖完荔枝。往湛江方向的黎湛线列车5533次、K585次两趟傍晚经过玉林站,会带果农们走上回家的路。
从河唇镇到家的那段路,果农们呈扇状分发。有的跳着担子继续步行,有的骑上站外寄存的摩托车扬长而去。
30年的“担担军”还有传承者
广西也有荔枝和黄皮等水果种植产业。但靠天吃饭的行业就是压着纬度走,广西大部分地区比湛江、廉江维度要高,同品种水果的成熟期要相差近一个月,比其他地区果子早熟的卖点诞生,滋养了粤西广大果农的生计,这生计延续了30年。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农业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本来以水稻为主的河唇镇周边,少部分的水果物产忽然吃香起来。“镇上陆续有一些人来收购水果,那时候番石榴居然卖到3-4元一斤,要知道那时在外打散工,一天也未必赚得了十块钱,然后大家就开始种果子了。大米那时才卖3毛钱一斤呢!慢慢地,我们村越来越多人加入果农大军,荔枝、黄皮、番石榴是最多人种的……后来,有精明的村民发现,跟着这些收购商上来黎湛线(铁路)的火车,往北到玉林、南宁、往南到湛江市区,还有往茂名方向的。河唇刚好是三个方向的交会处。我们到城市里面卖果子更好赚,从父辈们就开始了挑担远征,直接挑上担子去城市里面卖。我那时候只有10岁左右,跟着大人们也第一次去到大城市。”河唇镇出名的水果村,横窝村的村支书吴勇向记者忆述了挑担果农的历史由来。
2000年左右,是挑担果农最高光的日子,七成果农靠挑担卖果挣钱。“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劳动力负责挑担走火车的。”吴勇说。进入2010年后,早期的挑担果农开始年纪大了,挑不动。新的售卖方式悄然兴起。一些挣到钱的村民买了载重一两吨的小货车,拉着摘下的果子到湛江、茂名或更远的玉林、北海等地,挑担群体慢慢减少。
目前,仍保有最多挑担果农的横窝村,只剩下约10%的人仍然挑担销售,或者自销和收购两条路同时走。水果产业是廉江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而黎湛铁路的绿皮火车既是一个果农致富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横窝村委最西边有个自然村叫风梢村。这里是附近最出名的黄皮果大村。1993年生的郭如能是村子里最年轻的挑担果农。他是经常和十婆挤在最后三节车厢的人,总是比十婆晚下车,他往南宁、贵港走。“应该最后生(年轻)是我了,以前一起挑过的同学现在都改行了,只有我在坚守。我要比姐姐们挑得更远,这样才更能卖个好价钱。”
晚间穿梭在南宁消夜档中叫卖黄皮的阿能,好多南宁市民都见过,但可能没深刻印象。殊不知他正是已经逐渐消失的挑担果农群体里最年轻的继承者了。列车上,阿能拿出了手机,好不容易点开一个APP,“我女儿帮我开了个抖音账号(2020TQY),我不知道怎么用啊,她说在这上面可以做广告,我们的荔枝可以卖更多更赚钱呢。但她在外地,没人教我怎么用呢!”
采写:南都记者 任磊斌
视频/摄影:
赵明 刘威 任磊斌
新闻推荐
宋维宙(廉江)6月9日晚,湛江交警廉江大队在廉江樱花公园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宣传。当晚,民警通过悬挂横幅、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