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叔的脱贫路

湛江日报 2020-04-27 08:41

工作队员到李大山家调查情况。受访者供图口述/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驻徐闻那朗村

扶贫工作队符成斌

整理/本报记者曹龙彬

翻开四年的扶贫日记,泛黄的本子浸透着乡土味儿,1400余篇简短的扶贫工作记录,四年如一日,平淡中又有惊喜。

“离家出走”再返乡

2016年4月25日

作为一名海上救助队员,在一线工作了近七年,后来回到单位岸基,“洗脚上岸”的感觉实在美好,终于可以珍守着自己的小家庭了。然而,为了扶贫,身为党员的我自愿再次“离家出走”。

听说我是湛江人,有语言优势,局党组才选中了我。我曾暗暗自喜,组织真是善解人意,让我回家。当年拼命从湛江一个小山村走出来,工作十几年在广州安了家,平平淡淡,没有建树。如今原路返回,怕是要豁出去建功立业了,不然对不起组织,也对不起父老。

2016年4月25日,我回到了这片红土地上,与工作队长携手相望。虽然老家在雷州半岛,但对家乡徐闻并没多少了解,如一张白纸,依靠百度来完成乡村与县城的导航。

这是一个离广州600公里的革命老区——徐闻县迈陈镇那朗村。海上偶见村民出海捕鱼,每次都能满载而归,勤劳的村民脸上绽放出收获喜悦的笑容,不正是家乡的情景吗?

那朗村辖6条自然村,人口有5000多人。我一辈子都没有直接面对过这么多群众搞工作,深感忐忑,压力陡增,所幸村干部和群众都很热情,给了我第一份信心。

初见李大山,待我如“仇人”

2016年12月26日

2016年5月22日,在那朗村扎稳脚跟后,我们紧锣密鼓开展了近一个月的精准识别入户核查,虽然很累但还是热情高涨。村干部李全骑着摩托车带着我穿插在弯弯曲曲的巷子里,晕头转向地来到了一个贫困对象家里。正值中午,太阳异常猛烈,我大汗淋漓,所以就顺便挪到院子旁边的柚子树下蹲了下来,开始询问登记。

“喂,同志,也来我家看看。”声音粗犷、热情。我下意识扭头一看,是一位黝黑的妇女在叫我。我原本不知道我就是同志,但来到那朗村后,群众总是这么叫,听起来很是亲切。

我迟疑了一下向着她说:“行,你稍等一会,我忙完这边就去看看。”

没有遮门闭户,甚至连围墙都没有。这时,一个瘦巴巴的男人从屋里走出来,站在村妇旁边一声不吭。

“我家也很穷,给个贫困户名额给我吧。”感觉她是鼓起了巨大的勇气,可能她自己也不抱什么希望。

“有机会,把你家真实情况反映过来,达标就好办。”我笑着回应她。

在一番走访询问之后,我了解到她家3口人,村妇叫邹连兴,瘦男人就是她丈夫李大山,还有一个4岁的儿子,住着眼前这两间瓦房,用帆布遮挡漏水的孔,相当简陋。全家耕地不足1亩,种上一点水稻供自家吃,李大山前两年做了几次手术,还在家休养,主要收入来源靠妻子邹连兴帮人做“红土工”。

经过多日的明查暗访得知:李大山有病,性格倔,脾气暴,四十多岁才娶了比他大六岁的邹连兴,那个小男孩是领养的。邹连兴倒是聪明能干,但苦于家庭积弱积贫,一家子始终没能把生活过好。

因为李大山原本不在村委会提供的基础名单里,纳入贫困户的手续还比较繁琐,但我们初步认为这确实符合因病、土地少致贫的类型。为此,由村党总支牵头组织了多轮评议,按规定上报和审批后,他终于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我对他说:“山叔,你这个贫困户是你老婆争取来的,成为贫困户虽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但对你这种家庭来说一定要珍惜,回去想想,需要我们怎么帮你,两天后给我答复。”

过了两天,李大山到村办公室找我,说想买一头耕牛或一辆三轮车,他这个想法当天就被我否定了。因为靠牛或三轮车脱贫致富,对于他这种家庭不现实,我叫他回去重新考虑,不用着急,想好了就来找我。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办公室、住处每天都门庭若市,找上门来要贫困户的、反映纠纷的、建言献策的……一边要处理群众的诉求,一边要继续精准识别、制定帮扶规划、开会和项目调研等,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忙着。一晃到了12月底,全村140多户贫困户,近500贫困人口都在看着我们,时间紧任务重,我内心十分焦躁,丢了六斤肉。

2016年12月,第一个帮扶项目终于落地,扶持贫困种植户农用三轮车到村,大家高兴得像过年似的,但李大山不在名单内。他找到我便是劈头盖脸的凶了一顿,当然,他最终还是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三轮车。

面对一些群众的半信半疑,这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做群众工作的不容易,我进行了深刻反思,更是下决心要帮好他。

成功“骗”山叔下海

2017年12月23日

2017年1月,与基层干部、农村党员共事已有半年有余,我们的到来为那朗村党组织注入了新的血液,开展了系列宣教和主题实践活动,凝聚力明显增加,大家逐步有了新的气象。

我继续走村入户,进一步摸清了全村群众家庭经营情况,为剩余劳动力比较弱的贫困户家庭购置了一批种牛,李大山还是没份,发放种牛的时候李大山没有来找我,但我收到消息说他要向上级反映。

政策要求“一户一法、精准施策”,我知道我没走歪,他没唬住我,但内心却平静不了……

3月一个晚上,我叫李全带我到李大山家进行家访,是带着帮扶思路去的。“山叔,伙食可以呀。”我走到李大山旁边打趣道。“跟别人的小船出海抓了点鱼,太小不值钱所以拿回家吃了。”李大山冷冷地说。看得出,他还是对我有恨意。

“我今晚过来想和你说个事,咱村靠海,路边几栋三层楼都是他们出海捕鱼赚钱建的,你又有捕鱼经验,我们帮扶你一艘小渔船怎么样?”

“唔,唔,不好做,我一个人可能干不来。”他说。

“有船至少能顾得上鱼菜。”邹连兴放下筷子抢答了,还带着一点小激动。我回头看着李大山,李全也在一边劝说,举了很多渔民发财致富的例子,包括李全的儿子也是专门出海钓鱼为生,收入很是可观。

一番磨蹭之后,李大山终于下定决心“下海”了。临走时我悄悄和邹连兴说:“去年帮你家申请危房改造已经批下来几个月了,想办法先借点钱动工,有新房住才有干劲,船给你后加油干,接下来我再帮你申请个低保,欠债很快就还掉了。”

听完,邹连兴木在哪里,半会说不出话来,激动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紧握我的双手连声道谢!

很快,我们购置了一艘小渔船交付给了李大山,叫他签了承诺书,还叫了村干部林望清去参加了新船首航,那朗村后海从此多了一对特殊的渔夫。

到了6月,由于工作忙,我一直没有抽出时间再去李大山家看看。我找来李全了解李大山的情况,李全说他夫妻现在很积极,每天在后海放网至少有300块钱收入一天,危房改造也动工了,我打心底里为他们高兴。

11月起,为了调查贫困户的家庭收入情况和帮扶成效,我又开始挨家挨户家访,去李大山家时,正好碰上徐闻县扶贫办检查组来了,那就一块去,由于提前电话联系,邹连兴已经拿着板凳在柚子树下等着,脸被海风刮得黑红黑红的,李大山还穿着连体水衣,腰杆直了不少,他家那小子又长高了一点,一层平楼就落在院子旁边,还没批灰。

“房子入住了吗?”

“等水电安装好,选个好日子再搬。”

“准备建两层吧?”

“没有,没有,一层都没钱建还说两层,欠了一身债。”他习惯性诉苦。

“山叔,船买给你有一段时间了,说说你“走海”的收入情况,一天能赚多少钱?听说生意不错呀。”我集中精神等着他说出数据然后计算他的家庭月收入。

“哪有,没赚到钱,除掉油钱有时候还亏本,一个月下来最多赚一千多块。”他吱吱唔唔地说。

县扶贫办检查组就在旁边听着,让我下不了台,如哑巴吃黄连一样。

“你真是,有啥说啥啊,为什么要说假话呢?这船有钱赚,一个月下来除掉费用怎么都有4000来块钱剩。”一旁的邹连兴发火了,操起嗓子就朝着李大山骂咧并解释起来。

“那行,就4000元,还要继续努力,争取以后能赚到8000元。”我一边登记一边说,因为之前我调查过全村40余户“走海”户,只要勤劳一点,基本上一艘船每月能赚10000元左右。那朗村还有许多像李大山一样的贫困户,因为他们怕被我知道生活好了就不帮了。为了完成扶贫系统的信息录入,我都快变成心理专家和私家侦探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还是忙着入户、忙着报表、忙着调研、忙着找钱、忙着实施项目、忙着迎检……

山叔的成功检验了扶贫工作

2019年12月20日

转眼到了2019年,基层党员全面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进入小高潮。

这时脱贫攻坚进入新的阶段,一起奋战了三年的扶友们纷纷收拾行囊返城,妻儿早已在家望穿秋水,我的工作队长也进行了期满轮换,而我可能还是因为懂雷州话又留了下来。不决胜不收兵,我得继续跟着扶贫工作队冲锋了,想想都压力山大,我发现我两鬓的白头发越来越多,有点“未老先衰”的征兆了。

6月,好久没有李大山的消息了,趁着休渔期,我叫上李全走一趟。走到那棵柚子树下,眼前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虽然我早就听说李大山今年又加建了一层楼,但没想到建得如此高大上,两层欧式小洋楼高高耸立在那里,外墙瓷砖闪亮发光,门口罗马柱帅气逼人。此时的我,小小成就感还是油然而生。

见我突然到访,邹连兴连忙小跑回屋里提着一篮玉米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嘴里还插着一根牙签,用袖子扫了扫树底下的板凳招呼我坐,吃玉米,说李大山去泡小卖部去了。

“这房子建的真是漂亮啊。”多日不见,邹连兴足足胖了一圈。我指着小洋楼给了她一个大拇指。

“还行吧,还欠人家很多钱呢!不过能住上新房,多亏了扶贫工作队。”邹连兴笑着说。话语间,流露出浓烈的满足感。也许我们给予她的并不多,所做的帮助也有限,她第一次留下了笑容,足以让我深藏在心底。

我询问了他们现在的家庭情况,还有什么困难没有?

她说:”现在休渔期,不给拉网了,偶尔晚上出去钓钓鱼补家用。现在房子有了,也有低保、小孩读书有补助、医保社保政府都帮买了,每年还有产业分红,“走海”后每天都有收入,生活一天一个样,困难暂时没有了,非常感谢你们这些年的帮助……..”

她的话让我一怔!

快四年了,我儿子都从幼儿园到上完三年级了,我们第一次“正常”说话,她也终于说了句大实话。我告诉她应该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可惜她不会表达。

四年划过,我回顾整个历程,是党组织给予驻村干部关怀和温暖,给予干部群众信心和力量。那朗村摆脱贫困的期待慢慢变成了现实,许许多多的“李大山”,从无到有,从有到余,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的深沉。”是的,等鸣金收队,每个人都无法忘记这段时光,见证乡村的变迁。

新闻推荐

隐姓埋名27年命案嫌疑人落网

本报讯记者黎阳明通讯员劳同江报道:近日,在湛江市公安局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雷州警方经缜密侦查,成功抓获潜逃近27年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