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进士那些事
徐闻的科举历史,据《徐闻县历代进士举人名册》记载,共有八名进士,明朝四人,分别是林宗溥、吴谦、邓宗龄,骆效忠;清朝四人,其中有文进士苏其章,武进士三人,分别是李志浩、张琳、吴培超。
唐宋期间,史料中难觅徐闻士子科举宦迹。徐闻有史记载第一位进士是林宗溥,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丁显榜,曾任监察御史。吴谦,明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第三甲第113名进士,曾启榜,江西上犹县知县。吴谦在上犹知县任上重学兴教,有益于地方,他还与当地乡绅胡玉谦发动绅民在南山募捐文兴塔。
邓宗龄,字子振,明代雷州府徐闻县龙塘镇烈村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朱国拃榜三甲第二百三十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补检讨、国史院编修。邓宗龄于明朝嘉靖戍午年(1558年)出身出身雷州半岛仕宦之家,书香门第。从邓宗龄的曾祖父开始连续几代考取科举功名,邓宗龄的曾祖父邓植应贡入太学,父亲邓邦基、叔父邓邦鬆都是明嘉靖辛酉科正科举人,其父亲邓邦基和叔父邓邦鬆一起中试举人,震惊雷州半岛,轰动一时。邓宗龄“应童子试,为文出类拔萃,写作俱佳。”主试的学政官员及监考对其文章赞不绝口,遂排名第一,得补博士。邓宗龄和汤显祖都是师出沈自邠,据汤显祖《酬心赋序》自述,翰林院编修冯梦祯曾问沈自邠对其门生汤显祖评价,沈自邠认为:“恨生骨相凉薄,不如徐闻邓生。”这位邓生,便是徐闻进士邓宗龄。意思是可惜汤显祖“骨相凉薄”,比不上徐闻邓宗龄。明代文史家沈徳符在《野获编?科场》,描写邓宗龄在科举考试文章“老手不辨”,得到父亲沈自邠的提携。在国子监有一块石鼓,各朝代把它当作神物崇拜。国子监明初本北平府学,永乐二年(1404年)改国子监。石鼓是“先教学,致重儒均,为万世化本”象征,历代不少文人争相颂之。邓宗龄所写的《观太学石鼓歌》文辞瑰丽气势磅礴。此外,邓宗龄修编的《英苑文华》引起争相诵读。
骆效忠,字安墉,号心丹,明徐闻县仁政乡那练村人,生于明隆元年(1567年),二十一岁的骆效忠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中举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赐同进士出身。清宣统三年《徐闻县志》卷十三“人物志”载:“骆效忠举万历戊子乡荐,任郁林知州,为政清简,有“一帘秋月”之称。转荣府长吏,归,凡世遗产熟悉推分兄弟。复增义田以赡宗亲之贫者,时高其义,祀乡贤。”骆效忠郁林知州任上,以民生为重,“经理庶务,裁决如流”,实地勘察,疏通河道解决水患,造福一方,利惠千秋。骆效忠“秉性清介,忠心正直”,为官刚正不阿,不徇私情,时百姓颂为:“公正知州”。他任满三年调离广西郁林时百姓夹道相送。骆效忠先后担任河南崇王左长史一年,湖广荣王长史十余年,曾建言荣王及湖广总督兴修水利,整治吏治“简用纪律,农劝时事,赏信罚必,市无欺夺,吏不侵轶。”后擢升中宪大夫,官四品,任上多次受朝廷褒奖。妻王氏,浩授四品恭人。骆效忠的三儿子骆鸣肃,仕途上更是青出于蓝,钦赐殿前大将军,授光禄大夫。骆效忠退休后荣归故里,其在县城北门贵生书院东侧置建骆氏祠堂兼学馆,村人为其高风亮节所感动,建“登科坊以纪念。”
苏其章是清朝徐闻唯一的文科进士,号琢庵,乡谧端谨,徐闻县海安镇坑仔村人,清嘉庆七年壬戌科(1802年),恩赐进士,曾任翰林检讨。苏其章少年困厄,兄弟三人,其兄长和弟弟相继沦亡,遗留孤儿寡母全由苏其章抚养。苏其章可谓持家有方,即使早期“家徒四壁,计偕无资”,仍周济兄弟,爱邻老幼,“兼以教督,令侄善体,公意亦皆各有成立,衣冠裳带,照耀门庭,说者谓苏氏一时隆盛”。苏其章虽刻苦攻读,却科举蹒跚四十年屡试不中,根据清乾隆年间海安举人何斯懋《敕赐翰林院检讨端谨公墓志铭》记载:“困于胶庠四十余年,而公坚忍英锐之气居久勿衰,传称伏波将军。”可见苏其章醉心科举,一直以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斗志奋战在功名道路上,苏其章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暮年中举更是传为佳话。嘉庆五年庚午科(1800年),七十五岁的苏其章老当益壮,以古稀之年中式举人,继而礼部会试中恩科进士,成就科名大器晚成。“计数年间,鸿恩三锡,捷音叠至,庆溢比闾。”“公晚年巨富而奉淡薄,犹然儒素家风,故其生平量形而衣,量腹而食,若类似悭啬者,之所以及,一旦地方有公事,邑中有义举。公之往不惜重赀共厥成,如前年文庙之修,义学之建,丰碑具在,芳名共存乃知。”苏其章富而不忘本,多行慈善造福乡梓,修缮徐闻孔庙,现存徐闻一中校内。
清朝,徐闻还有三名武进士。武进士,武举殿试及第者之称。以清代为例,在乡试文科举行之后的两个月,即于同年十月开武科乡试。其内容分内、外两场。外场试学射、步射、技勇等,内场默写武经。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代改称武科。我国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代武举考试时而被废,时而恢复。实际上,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清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科举次之,但是科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明清时期,徐闻习武晋仕之风较盛,武举制更是激发民间人士习武应考追求功名崇尚。
李志浩,海安镇北关村人,字函川,虽自幼家境贫寒,但“凡事必咨而后行,且甚有孝心。”据《徐闻县志》载:志浩十八岁那年,“有吏诬陷其父私漏课税,将其父羁押欲加刑责”志浩愿意“以身代之”。海安营守备张安邦,见其聪颖且魁梧威武,相貌不俗,认为是可造之才,遂发他月米助他求学,不久其技冠武童子军,露头角。李志浩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丁酉科乡试中武举人,李志浩文武兼修齐头并进,后渡琼海虚心向文举人谢宝求教。时海康知县严洁见其贤孝家贫要周济他,坚辞不受。后来谢宝于清雍正甲辰(1724年)考取二甲第七名进士,享誉海南士林,时人赞其“藻鉴不爽”。功夫不负有心人,清雍正元年(1723年),李志浩高中癸卯科恩科武进士。也是这一年,海安镇人张琳,亦同登清雍正癸卯科武进士,徐闻武考双星闪耀。此外,吴培超,迈陈镇青桐村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乙卯科恩科武进士。目前,徐闻是有史记载湛江地区出现武进士最多的地方。
新闻推荐
徐闻编印的新书。许文典摄南极村民宿。吴才进摄南极村民宿艺术家部落。南极村。陈世江摄党的十八大以来,徐闻县坚持以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