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用心帮扶湛江贫困村,推进产业、民生等项目建设 六坑村摇身变成“六好村”佛山扶贫一线报告

佛山日报 2020-05-18 06:47

5月10日,在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六坑村,种植大户李观荣展示他种植的红薯。/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摄扫码看视频报道。

“这种红薯叫"西瓜红",甜中带粉,口感特别好!”5月10日下午,在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六坑村红薯地里,种植大户李观荣双手捧着刚挖出来的红薯,面对镜头录制网络带货活动预告视频。再过20天,他的红薯将迎来大丰收。

六坑村是省定贫困村,下辖7条自然村。2016年以来,佛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社科联、佛山传媒集团对口帮扶六坑村,围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文化扶贫等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市委宣传部领导通过专题调研、加强驻村干部选派、自筹资金扶持、开展“一对一”帮扶、扶智扶志等方式,助力六坑村脱贫致富。

如今,六坑村已达到省定贫困村退出标准,73户29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符合相对贫困人口退出标准。随着一个个贫困“坑”被填平,六坑村已摇身变成了“六好村”。

文/佛山日报记者梁建荣

数读

脱贫摘帽

截至2019年年底,六坑村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73户292人均已完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脱贫标准(8266元),达到脱贫摘帽标准。

产业扶贫

2019年,养殖场、粉葛基地、光伏发电以及交投、恒兴等项目总收益为21.918万元,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可获得973元分红收入,村集体收入5.6万元。

民生帮扶

7条自然村逐步建成了水泥村道、村巷,总长达28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3000多名村民喝上洁净自来水。

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

初夏时节,在六坑村下六坑村民小组文化楼旁的粉葛基地里,近百亩的番薯和粉葛长势良好,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

拔草、割苗、松土……几名村民顶着烈日,在基地忙得汗流浃背。“一周来这里工作四五天,一天可以拿到90元工钱。”六坑村村民吴玉森希望每天来基地工作,挣多点钱帮补家用。

“我们会优先聘请本村贫困户来基地务工,当天收工后,现场支付工钱。”李观荣说。

再过20天左右,这批番薯长势就渐趋稳定,产量也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现在的销售价格,可以赚几万元。”李观荣说,佛山扶贫干部和村委会十分关心他的工作,经常向他了解基地经营管理有什么困难。

为助力打开番薯销路,市委宣传部驻岭头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蒋继华这些天频繁联系李观荣,了解番薯产量、成熟度等情况,同时也与直播平台等对接,认真筹备农产品网络带货活动。“希望通过以购代捐的方式,带动社会更多爱心人士购买扶贫产品,助力扶贫工作。”蒋继华说。

再过两三个月,粉葛也将迎来收获。5月10日下午,在粉葛地里,李观荣细心地摘掉一些枝丫,让养分集中到根部,这样粉葛就会长得快一点。李观荣说,这批粉葛是今年一月种的,到七八月就可以收获,“7月粉葛价格最高,提早上市,就能卖出好价钱。”

粉葛基地于2017年投资10万元建成硬件设施。该基地土质为雷州半岛特有的红沙壤土,土地有一定斜度,排水顺畅,非常适合粉葛生长,每季可种植4.5万余株。2019年,基地就与李观荣合作种植粉葛,产量达11万公斤左右。

“我们引入高明区更合镇种植粉葛的成熟技术,派技术员全程指导种植大户,保证种植质量。同时提供售后服务,与农业公司签订长期购销协议。”蒋继华说。

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驻村工作队计划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把六坑村粉葛基地扩展至300多亩,形成“一村一品”品牌。六坑村粉葛种植产业发展好之后,再带动周边乡村,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形成“一镇一业”品牌。

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

“有猪不愁卖,每月都有两三批猪出栏。”5月12日,位于下六坑村坪上坡地的湛江发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又有200多头猪出栏销售。该合作社负责人、六坑籍青年徐陈活心里乐开了花:“从2018年开始,养猪效益非常好,收入相比以前翻了七八倍。”

先富带后富,携手奔小康。43岁的徐陈活从事养猪行业已有17年。2017年,当时的驻村工作队、村“两委”邀请徐陈活回乡投资发展产业,成立发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吸引56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实行“乡贤+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模式。“村里还有贫困户,我希望为家乡作点贡献,把养殖技术教给村民们,让他们也富起来。”徐陈活说。

发兴养殖合作社投入使用2016年人均2万元扶贫资金、中央产业扶贫资金及佛山财政专项资金共60.896万元,以每年8%的收益分三年固定本金及利息返还。从2018年起,每个贫困户家庭每年平均可增加3000元收入,村委会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以上。

经过4年发展,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2017年刚成立时,仅有100头母猪,现已有400头母猪。”徐陈活透露,目前肉猪存栏量共有4000多头,每年大概有6000头肉猪出栏,“希望把合作社办得有声有色,为乡亲们作出示范,带动他们脱贫致富。”

“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基地”,这样的产业扶贫项目在六坑村还有不少。2017年7月,利用110万元扶贫资金入股湛江市交通投资公司;投资180多万元,分二期在小学教学楼顶、文化楼顶分别建设96.7千瓦和76.7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2018年12月,150多万元入股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

这些产业扶贫项目,不仅让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更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每年各个项目分红,加上外出务工工资,能够缓解家庭一部分经济压力。”六坑村贫困户徐立山说,女儿考上南京一所本科高校后,多亏有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帮助,才能顺利读上大学。

“村村通”水泥路和自来水

村道铺成崭新的水泥硬底路,两边是路灯和一畦畦碧绿的种植田地,村中一栋栋小洋楼崛起,一批文化墙绘、公益广告出现在墙体上,清新夺目。这是记者在下六坑村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新农村图景。

傍晚时分,村中青年徐景端喜欢绕着村道跑步。“开展新农村建设后,乡村变得干净又整洁,更加现代化了。”徐景端说,以前村中楼房很少,道路也坑坑洼洼,“现在环境变好了,空气也更清新了。”

曾经贫困落后的六坑村,如今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这样的改变,源自驻村工作队一手抓精准扶贫,一手抓新农村建设。

2016年,来自市委宣传部的张国梁率队进驻六坑村。经过深入调研,工作队认为当务之急是解决7条村“行路难”和“饮水难”问题。“路通才能谈发展,让群众饮上清洁的自来水,才不会因病返贫,扶贫才有希望。”

于是,驻村工作队努力争取到国家扶贫资金,再加上村民自筹部分资金,以及企业帮扶,7条自然村逐步建成了水泥村道、村巷,总长达28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同时多方筹集资金开展健康饮水工程,2018年实现通水入户,让7条自然村3000多名村民都喝上洁净的自来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驻村工作队的作风和拼劲,深深影响着村“两委”干部。“工作队驻村4年来,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村干部也纷纷撸起袖子加油干。”六坑村党总支部书记卢进兴说,工作队带领村干部遍访贫困户,个个晒成了“小黑仔”,很辛苦。

驻村干部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随着一个个贫困“坑”被填平,六坑村开始蜕变。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乡风建设、教育工作等变好后,外面的人来到六坑村,无不称赞:“六坑村变成"六好村"了。”

新闻推荐

5月18日起 市体育中心所有场馆将恢复开放市民可网上预订场地进行健身

本报讯记者卓朝兴报道:5月15日,记者从湛江市文广旅体局了解到,根据广东省体育局《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体育场地设施和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