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缸瓦窑:传统手艺给现代生活添点原味
陶器生产是廉江市横山镇的传统产业。
横山陶器从制作到成品有二十多道工序。
淘泥。
精心制作陶器模具。
压制陶坯。
修坯。
晾晒。
隧道窑烧制陶器。钟翠明摄
每次陶器出窑,陈厂长都要认真检查,严把质量关。
提起横山缸瓦窑这个地方,在廉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还常说“横山挣钱缸瓦窑”,不但说明缸瓦窑这个地方制作缸瓦的作坊多,而且产品好,生意兴隆。所以,“缸瓦窑”这个地名的来由就不必要深入考究了。
走进缸瓦窑,随处可见陶器的身影,陶水管、砂煲、水缸、泥壶、筷笼等日用陶器(俗称“缸瓦”)比比皆是,而特别多的还是砂煲,各种规格的都有,就连房子和围墙都是用废弃的陶器垒砌而成。当地居民介绍,陶器虽然是易碎品,但做成“缸瓦屋”的墙却坚固、很耐用,而且废品它用,造价便宜,因此成为当地一大特色,这也可以说是横山数百年制陶历史传承和兴旺发达的一个缩影,所以有“横山挣钱缸瓦窑”之说。
近日,笔者在缸瓦窑采访了康士陶瓷厂厂长陈广承。他今年31岁,大学学的是机械专业,为将手工制陶工艺坚守下去,毕业后,他毅然从父亲的手中接过制陶手艺,成为又一代年轻的制陶人,用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手艺,制作出一个个古朴实用的砂煲、泥壶等陶器。
据介绍,日常所说的陶瓷,其实是“陶”和“瓷”两个概念,最早生产的是陶器。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就发明了制陶术,因生活需要而烧制简单的钵、罐、盆、缸等日用陶器。在湛江境内曾经发现多处古窑址,但是像横山缸瓦窑这样窑火数百年不曾间断,至今制陶行业仍然兴旺发达,已是凤毛麟角。一是由于横山镇位于九洲江沿岸,水路、陆路交通方便,九洲江又一直通向大海,这为商品外运提供了交通运输条件。另外,由于九洲江千百年来不断冲刷,淤泥反复沉积,泥质细腻幼滑,为制陶业提供了大量原料,并延续数百年不曾中断。
陈广承介绍,由于陶制品的材料全部来自自然,没有添加任何化学材料,是纯自然的日常生活用品。再者因陶制品特有的气孔,保温传热性能好,用陶器煲饭、煲汤、煲菜,味道特别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横山缸瓦窑制陶作坊烧制出来的砂锅、泥壶、药罐、筷笼、涵管等日用陶器颇受人们青睐,远销全国各地。由于受到现代化大规模生产模式的冲击,传统的手工制陶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崇尚回归自然的健康生活方式,物美价廉的陶制生活用品将越来越受青睐。特别是煤改气之后,自动化烧窑,温度更容易控制,烧出的产品质量更好。
陈广承说,现在制作陶器的过程虽然有一部分已经实现半机械化,比如制泥、成形,减轻了劳动强度,但从制作到成品有二十多道工序,淘泥、拉坯、印坯、上釉、烧窑等,自始至终都要一丝不苟,一道工序都不能少,始终保留着传统成品特色。
据记载,早在唐朝,廉江已经开始生产陶器,清朝康熙年间,横山有人办窑烧制陶器,后来不断办窑,远近闻名,成为“缸瓦窑”。在鼎盛时期,横山有三十多条窑,每日窑火不断,货品接连不断运往全国各地。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虽然塑料、钢化、不锈钢等各种材质的炊具层出不穷,但是横山陶器因其坚实耐用、健康天然,还保有一席之地。
陈广承说,他们现在已经聘请了陶瓷专业的典型毕业生作为工厂的技术人员,提高了制作水平。同时,他们也根据市场的需求,会烧制更加精致、高档的陶制品以满足市场,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日渐重视养生,这类崇尚自然的陶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新一代制陶人的带领下,横山陶器将会迎来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
撰文:揭英隆
摄影(除署名外):郭龙碧
新闻推荐
百香果即将成熟,陈虾脸上洋溢着喜悦。本报记者李忠摄本报讯(见习记者杨雅丽记者曹龙彬通讯员谭小羽)“这是黄金果,这是紫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