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前行 姚崇绘画作品赏析
《整装待发》入选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
2019水彩提名展入选作品《带有咸味的暖风系列2》。
水彩作品《海风轻轻吹》。
早期油画作品《南社遗韵·玩胡牌的老人》。
纸本水彩《带有咸味的暖风7》。
2016年写生作品《东莞老街》。
2015年创作的水彩作品《带有咸味的暖风》。
■赏学堂
作为水彩提名展2019系列作品分享的第二期,本次带来入选该展的东莞地区画家姚崇的作品赏析。在入选前不久,姚崇的漆画作品《整装待发》作为“进京作品”入选五年一届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姚崇自幼便跟从家中长辈接触传统手工艺中的水性绘画媒介,此后在求学和工作的生涯中将之投入到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中。十余年的积累,使得姚崇在近几年的艺术创作上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果。
在姚崇的艺术中,水彩画成为贯穿其艺术成长的主线。他的作品在不同时期都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他不断成熟的绘画技巧以及对媒介的认识上。但在画面表象的变化之下,不变的是人文关怀、对个体情感的体恤以及力求作品呈现诗意的表达。
文:龚艺超受访者供图
在油画中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原因,姚崇早期创作,有近十年的时间致力于油画媒介的探索。长时间的油画探索和创作,为他日后跨越不同画种媒介,驾驭不同主题图式打下扎实的基础。
姚崇于2004年创作的《南社遗韵·玩胡牌的老人》充分体现了他的造型功底,作品描绘了六位老人围坐在祠堂门口打牌的场景。他采用垂直式的构图方式,在画面中通过墙角的“黑”与身着衬衫老人身上的“白”,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色,将观者视线集中于画面下方的玩牌老人处。除了确定画面中心,作者对其他几位老人的描绘也有悉心的安排,通过对肤色的区别处理、面部细节详略差异的处理等,营造出多人围坐在一起的空间感。同时,在垂直视线上,通过逐渐隐入黑暗中的对联文字、砖头纹路的由密到疏的变化,将观众的视线渐渐引到第二视觉中心——被窗和房檐遮挡漏出的些许天空。
这一时期的油画作品也体现出姚崇作品中洋溢的人文关怀。《南社遗韵·玩胡牌的老人》是其一,还有《红提包》《杂货店》等。孤独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朴素的生活,每个人物眼神中充满着期待,或是迷茫,或是暗淡的神色。这都来自姚崇对生活细节的洞察力与感受力。
以水彩打开新篇章
“水彩媒介是我学习绘画开始一直使用的媒介,但正式用水彩创作是到2014年前后。那时刚好以油画为媒介进行创作陷入瓶颈,机缘巧合下,用水彩为媒介创作了几幅作品,让我又重新找到方向和感觉。”自2014年起,姚崇的创作重心转到水彩画上。同时,频繁参与各类水彩高研班,使他有了更多机会与国内乃至世界优秀的水彩艺术家学习和交流,刚踏入水彩领域的姚崇有了较高的起点。
由于水彩的便携性,姚崇开始更多地走出画室,到实地写生。写生带来的“生气”是之前姚崇油画作品中少有的。2014年姚崇所画的雪景系列作品《刚刚飘过那段河堤》《岁暮初雪》等,对比此前的油画风景作品,在用色上更多开始采用灰色系的色彩,在色彩明度和纯度的把控上更成熟。在构图上也有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观察事物的视角变得更为多样而开阔。这实质上体现的是他的审美情趣正在发生改变。
如果说2014年姚崇的水彩作品是刚刚步入一片新天地,处在尝试和学习的阶段,那么自2015年创作《海风轻轻吹》起,他的作品展示了渐趋成熟的水彩艺术技法。在《海风轻轻吹》中,描绘了一台正在海边拖拉渔网的东方红拖网机。画面整体有着高度写实的效果,其中有丰富的可供品味的细节:金属拖网机在锈蚀后的质感,卷动的履带与被海水浸湿的沙地交互的阻滞感,通过预先留白而描绘的浪花,拖网的绳索在海中带起水帘,发动机冒出的烟等。此外,还有同年创作的《渔村往事》《带有咸味的暖风》等作品同样展示了这一特点。
不断探索水彩的可能性
随着水彩技法的成熟以及对于水彩媒介认识的深入,他开始了水彩创作更进一步的探寻,在图式上作出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他最初的着眼点放在“形”的突破,摆脱事物表象对作品表达的桎梏,更多注重意象的表达。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开始出现更多通过概括性的形体来表达事物的光与色。如2015年的《午后的瓜棚》,姚崇描绘了一个在耀眼阳光下观者站在棚下仰视瓜棚的画面。强光下的藤蔓和叶子都弱化了明暗的光影关系,而只保留一个大致的轮廓。再如2016年姚崇的一系列街头写生作品,也展现了对于形的探索。在数幅写生作品中,为了快速捕捉现场人物、场景的瞬间,姚崇大量采用剪影式的描绘方式。在《武汉蔡甸老街——冬日暖阳》中,画面中的黑衣男子,他一共只用了数个色块来描绘人物的身体,甚至腿部末端的用色渐渐隐入了地面。又如《赤坎印象》中漫步在阳光下的女子,四笔便描绘出来,棕色披肩长发,穿着蓝灰色的上衣、深色的长裤,斜挎着红色的背包,缓步走在赤坎的街头。一如印象派一般,打破形体,追求光影与色彩的诗意。
从2015年的《带有咸味的暖风》中追求写实的诗意表现,到2016年两幅透过车窗玻璃描绘的雨景《下班时分》《雨季》对于光线折射后画面的表现,再到2017年描绘高速移动中所看到的风景《路上的风景系列》,最后尝试摆脱视觉上的表象,回归纯粹内心表达的2018年的《带有咸味的暖风》系列。这四个阶段的作品展现了一个十分清晰、呈阶段性的脉络,展现了姚崇尝试由表及里的艺术追求。
在《带有咸味的暖风》系列作品中,同样是以他的故乡阳西的海边港口为描绘对象,却又在其中增添一个新的主题“你所熟悉的可能也是陌生的”。在画面中,姚崇试图描绘记忆在我们脑海中更真实的样子,曾经的记忆中坚实的画面,一如《海风轻轻吹》《带有咸味的暖风》中的画面一般,猛然投入一枚石子以击穿平静的湖面,引起阵阵波纹的方式,展现了美好的记忆画面因为各种纷繁的生活现实以及复杂的个人情绪而变得扭曲而陌生,这些扭曲、模糊、不稳定的画面正是记忆应有的样子。姚崇一改以往视觉中的真实,以展现潜藏在事物表象下另一面的意象,用一种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身边所熟识的事物。
打破媒介边界回归内心表达
对于艺术探索之路,他常常表示,探索过程如生活一般充满着反复和矛盾。当他完成《带咸味的暖风》系列之后,对作品呈现的意境和品质有了更多的思考,在许多师长和朋友的启发下,在图式、技法和媒介上作出了许多尝试,期间采用水性综合材料创作《丝路物语》《渔获》等作品。而意外与漆画结缘,不仅拓展了姚崇对于媒介的认识,同时也让姚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念、技法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探索,给艺术创作带来新的曙光。
他的首张漆画《整装待发》原来是以学习漆画技法为目的而创作的,入选十三届全国美展让他倍受鼓舞,也让他对艺术语言的探索有了进一步反思和方向感。《整装待发》画面以分割、平面化、剪影的造型手法,以天然大漆为主,以各类蛋壳、瓦灰、螺钿、干漆粉、漆皮为辅助材料,把天空、船体、受光部分、阴影部分、人物、支架归纳概括成点、线、面等绘画元素,通过髹涂、堆塑、堆积、镶嵌、莳绘、磨绘等技法,释放漆的古朴厚重、温润含蓄、深邃迷离、细密精致的特性。画面的天空充分利用漆的黑,经过多次的髹涂、打磨、推光,处理成平、光、亮效果,船体则处理成漆黑哑光效果,两大色块构成画面以黑色为主的色调,但不同的质感形成强烈对比。画面的其他地方,结合西方印象派色彩,在优雅静穆的氛围里面寻找微妙的层次和光影变化,追求漆的平与涩、光与素、亮与隐等对比艺术效果。
在漆画技法学习和创作中,姚崇不断拓展对于媒介与色彩的认识,媒介不再成为艺术创作的枷锁,而是成为艺术的一部分。他一直没忘著名水彩艺术家陈坚老师在他学习水彩画初期的告诫:作为画家要多读书,诗歌可以丰富个人内心意象,升华审美。
如今,姚崇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养分,体会其中蕴含意象,如汉代的漆画、汉画像砖、画像石、汉代雕塑以及传统的诗词。同时,还广泛观看黑泽明等大师的经典影视作品来拓展眼界和思考深度。姚崇在谈到当下的创作状态时表示,现在还在寻找个人艺术语言,一直在尝试和探索阶段,会有很多不同形态的作品出现。希望通过写实、抽象、意象等各种表现手法,最终能呈现出内心所感的物象。
新闻推荐
《勇者逆行》(国画)黄文辉(坡头)作《通者逆行》(国画)谢文华作陈瑞乾(赤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