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出台,推动湛江制造向湛江创造转变、湛江速度向湛江质量转变、湛江产品向湛江品牌转变 湛江:抢占制

南方日报 2020-03-09 06:17

三大项目齐聚东海岛,世界级绿色环保临港产业基地将从蓝图变为现实。这是湛江钢铁基地生产区俯瞰图。刘冀城摄

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正在开展平土、勘探等工作。湛江经开区供图

恒润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李忠摄

湛江市聚鑫新能源有限公司新上一条生产线。李忠摄

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建成中交。聂冬生摄

广东诺科冷暖设备有限公司的自动化包装线。刘冀城摄

广东鸿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李波摄

湛江晨鸣四期年产60万吨液体包装纸项目生产线。李忠摄

在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飞溅钢花与智慧光芒交相辉映;在中科炼化建设现场,机器轰鸣与头脑风暴交响激荡;在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工地,加快建设与信任大爱相得益彰……这是湛江制造的缩影,也是湛江制造的希望。

湛江制造业经历大起大落,从曾经辉煌,到令人扼腕,再到三大千亿项目齐聚东海岛、湛江制造业百花竞放——全新的湛江制造,正“直播”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光时刻。

近年来,湛江市聚力推进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全力争取湛江港和东海岛纳入广东自贸试验区扩区的片区、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一通道、一港区、一示范”建设,全力做好临港产业、滨海旅游、特色优势农业、军民融合“四篇文章”,大力实施重大工业产业项目达产增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提速、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蓝色海洋综合开发“五大产业发展计划”,坚定推动湛江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奋斗当下、放眼未来:湛江制造,崛起进行时!

逆袭

从问号到感叹号上演“速度与激情”

回首过去,湛江制造曾有过不少激动人心的时刻。

上世纪80年代,湛江成为国家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不分东西半球”的半球电器、“粤西骏马”的三星汽车,盛极一时。湛江复印机、佳信电话机、湛江机械、华威饼干、运河肥皂享誉全国;船舶制造、糖酒机械、家用电器、制糖食品、建材包装、轻工纺织、化肥农药等制造业蓬勃发展,湛江成为全国产业体系最健全的地区之一。到了上世纪90年代,廉江小家电冒头,2006年廉江更是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电饭锅之乡”。

但令人尴尬的是,20年前,如果有人问起湛江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也许是“满脑子问号”——

曾经辉煌,何以没落?

贴牌生产,路在何方?

工业薄弱,谈何崛起?

……

今天,那一个个曾经弓身低头的问号,早已换成了一个腰板挺直的大写的感叹号!

2019年11月23日,投资100亿美元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正式启动,项目从签署合作备忘录到启动仅用时16个月,创造了项目推进的“湛江速度”;

宝钢湛江钢铁基地1号、2号高炉已达产达效,成为广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3号高炉正在加快建设,4号、5号高炉正在谋划,世界级的绿色精品钢生产基地呼之欲出;

2019年12月28日,中国石化新时代标志性炼化工程的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建成中交,一座先进的石化“巨无霸”正在孕育成形;

作为湛江三大产业之一的森林产业基地骨干企业,晨鸣纸业、冠豪高新等稳步增长,成为全国重要造纸产业基地;

国联水产、德利车辆配件、恒润机械、诺科冷暖设备、合力塑胶、华强电器、一品木业、双林制药、聚鑫新能源、金九饼业、画景饮料、鸿基羽绒等企业“众星拱月”,初步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协同发展的崭新格局……

放眼中国制造阵列,已有湛江之席;放眼全球产业之林,已闻湛江之名。无人可以否认:湛江制造,必然崛起!

数字是枯燥的,却最有说服力:

全国首个——招商引资取得历史性突破,特别是巴斯夫项目落户湛江动工建设,这是我国首个外商独资大型石化一体化项目、广东省最大的单一外资项目,被列为国家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大外资项目。

277.26亿元——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近三年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77.26亿元。2019年技改投资增速全省排第三。拥有2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市级技术中心。粤西唯一一家省级创新中心——小家电智能制造区域创新中心在湛江市启动建设。

3.84万亩——园区扩能增效扎实推进。近三年,园区新增面积3.84万亩,年均1.2万亩,累计增长35%,总面积达到14.79万亩;新落地项目119个,新投产项目89个,工业项目投资720亿元;园区产值占全市近六成。全市省级产转园(集聚地)达到14个,数量位列全省第二,实现县域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地)全覆盖。

26微克/立方米——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明显,目前全市有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个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1个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2019年,湛江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排名保持前三,其中PM2.5为26微克/立方米,达到近年最好水平。

380座——5G+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湛江市被列入全省首批产业集群工业互联数字化转型试点。截至去年底,建成5G基站380座,完成省下达任务的292%,数量居粤东西北地区首位。宝钢湛江钢铁基地成为全省首批8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之一,湛江紫荆羽绒获得全省首批14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项目之一。

湛江制造以其“速度与激情”,上演着逆袭的好戏。

瞭望

把握“变与不变”勇推“曲线上扬”

发展如登山,一步一重天。欲穷千里目,就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国家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围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要求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2018年10月,广东提出明确要求,要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聚焦用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广东作为我国制造业强省,一直高度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去年11月召开的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要以深远的历史眼光,深刻认识制造业对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极端重要性,深刻认识推动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重要地位,加快建设制造强省。

对此大局大势,湛江市委、市政府作出重要判断:只有制造业的高质量,才会有湛江发展的高质量。

纵观当下,湛江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三个“变与不变”——

经济从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改变的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式,没有也不会改变制造业的战略基础地位;

从工业经济主导转向服务经济主导阶段,改变的是制造业的总量占比,没有也不会改变制造业的骨干支撑功能;

从传统制造转向智能制造阶段,改变的是制造业的产业形态,没有也不会改变制造业的实体经济属性。

反思自身,湛江制造业发展,不会是一条平滑上扬的曲线——

长期以来,湛江制造业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长、智能化程度偏低、行业领军型企业较少等问题,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尤其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下,一些企业暴露出明显短板:抗风险能力不足,无法按照原定计划复产或达产,面临着订单违约和客户流失风险;同时,物流、原材料、人工、疫情防控等成本急剧上升,资金链存在断链风险,进而影响投资计划。

强起来、走出去,湛江制造面前只有一条路——抢攻!狭路相逢勇者胜。

抢攻的目标非常明确:

比重50%以上——以“一通道、一港区、一示范”建设为引领,到2022年底,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0%以上,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0%以上,在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争当沿海经济带的“引领者”;打造千亿级石化产业、五百亿级钢铁产业和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

2000万吨碳钢生产基地——打造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加快钢铁配套产业园及延伸区建设,确保3号高炉2021年建成投产。启动4号、5号高炉前期工作,打造超2000万吨的世界级大型精品钢和绿色碳钢生产基地。

千万吨级炼油——打造中科炼化一体化基地,推进1000万吨/年炼油和80万吨/年乙烯炼化一体化工程,确保项目一期工程2020年上半年投产,启动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百万吨级芳烃二期项目前期工作。

2028年全面投产——打造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确保首期项目2022年前建成,力争一体化项目2028年全面投产。

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材料产业,形成25家产业规模;培育海洋生物医药和现代南药产业,形成18家产业规模;培育海工装备产业,形成6家产业规模。

5G——2022年底全市主要城区和产业园实现5G网络覆盖,5G基站达7500座,打造10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项目。

200亿元环保产业产值——2022年底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200亿元,全市90%以上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

90家省级企业工程中心——2022年底省级企业工程中心达90家,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30家和50家。

奖励100万元——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或产品的企业(单位),根据企业对市级财政贡献情况奖励10万—100万元。对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5亿元以上,并且当年对市级财政贡献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企业经营管理团队100万元;对当年对市级财政贡献达到500万元以上、增幅达到50%以上的企业,参考企业贡献增量给予奖励。各县(市、区)财政对新升规工业企业每家奖励不低于3万元。

扩容10000亩——力争每年赤坎区霞山区扩产业园区容不少于300亩,其他县(市、区)不少于1000亩,全市不少于10000亩。

扶持1亿元——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扶持企业发展和技改,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资金支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10万人才——到2022年,全市高技能人才1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30%以上。

抢攻

打出“组合拳”建设制造强市

高质量发展,等不起、慢不得。作为“主攻”的制造业,必须抢攻。

3月6日印发的《湛江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下称《计划》),就是湛江制造的一记“抢攻”。

这记“抢攻”,字字千钧,后劲无穷,打出了湛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爆发力”和“精气神”。

第一招

集群强链,聚力而发

聚力而发,出招才有爆发力。产业集群化是产业现代化的主要形态。湛江要建设制造强市,必须做强优势支柱产业,围绕重大项目开展强链补链延链,壮大配套产业规模,打造更多百亿元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打造四大临港产业基地。以高水平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契机,以打造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一体化、巴斯夫精细化工一体化、森工造纸四大临港产业基地为重点,全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攻坚,围绕大项目和主导产业延长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世界级绿色环保高端沿海临港重化产业基地。

打造五大传统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深入实施《湛江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计划》;加快广东省小家电智能制造区域创新中心和廉江小家电、吴川羽绒公共服务平台“一中心两平台”建设,以点带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致力打造小家电、羽绒、农海产品、特色食品、家具五大传统产业集群,每年推动2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改。

培育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材料产业、海洋生物医药和现代南药产业、海工装备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产业支柱。

大力推动“小升规”,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出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办法,支持中小制造企业通过上下游配套、分工协作等方式进入领军企业的生产体系,培育众多专注细分市场、具有独特专长的隐形冠军。

第二招

创新驱动,出奇制胜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计划》把科技创新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出奇制胜占先机。

深入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推动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提高奖励比例和总额上限,在传统产业推广省、市、县三级补助加融资担保的创新做法,每年推动2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改。

加快工业绿色发展。目前,湛江市拥有8个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1个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继续推广工业清洁生产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

推动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特别要加快实施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打造10个以上省级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项目,支持湛江高新区加快省级“互联网+制造”小镇和“5G+工业互联示范园区”建设。

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企业与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加快建设海洋创新基地、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快工业设计发展,每两年举办一届工业设计大赛,引导制造企业加大对设计的投入和应用,带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第三招

园区扩容,重拳出击

2019年,全市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27.9亿元,累计投入资金304.71亿元。虽然湛江市园区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产业集聚度较低、土地指标缺乏、园区招商力度不够大等。

为此,《计划》重拳出击——

推动产业园区扩容提质。深入实施《湛江市产业园区发展规划(2019—2022年)》,全市园区扩容每年新增一万亩,加快完善园区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员工公寓、商贸、文化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建设一批特色园区。除打造东海岛世界级石化园区、海东高新园区、遂溪生态产业园区、奋勇军民融合园区四大特色园区外,各县(市、区)要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重点培育1—2个特色产业园区。

第四招

品质品牌,内外兼修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只有坚持内强品质、外塑形象,“内外兼修”,才能不断提升湛江制造的公信力、美誉度,把高标准、高品质转化为高价值、高收益。

加快实施质量强市行动。牢固树立“质量为王”的价值导向,狠抓制造业品质革命,推动湛江制造向湛江创造转变、湛江速度向湛江质量转变、湛江产品向湛江品牌转变。加快省级小家电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和小家电、羽绒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平台。支持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单打冠军企业提优升级,培育壮大成为创业板、中小企业板、科创板等上市挂牌企业。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有影响力的金字招牌企业,对于推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完善“产地+产业+产品”的区域品牌创建机制,让越来越多的湛货品牌深入人心、风行全球。

第五招

五个支撑,后劲延绵

湛江制造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资源要素和政策环境的全面支撑。湛江市推出的五个支撑,能让抢攻之后劲延绵不绝。

强化抗“疫”政策支撑。认真落实湛江市《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稳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28条措施》,重点围绕稳定企业用工、减轻企业负担、加大金融支持、优化政务服务,全力为企业纾难解困,推动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

强化土地供给支撑。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红线和产业保护区块,充分保障工业用地供给。全面清理供而未用的闲置土地,对重大制造业项目用地做到“应保尽保”。充分利用“三旧”改造政策,盘活存量园区土地。

强化财政金融支撑。市财政要统筹安排资金扶持企业发展和技术改造,安排好用于配套省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资金,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强化职业人才支撑。贯彻落实好省即将出台的《强化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的实施意见》,继续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北部湾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实施创新创业团队引育“领航计划”、企业人才引育“倍增计划”等七大人才引育计划。

强化发展环境支撑。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立服务企业快速反应机制和评价机制,深入实施领导挂点服务制造业企业行动。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倾斜,及时解决制造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不能复工,要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这五招组成一套“组合拳”,环环相扣、招招抢攻,为湛江制造实现跨越赢得了先手、补足了后劲。

没有制造业的高质量,就没有湛江发展的高质量。崛起中的湛江制造,挺起的不仅是湛江高质量发展的脊梁,也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脊梁。湛江制造的高光表现,特别是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的落户,为湛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打下了新的基石,也为湛江制造走向世界舞台搭起了新的桥梁。走出国门、拥抱世界,这是新时代湛江制造的使命与责任。

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湛江制造负重前行、向阳而生!

声音

湛江经开区特别是东海岛,作为湛江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和制造业的集聚地,必须自觉扛起打造湛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当好主力军的历史责任。近年来,湛江经开区认真贯彻落实湛江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2019年,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累计完成722.9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188.99亿元,同比增长7.6%。实施技术改造工业项目30个,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7.93亿元,同比增长136.3%。

——罗建君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宝钢湛江钢铁从项目落户到规划、建设、生产经营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对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落实和追求,无论是企业“简单、高效、低成本、高质量”的发展理念,科技创新、智慧制造为主导的成长路径,还是高端绿色碳钢板材的产品定位,都是围绕“高质量”展开的。湛江钢铁的高质量发展,要为湛江市的招商引资带来示范效果和磁吸效应,为形成“看好湛江、投资湛江”的良好态势,起到积极示范作用。从湛江钢铁生产经营和建设发展中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高质量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盛更红宝钢湛江钢铁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迄今为止,喜利得积极参与了中国许多重大工程的建设,包括国家体育场(鸟巢)、上海金茂大厦、秦山核电站、港珠澳大桥及各大地铁项目等,为全面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加快推进企业发展,公司将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紧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创新质量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大质量工作格局。每一位喜利得人都坚信“质量对客户至关重要,这是我们的价值所在与成功的基础”。

——顾孝锋喜利得(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撰文:顾大炜路玉萍黄少娥刘稳

编辑统筹:甘韵矶

新闻推荐

别样的“三八”国际妇女节!

湛江市第一批援湖北医疗队的巾帼英雄们。前排(左到右):谭美金、马燕妮、曾连珠、黎月秋、洪秋娣后排(左到右):何雪梅、周韵、王...

 
相关阅读