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明遇上疫情 如何寄哀思 网络祭扫、居家追思等方式应运而生 掀起绿色文明安全祭扫新风尚

湛江日报 2020-04-05 08:44

网上祭扫成为清明节新风尚。(资料图片)本报记者林明聪通讯员黄浩

又是一年清明时,扫墓踏青是我国的习俗,但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人群聚集存在疫情传播风险。当传统的清明节遭遇特殊时期,该如何寄哀思?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特殊时期,网络祭扫、居家追思等方式应运而生,掀起了绿色文明安全祭奠的新风尚。

暂停公墓祭扫市民居家追思

“缅怀先祖,寄托哀思,不在形式在于心。”家住吴川市梅菉街道沿江路的郭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疫情逐渐好转,但也不能松懈,大家不方便去公墓祭扫,网上“云祭扫”的这种方式就很好。追思悼念重于心而不拘于形式,暂停现场祭扫,不仅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郭先生说,往年清明节,他一家人都会前往吴川覃巴金狮岭公墓园祭奠,缅怀先人。“每年清明这天,金狮岭公墓园人流车流都非常大,大量市民在公墓园内祭扫时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烟花等。”郭先生说,不过,今年吴川市殡葬服务机构全面暂停祭扫服务,无法到现场祭扫,但他对此表示理解。“在家里一样可以追思悼念,不一定非要在清明节才去公墓园祭扫。”

记者从吴川市民政局了解到,为防止新冠肺炎输入性疫情和聚集性感染,吴川市从3月22日开始,该市所有殡仪馆、公墓、骨灰楼等殡葬服务机构已全面暂停祭扫服务,实行封闭式管理。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除全面暂停殡葬服务机构服务外,希望广大市民坚持少出门,不扎堆,不参与宗族性的祭祀聚集活动,及时告知外地亲人,在疫情解除前尽量不要回乡参加祭祀。提倡通过网络祭扫、书写寄语、讲先人故事等方式祭奠先人,不现场祭拜,不踏青祭拜;树文明新风,缅怀先人不在形式,重在表达感情。

心有思念,也可遥祭。老家在吴川黄坡镇的龙先生长年在深圳经商,每年清明节他都会提早几天回来准备祭扫事宜。“由于现在处于疫情防控时期,今年清明节我决定暂缓回乡祭祀。”龙先生说,今年缺席清明祭扫本来让他有些遗憾,不过,通过网络祭祀平台,他觉得也可弥补内心的遗憾。

赤坎区居民梁先生今年也没有去公墓祭扫先人,他认为,慎终追远,不在熙熙攘攘,而在虔诚心意;纪念先人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清明才做的“任务”。他说,在今年这个别样的清明节,大家不妨感受“静下来”,感悟生命。

“云端”祭英烈传承爱国情

“网上祭祀,使我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献血和生命换来的,我要感谢他们!”吴川市梅菉街道六年级学生小郑说。记者了解到,清明节来临之际,湛江市中小学生在家利用网络参加“致敬·2020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云端”祭英烈,弘扬爱国情。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湛江市中小学将主题教育班会由教室转到网上微课。云端班会上,教师对清明节祭奠先烈的重要意义、学校活动实施方案和网上操作流程通过视频对学生们进行逐一介绍,并倡导积极参与网上祭奠英烈活动。

班会后,中小学生利用电脑、手机和平板等设备积极登录湛江文明网参与“致敬·2020清明祭英烈”活动,通过鞠躬、敬队礼、献花及留言寄语等方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除网上祭奠英烈外,不少学校还组织了清明主题手抄报、诗歌朗诵、动员学生观看英烈影音电视、讲英烈家庭故事等活动,有效引导湛江市中小学生的网络生活,更好地把网络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吴川一中退休老师梁杰说,用“网上祭祀”形式缅怀先烈,弘扬英烈精神,学生可以参与到整个过程中,通过上网查找英烈资料、了解英雄事迹,结合手抄报、主题班会等形式,不断激发他们对英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潜移默化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奉献精神,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倡导绿色文明安全祭扫的新风尚

梁杰老师说,今年初,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无数抗疫英雄逆风而行,可歌可泣的事迹让人流下热泪。为追忆先烈,很多地方纷纷在网上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网友们通过线上祭拜、献花、留言等方式,致敬在中国革命建设历史进程中英勇献身的英雄烈士,致敬在战“疫”期间牺牲的“逆行英雄”。

“湛江市开展的"致敬·2020清明祭英烈"活动就很有意义,”梁杰老师说,通过“云端”祭英烈,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学生在思想上有更深的触动,有助于他们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湛江市人大代表林壮锦认为,清明节的初衷,不仅仅是用来怀念逝者,同样也提醒着我们重温生命的意义。今年的清明节尤为如此。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命公开课”,让我们更加懂得生命的真谛,敬畏生命、感恩生命、珍惜生命。

林壮锦认为,随着时代发展,清明祭扫正逐渐成为弘扬优良传统、促进文明新风的一种活动。当越来越重视内涵的清明节,遭遇疫情防控这样的特殊时期,倡导创新方式、绿色文明祭扫的呼声越来越高。弘扬尊重生命、重视精神文化传承的新风尚,连日来各地民政部门陆续开通了网络“云祭扫”平台,以便家属通过为逝者建立网上纪念空间、留言寄语等方式表达缅怀;倡导有条件的地方设置祭扫专门区域或者共祭区域,开展集体共祭、社区共祭等追思活动,或是举办小型的家庭追思会等。突出清明节祭扫的内涵,不能将这些仅仅视为适应疫情防控需要的非常举措,而应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涵养良好社会风尚。

新闻推荐

镶在发饰里的故乡

陈俊霖一苍茫的岁月,漂泊的日子,总有行色匆匆的赶路人。岁月无声,人海里飘浮,沿途是一路风尘的追梦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