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的六名进士
王书第(赤坎)
廉江的科举历史,据钟珠整理的《廉江市历代进士举人名册》记载,共有六名进士,明朝四人,分别是李泽、杨钦、高魁、龙大维;清朝两人,分别是黎正、蔡发祥。
李泽是廉江本土第一位进士,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乙酉科举人,永乐四年(1406年)丙戌科进士,曾任户部郎中、福建盐运使。据《廉江县志》记载:李泽“平生重道义、淡荣利,性情耿直”。李泽最让人称道的一件事是为山西御史黄充积极斡旋,让蒙冤的老乡黄充得到平反。黄充是廉江上县人,明洪武年间由岁贡生膺荐山西道御史,他“纠官邪,锄豪强,恤民隐”。永乐二年(1404年),他为方孝儒疏辩而被罢官,被贬到四川北部广元县任边戍。黄充事件两年后,李泽高中进士入京城做官。李泽出于桑梓之情与社会职责,写《御史公赞》澄清是非,可以说为黄充日后的平反做铺垫。诗曰:“思皇象祖,再蔽其光。气豪聪马,恩敕豸冠。冀州一路,豺狼心寒。鸟草浦献,凤绋宠颁。旋批龙颌,以沥忠肝。如公劲节,贯日飞霜。虽罹于谪,其又何伤。”此诗客观评价御史黄充的政绩,真实可靠,感情充沛。李泽在朝当官,随着仕途的攀升,官至福建盐运使,从三品。后来找到时机上书朝廷,用详实的材料说服当政者,宣德元年(1426年)黄充获得平反,官复原职。李泽这首诗亦被收入上县黄氏族谱,流传至今。
李泽在京城和福建工作数十年,经历明朝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天顺数代,刚直清廉作风始终不变。《廉江人物志》载:“时中官及权要皆喜逢迎,稍疏则征诸色。泽曰:拙性不能也。”致仕后的李泽举家迁回廉城,“清约如寒士,杜门著作,不履公庭”。李泽归隐后,朝廷多起欲起用他,都“力辞不就”。当时廉江很多俚獠土著,土匪横行治安较差,多次有贼攻陷廉城,县令及兵勇殉职的案例。明景泰七年(1456年),廉江出现异象,据清康熙《石城县志》载,“……冬,大星自西南入,天壁有声。”这年冬十二月,广西龙山贼攻陷廉城,李泽公及全家八口被杀。
杨钦,字谢山,廉江石城谢下村人,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杨钦生性聪颖,勤奋好学,事亲极孝。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甲午科中式举人。之后,三次上京会试不第,永乐二十二年始登进第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他本村后面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大山,原名狮子山,现在叫“谢鞋山”。谢鞋山名字的来历有这样一种传说:山下村人杨钦辞官回乡时,明成祖朱棣赐其一双鞋。为不忘皇恩,杨钦回乡后把家后的狮子山改为谢鞋山,一直名传现代。山上有杨钦读书处遗址“翰林石椅”,又传汉唐的朝贡荔枝多为谢鞋山所产,杨贵妃所吃的荔枝是由谢鞋山专人专马急送去的,谢鞋山”真是一座通天的荔枝山。相传杨钦目睹官场腐败,不愿同流合污,辞官归隐,作《归山咏》:“曾沐殊恩入翰林,翰林风月未关心。瀛洲影射孤鸿渺,鳖禁难拘野鹤临。烟雨一蓑流舜泽,风花两味壮陶襟。茅檐高出千峰首,凡鸟归来无处寻。”辞官后杨钦就在谢鞋山游山玩水,文史自娱,过着粗衣素食的宁静生活,杨钦在山巅建造一书社,常约儒生讲说经义,久久而无倦意。其实他所著诗文不少,但多已散失,他还有一首比较出名的《适志咏》传世,诗云:“闲寝茅檐下,鸡鸣露未晞。髧彼两髦者,怡然下庭帏。菽水甘淡薄,藜鹑御寒饥,班衣初舞罢,红日上来迟。六艺课诸子,五谷勤四肢,使君问来路,童子云不知。峰头探月窟,山腰系红霓,尘埃飞不到,天命乐奚疑。”可见其旷达心胸。
高魁,字斗仲,廉江石城镇磨厉村人,即现在的廉江市石城镇高屋村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科进士。清光绪《高州府志》卷三七有载:“以屡疏时政忤权阉魏忠贤,遂谢病归。”根据《古罗高氏族谱》《石城县志》等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廉江高氏源自雷阳,雷州高氏来自福建泉州府晋江四十三都安海市,远祖为宋丞相高翰的后裔,号称“温陵世家”。元末,高翰投笔从戎,因拥护明太祖渡江有功,赐以铁帽龙鞭,授御营都尉,统率禁旅职司总旗。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高翰奉命戍守雷阳,故由福建泉州府晋江四十三都安海市迁徙至广东雷州,为迁粤始祖。明正统五年(1440年),一世祖高愈偕兄高钦随雷州卫千户调来镇守石城。高愈因此成为廉江高氏开基祖。明天顺三年(1459年),高愈买置李六端田舍,居住在县署的左旁,属于古罗州街,所以廉江高氏族谱以“古罗”为名,现存《古罗高氏族谱》。廉江高氏俱以武功开基创业,传至六世高魁,则改辙换道,素以文才闻名于世,高魁一生勤学苦读大器晚成,37岁的高魁于天启五年会试一百五十名,殿试三甲,赐进士。高魁曾任观政吏部文选司,授中书科制诰舍人。敕封徵仕郎,崇祀乡贤。“三合温泉”自古便是“廉江八景”之一,因上游三条河流汇经此地而得名,曾引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倾倒,留下了众多名诗佳作,其中数明朝进士高魁的这首《三合温泉》最为著名:“路接西陲入望赊,紫霞缥缈傍仙家。炎吹野雾销冬雪,气吐晴岚罩物华。炼色烹云丹鼎旧,蒸风拂雨篆烟斜。长流似引骊山脉,昼夜源源漾落花。”
龙大维,字张卿,廉江石城人,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年)辛末科进士,官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太仆寺历朝历代主管车马,始于春秋,明代太仆寺主掌车舆,牧马,当皇帝出巡之时,一切车马交通工具都由太仆寺负责调配,平时隶属兵部。太仆寺最高长官为太仆寺卿,从三品,属官有太仆寺少卿二人,“卿掌车辂、厩牧之令,总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及诸监牧。”龙大维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六九。龙大维有诗《游建山》:“扶杖登高睇望开,履沾馀雨印苍苔。琪花缀露穿岩出,瑶草披云傍谷隈。峰插碧霄孤鹜落,溪拖练色断霞来。采芝卧石飧仙句,坐看云中驾鹤回。”语句飘逸,意境清高。
清朝,廉江有两名进士,一个是黎正,字端伯,号建峰,讳祯,廉江石城县人。清康熙庚子科(1710年)乡试中试第三名举人,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会试中试第一百一十三名名,殿试第三甲八十六名进士,诰授奉直大夫。黎正为官清廉,淡泊名利,时时处处为平民百姓着想,从不为个人谋私利,不事权贵杜绝干谒,耻与弄权者为伍,遇事刚正不阿,以气节自负,故遭权贵排斥被上司中伤,遂称病辞官还乡。黎正的博大学识,施政有为,志节昭然,深为王安国所赏识钦佩,赞黎正“卓立如鸡群之鹤”,是个不可多得的安邦治国人才。王安国,江苏省高邮县人,淸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科榜眼,入选翰林院编修,任文渊阁大学士,都察院左御史等职。黎正与王安国同属年友,同朝为官十余载,相交甚密。黎正和王安国的情谊虽没桃花潭深千尺,当犹廉江九洲江般蜿蜒清澈。王安国在黎正人生低谷期曾三次到石城探访老朋友。王安国一年三次路过黎正家门而入,殷殷之情可鉴。
另外一个进士是蔡发祥,原名振鹏,号云亭,廉江横山镇蔡屋箔村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钦赐翰林,授职国子监司业。蔡发祥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父亲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童生,家中兄弟六人,蔡发祥排行第二,因此家庭生活拮据。俗话有云:“十年寒窗”,但蔡发祥经历的何止十年,他一生苦读诗书,从十六岁起,六十多年,科科应试次次落第。蔡发祥成为秀才时,其四男二女均已成家,子孙满堂。就湛江的科举考试而言,蔡发祥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光绪十五年(1889年),蔡发祥坚忍不拔以耄耋之年应试,中式己丑恩科举人,时年八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蔡发祥一生走过多少艰辛赶考路,蔡发祥从横山蔡屋箔到县治约六十华里,走路要一天;从廉江到省府广州赶考,更是千里之途;广东考生到京城考试更是路途途远,变故甚多,多少士子半路折夭,蔡发祥八十三岁高龄能平安到达京城已是万幸,更为幸运的是蔡发祥高中壬辰科进士。《石城县志》载:“蔡发祥,恩赐进士,光绪十八年壬辰科、国子监司业衔。”“蔡发祥八十有三点翰林”的故事至今在其家乡广泛流传,一百余年过去,其村人仍尊称其为翰林公,只要听到翰林公一名,便知是说蔡发祥。
新闻推荐
5月3日,田园寨风景区严把防控关,对每位入园游客进行体温检测和登记。▲游客在田园寨风景区内体验丛林穿越。“五一”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