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路上的南粤古港》拍摄组走进吴川 梅菉古港见证古丝路的繁华

湛江晚报 2020-05-21 10:14

梅菉水闸拍摄泥塑和浮雕制作节目拍摄中。文/图记者刘金凤通讯员李汉伟

5月14日至17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开展的“丝路之上系列(粤)之一海丝路上的南粤古港项目”拍摄组走进吴川,拍摄《梅菉古港》。在4天的拍摄时间里,拍摄组从不同角度拍摄鉴江、袂花江、梅江的古港遗址全貌,实地走访漳州街、十字街、九街十二巷,探寻历史古迹,采访老艺人、老街坊,让我们跟随摄制组一起领略三江交汇碰撞出的古丝路的繁华。

“百里轮履,跨江而来”

梅菉位于吴川、茂名之间,三江并汇,一面临海,水路交通发达,溯鉴江而上,可达高州、化州、信宜。自古,这里便是商贸重镇,商贾云集,早在唐朝便出现了“太平、龙口、铺脚三圩江并设”的盛况,“百里轮履,跨江而来”,将河床水浅处辗为堤路,现在的梅菉横塘路便是当时这一盛况的见证物。

梅菉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李汉伟是位“梅菉通”,给拍摄组当起了导游。传统的梅菉核心区域仅约10平方公里,目前仍保留了大量历代的建筑和遗址。梅菉祖庙位于梅菉头村西南边,始建于宋代,公元1762年(清乾隆27年),公元1838年(道光18年)迭修。现基本完好,近年修葺翻新。庙为三进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万历中期,吴川、芷寮和梅菉的海上贸易尤其是粮食贸易非常兴盛。康熙十九年后,芷寮、梅菉的港口设施和海上贸易网络开始重建。

梅菉骑楼“十字街”曾是梅菉的标志,主要集中梅菉老城区“十字街”的泰康东路、泰康西路、横塘路,以及敏宁路、克平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这里曾是吴川的商业中心,店铺林立,衣服、百货、五金、饮食、书摊、狮鼓档、眼镜档、糖水铺、电影院、钱庄、茶楼、酒家……林林总总,各行各业兴旺发达,趁墟赶集的人从早到晚川流不息,有“小佛山”之称。在这里,拍摄组采访了街内一批老字号店铺,如狮鼓档“李义记”、泥塑、吴川本土独特制作工艺、农家特产(农具)店、手工作坊店。

见证商贸繁荣的,还有梅菉的九街十二巷,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方,有以经营的货物种类命名的街名巷名。九街十二巷以康岐楼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九街是:竹栏街、皮鞋街、漳州街、高第街、万安街、打铜街、打铁街、大街、大新街;十二巷是:豆腐巷、藤丝巷、粉汤巷、猪仔巷、杂货巷、刘家巷、石狗巷、京果巷、镬盖巷、木屐巷、打银巷、鸡巷。在此,拍摄组还采访了传统的制鞋(戏靴)工艺及南派粤剧。

梅菉水闸也属古港范围,据梅菉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李汉伟介绍:“这里以前有一个船闸,所有船舶均要经过船闸。现在的梅菉水闸原是1964年由水利人工建成,2013年拆除重建。水闸是作防洪用的,分隔上、下游,上游水涨后开闸泄洪。”

漳州街:两次闽人南迁史

漳州街的老建筑保留了闽南建筑的特点,大多房子还是以砖木结构的楼房为主,青石做的门槛,杉木做的门板,依然保留和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古雅浑厚,依稀可辨出它昔日的辉煌;有的人家门口,至今还在使用着独具岭南特色的趟栊门。

在这里,摄制组采访了当地居民,听他们讲述两次闽人南迁的情况和漳州街名的由来。

历史上有两次闽人南迁,使以泉州为中心的古代海洋文化,迅速在吴川得到秉承和光大——第一次是南宋皇族遗裔为逃避元兵追杀,由闽入粤,由雷入琼,护驾的十万福建军民在粤西大量散落;第二次是明朝海禁,耕海的闽人被迫上岸,流落高雷者不少。

从元朝开始,福建漳州人开始南迁,从福建沿海驶船来到吴川沿海经商。漳州街是闽人南迁的见证,这条老街位于旧城十字街附近,东连横塘路,西接药王庙,全长380多米,宽3-5米,人口约400多人,祖先来自福建漳州。

建于明代的天后宫据说是当年漳州人千里迢迢从福建带来的文化信仰产物,清道光19年(1839年)、光绪4年(1878年)迭修。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内存清碑数通;石踏跺三级,门额、门联均阴文石刻,门联为光绪4年重修时唐毓真书。

漳州街还有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林朴山的故居。林朴山生于1857年,卒于1924年,先后担任梅坡书院院长及两广优级师范学堂(中山大学前身)教席。在教学中,他秉承和实践先贤的“经为人师,行为世法”的意旨,既以言设教,亦以行设教,强调学以致用。经他教过的学生,不少成为民国时期的军政要人。

新闻推荐

保护古树名木也是文化传承

“这棵古树叫见血封喉树,又名箭毒木。我们自小就在树下玩耍、长大。为了保护好这棵古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做足措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