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之间 我们应该看到什么
一场大的瘟疫,让所有人都身陷其中,疫情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在过去的一个月里,社会中的大多数都在这漩涡中浮浮沉沉。有人在负重前行,有人历经苦难,有人袖手旁观……袖手旁观也就罢了,有的偏偏别有用心。沧海横流,不乏推波助澜者,比如——谣言,比如——选择性失明者,比如其他。
如果把我们的国家比喻为一条奔腾的长河,如今她被一道高堤拦住了去路,它正在沉淀杂质、积蓄力量,终将踏破障碍和考验继续奔腾。沉沉浮浮之间我们应该看到什么?
记得有一天早上,曾获天涯论坛“十大牛人”之称的墨心人看到了有人《疫情中,十万中国作家集体缺位》一文背后的污臭,他的墨评掷地有声,一针见血指出疫情中的中国作家没有“集体缺位”。如果说有缺位的,可能就是该文作者之流。从该文中可以看出两点:一、他的话语与疫情基本无关,心里想着别的事;二、他对大多数中国作家的付出,选择性失明。
廉江作协主席董坚隔空呼应,在朋友圈里连连发声:谁敢说中国作家集体缺席?!谁说中国作家集体缺席?!中国作家不缺席!连推几条重磅链接:
他那天推出的是“人民战"疫"”征文作品选读第5期了。这是人民网联合《中国作家》杂志社联合发起的征文,向全国作家和网友发出邀约,大家用手中的笔,记录这场防疫狙击战中值得铭记的时刻。
他那天推出的还有“青春之歌·2020”诗歌“战疫”征稿第6期。这是由学习强国江苏平台、《青春》杂志社共同发起的“青春之歌·2020”全国大学生抗击新冠肺炎征稿活动,得到全国众多大学生朋友热烈响应的同时,也得到了全国众多诗歌名家的肯定和支持。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段时间,作家方方记录的武汉日记,我每篇必看;分布在全国各地我的文友包括武汉的作家,都自觉地拿起了笔,有朋友圈为证;我身边的作家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歌词,湛江日报、湛江晚报用了大幅的版面刊发;我也收到广东省作协、湛江市文联、湛江市作协的以文艺“抗疫”的倡议书,以及其他一些刊物、平台的“抗疫”文字的约稿。先生催我,你应该写些什么了。每每听到我都有点惭愧。因为我手头正在赶一些别的写作任务,加上面对重大疫情,我觉得我的思考和笔力不到写出的作品苍白,所以暂时没有动笔。
记得17年前,同样是在冬季,同样是冠状病毒的突然出现,一些人没有熬过那个冬天。未曾想到,17年后,竟又是历史的重演。看到《财经周刊》17年前和17年后的封面都是相同的一句“我们究竟还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有权愤怒,但这样不够,我们得按下愤怒去背后看看。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答案,我们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每当爆发公共事件,各类谣言、选择性失明者总如狼奔豕突,是什么助推了它们?对于谣言,我想是恐惧,一种基于未知的恐惧。而选择性失明者,是一种张狂的懦弱,是别有用心,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以刺激为卖点,标榜人无我有、人有我狂,抓住一般人喜欢的被刺激吸引带来的廉价快乐。与“吃野味”的人差不多。
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那么我们可以选择战胜“未知”,也可选择战胜“恐惧”。谣言的消亡,一是用通俗的话语照亮了黑暗,一是利用威信压制了谣言;而“选择性失明者止于作者”,这样的作者带浩然正气,目光如炬,当头棒喝,加上三昧真火,由表及里,把它烧出原形。
浮沉之间,我们应该多看背后,应该多看沉下去的东西。有人说,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需要我们跪下来去仰慕,一个个倒下去的生命,需要我们弯下腰去敬畏。我也想说,灾难需要患难与共,需要鞭擗向里的拷问和振聋发聩的文字。正因为目光聚焦,我们才看到,一个国家在灾难之前,凝聚力大增,凝聚的不是集体潜意识中的生存欲望,而是理性的反思。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曹龙彬通讯员蔡苑黄丽丽)连日来,廉江市塘蓬镇党员干部积极为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踊跃捐款。截至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